数字敦煌,走出石窟

2022-08-15 06:59小康郭玲
小康 2022年22期
关键词:展示中心敦煌研究院洞窟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郭玲

成绩斐然 依托文物数字化成果,敦煌研究院举办了“敦煌石窟艺术展”“飞天神韵·莫高精神”等展览,实施了“窟内文物窟外看”智能化虚拟体验项目,相继推出《敦煌岁时节令》《字在敦煌》等数字媒体品牌。摄影/郭玲

在被誉为“沙漠中的美术馆”的敦煌莫高窟的众多洞窟中,藏经洞是最著名的一个。1900年,敦煌藏经洞石破天惊。在不足7平方米的洞窟中,出土了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五六万件文献。有着“国际显学”之称的敦煌学,就是以这些以汉文、藏文、吐蕃文等文字写成的佛经典籍和社会文书为重要研究资料。因为历史原因,这些珍贵文献后来流散到世界各地,以致大部分人无缘窥见其真貌。6月15日,作为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领域的又一次尝试,由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手打造的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双方将在线上构建一个全真的数字藏经洞。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敦煌藏经洞及其出土的五六万件文献有望“重现”于世人面前。

“活”起来的敦煌

球体和线条混搭的建筑拔地而起,黄色的外观和周遭的戈壁浑然一体,这就是游客来到敦煌莫高窟的第一站—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在实地参观莫高窟之前,游客们都会先在这里观赏《千年莫高》《梦幻佛宫》两部高清电影,与莫高窟进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建设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构想,来自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几代莫高人坚守大漠,保护和研究敦煌石窟。735个保存下来的洞窟、2000多身彩塑、4.5万平方米壁画、数万件藏经洞文物,共同构成了辉煌绚烂的敦煌艺术文化。

作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如何在满足游客对敦煌壁画认识和了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文物,减少人类活动对彩塑、壁画的伤害?这一问题始终敦促着莫高人不断思考。

上世纪80年代末,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提出“数字敦煌”构想,即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且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和彩塑的珍贵资料。

在2003年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樊锦诗提交了《关于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建设数字影院和球幕影院等现代化多媒体演示场所,向观众全面展示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石窟艺术经典。

2014年8月,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成启用。在前期借助技术掌握了众多数字化资料后,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将数字化资料制作成影片供游客欣赏。“数字展示中心的成立,切实降低了游客参观游览活动对石窟文物以及遗址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了莫高窟的游客承载能力,同时也丰富了游客的参观方式和内容。”敦煌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武琼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敦煌莫高窟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不可移动文物,“我们不可能把石窟搬到别的地方给大家看,所以只能想尽办法把它复制出来。早年是用老艺术家们的临摹品,后来有了‘数字敦煌’,我们可以用更多样的方式把高清采集的壁画和彩塑呈现出来。”

2016年4月29日,“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第一期正式上线,首次向全球发布敦煌石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及全景漫游节目。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采集精度为300DPI的洞窟近200个以及110个洞窟的图像处理、14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工作。“‘数字敦煌’资源库建设,是传统文化资源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典范。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融合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信息,构建跨区域的文化资源库,尤其是石窟图像资源和文献资源,能够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敦煌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吴健说。

敦煌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了莫高窟最精美、价值最高的250多个洞窟壁画图像摄影的采集。采集完以后,后面大量的工作是对整窟的壁画进行拼接和处理,目前已经完成了160多个洞窟壁画图像的处理,140多个洞窟的窟型,以及大遗址三维的重建等。在经费充裕的情况下,再有5年时间就能将莫高窟所有的洞窟全部采集完成。

此后,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探索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例如对外展览方面,过往面临实物重、运输贵、保护难的问题,就连不少临摹品都是不便移动的珍贵文物,一年组织2至3次外地展览已属不易。后来,无论是3D打印出洞窟框架、1:1还原莫高窟真实场景,还是利用数字化投影,动态展示壁画效果,“活”起来的敦煌都受到参观者们的交口称赞,组织外地展览的次数也增加至每年十余次。

出圈的尝试与年轻的受众

一场疫情为众多景区按下暂停键。2020年1月24日,敦煌研究院发布公告,景区因疫情原因暂停开放。在这期间如何满足游客需求?三周后,敦煌研究院给出了答案。当年2月20日,由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手打造的“云游敦煌”小程序正式上线,上线第一天就有200万人次参观访问,目前日均访问量已经超过10万人次。2021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600万用户通过“云游敦煌”小程序,用手机点亮星空下的莫高窟,让晚唐燃灯盛景以数字方式重现,这是双方一次出圈的数字化尝试。

“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学术优势与技术优势的结合,将更好地推出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创意作品。”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数字敦煌”项目已取得丰硕成果,不仅造就了科学、完整、系统的敦煌石窟档案,而且广泛运用到了考古测绘、美术临摹、文物保护、展览展示、文化弘扬等各个领域。借助高科技手段,“数字敦煌”让一批敦煌艺术精品通过数字平台、数字展览、手机App等途径走出敦煌。

与此同时,依托文物数字化成果,敦煌研究院还举办了“敦煌石窟艺术展”“飞天神韵·莫高精神”等展览38场次,2项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主题展览推介项目,“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获第十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入围奖”。实施了“窟内文物窟外看”智能化虚拟体验项目,相继推出《敦煌岁时节令》《字在敦煌》《一事一生·一人一窟》等数字媒体品牌,2020年全媒体平台游览量达2.35亿人次,访客覆盖120个国家(地区)。

“敦煌文化看似传统,距现代社会很远,实则不然。壁画记录了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朝的作品都体现着当时最时尚、最新颖的东西。很多东西放在现在也毫不落伍。”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相信,传统文化历经一代代人的传承与守护,蕴藏非常丰富,关键在于如何传播,令年轻人喜欢。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表示,数字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界限,让人们了解敦煌。“莫高窟每年最多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但在互联网上,这些内容能瞬间产生上千万的浏览量,对增强文化自信很有意义。”

不仅如此,敦煌研究院还将目光投射到更加遥远的海外。2017年,敦煌研究院便曾经启动“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上线,将数字资源库的30个洞窟高清图像进行全球共享。基于历史原因,敦煌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通过类似模式助力文物“数字化回归”,所有人抱有期待。

猜你喜欢
展示中心敦煌研究院洞窟
2014年第22届APEC会议展示中心:国际会都 辉煌印记
“空降建筑”的科幻景观——智慧网谷小镇展示中心
洞窟惊魂
洞窟惊魂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深圳安峦公馆展示中心
建设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展示中心——中关村展示中心工程项目管理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