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凤权,李虹
(沈阳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与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均提到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核心。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产教融合,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1]。因此,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与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产教融合通常是指生产与教育的一体化,在生产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生产和教学密不可分,水乳交融[2]。产教融合已成为高校自我发展及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3]。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高校并未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所占的学时较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未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多样化的职业取向培养,缺乏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模块的设置。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校企协同与产教融合[4]。以专业建设带动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教育刺激就业,提升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是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就是在产教融合的理念下弥补原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从而解决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产教融合度不够,依存度缺乏,学生创新能力差,缺乏创业理念、思维、精神、素养和创业行为,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学校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相脱节等问题[5]。
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图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6]。创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是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除了保留原有的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外,还应该融入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首先,开设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块,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途径;其次,在专业模块中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紧紧围绕产教融合的特点,把创新创业思维融入行业的管理与创新实际,围绕专业特色进行模块化课程改革,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行业管理实际有机结合。具体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在课程实施中,注意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强调实践性、创新性、职业化,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行课内培养与课外创新创业活动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围绕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实验,探索多媒体教学的规律和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本专业的立体教学资源库,大力扩展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践。其次,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情景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教师自行设计与模拟软件相结合模拟实际场景,注重学生的校内学习与物流企业的实际相融合,使学生在模拟典型工作情景、工作流程的环境下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再次,渗入项目导向的教学理念,开展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单门课程或模块化课程群为核心,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及模块化课程的特点设立实践项目,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素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产教融合下的认知性实践、模拟操作性实践及开发设计性实践。多元化的实践内容可以实现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教师科学研究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以理论的教与学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参加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企业体验式或顶岗式实习,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通过科技活动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和体会科学研究过程,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挑战杯”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专业设计大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课外体系是指在教师指导或组织下,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的各项学术交流、专业调研、科技和文体活动等。使学生的课外学习自主化、专业化、社会化。除了修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课内学分以外,还要求修满社会调查、专业实践与调查、参加各种学术讲座、专业技能或资格证书、参加学科竞赛或技能大赛、参加教师科研活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等课外培养学分,在毕业前将其作为毕业资格条件进行审查,达不到课外培养学分规定要求者不能毕业。
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途径包括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政策保障、师资队伍保障、基地建设保障、评价体系保障四个方面,如图2所示。
图2 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图
政策保障主要是建立符合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加快制度建设,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把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从政策与组织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并加以解决。从人才培养角度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与行业企业密切配合,必要时可成立包括企业人士在内的校董事会,整合各类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对产学研合作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扶持。特别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问题,行业企业人士来学校教学的具体教学时间安排、课酬问题,学生实习实践经费问题,参加专业涉及大赛所需经费、教师工作量核定问题、职称评定问题等,这些都需要完善、详细的实施政策予以保障,否则很难进行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
师资队伍保障主要是强化队伍建设,培育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它要求教师既要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奉献精神。从人员来源上,不仅需要学校的教师,还应吸纳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双方都应进行培训。高校教师应重点培训其实践能力,而企业从业人员则需补充专业理论知识和授课方法。
在具体操作上,应立足于原有的教学科研团队,从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角度出发,做好团队发展规划,凝练方向,聚集资源,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在共赢的基础上获得企业的支持,聘请企业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发挥团队整体优势。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双方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基地建设保障主要是注重基地建设,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硬件条件。建设教学、实习、就业“三位一体”的实习基地。通过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深入挖掘各种资源,搭建以行业意识、职业素养为基础,以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育平台,依托行业、企业进行认知实践、企业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就业为一体的综合实践。学生在企业从业人员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基于岗位工作的毕业设计、企业真实项目实践与研究,着重培养学生行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这类平台的搭建一方面要整合校内资源,建立校内综合实验中心,注重多学科交叉共建,多高校资源共享,服务学生量大面宽,提高校内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积极与企业合作,借助社会资源,通过双赢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目的,实现实习、实践、就业、企业价值创造为一体的协同共生模式。
评价机制保障主要是确立评价标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机制。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最终的实施效果。它是激发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积极性的关键。因此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学校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以及行业协会评价等诸多环节。根据评价结果,对于成绩优异的部门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成绩优异的教师,可以在职称晋升时给予优先考虑。对于企业接纳和指导学生付出的成本,可通过相关政策获得适当补偿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于学生,可以设立专项奖励或给予相应理论课程学分置换,对于优质创业项目,积极争取社会投资资金和政府低息或无息贷款。
将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外成员(包括物流行业协会、物流企业从业人员)达到60%以上,共同探讨、制定和优化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中融入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并将部分专业课程纳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采用了“三位一体”的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结构图
(1)创新创业通识课程。
在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选修课中至少修满3 学分,这部分课程主要讲授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这部分课程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完成,分别以讲课和讲座的形式完成。
(2)创新创业专业理论课程。
该课程包括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优化设计、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采用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创业引导,根据校企合作共同研制的课程标准,从专业理论课角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3)创新创业专业实践课程。
该课程包括物流仿真软件操作、仓储管理实践、配送管理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综合设计等。这些课程在校内实训室和物流企业中完成,由校企共同组建师资队伍,提升学生的物流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习内容后,还可以在校企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完成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参加学科技能竞赛。
通过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与大型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港口等企业建立稳定的产学研用基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这种合作解决了学校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困难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与企业共同开发实习就业一体化课程,开展物流营业网点站长助理培训班项目,学生经过培训后直接进入到该企业工作,达到实习就业一体化目标。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进行企业现场调研,形成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如以某“大创”项目为例,学生在某医药物流中心实习过程中,在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收集企业的配送信息,优化该物流中心在沈阳市各连锁门店的配送路径,最终形成优化方案,该方案参加国家级物流专业学科竞赛,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课内实践体系主要满足培养方案中集中性实践教学的需要,而参观认知性实践、实际岗位操作性实践(如某物流企业实际岗位操作)、模拟性实践(模拟软件操作、模拟实际情景操作)都是集中性实践,学生物流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因此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各类专业大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与企业举办的技能比赛及网络模拟实训等,保证实践环节的连续性、自主性、创新性。为使产教融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可持续性、实效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须修满创新创业理论课程3 学分、实践项目4学分,其中实践项目由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竞赛、创新研究、创业实践、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劳动实践与素质拓展等部分构成。
通过完成上述各类项目,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实践能力的训练,巩固了实践教学基础。但制定和实施各教学环节时,还要考虑每项实践教学活动的优劣势,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与协同性。如供应链模拟软件实践教学活动能够从多角度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无法保证其教学内容的真实有效性。在某企业仓储配送实际岗位操作性实践中,可使学生进行实地现场操作练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内实践教学的不足,但同时也存在不可轮岗而使得多数学生仅在一个岗位上进行实习、工作内容较为单一的问题,而校内模拟实验室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这些校企融合的具体实践探索,学生基本达到物流管理领域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特别是校企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