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陈皛
2016 年,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会首次颁发“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终身成就奖”,以表彰长年致力于汉学研究事业的学者。北京语言大学的阎纯德教授、北京大学的李明滨教授和严绍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耿昇教授,四位先生同获此殊荣。授奖辞记录了阎纯德先生在文学文化领域推动中国与世界交流理解的重大贡献:
他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学者,既长于创作,又长于研究;且对汉学情有独钟,持之以恒,默默耕耘,提携后进,理论上亦有创新。他创办汉学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 《汉学研究》等学术重镇,事无巨细,日夜辛勤,又开创《列国汉学史书系》之大业,天下闻名。鉴于阎纯德先生世所瞩目的贡献与成绩,特颁发“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终身成就奖”。
这段授奖辞虽然简短,却涵括了阎纯德先生丰硕的学术成就与巨大文化贡献,令人景仰。
阎纯德先生有着学者、作家、编辑家多重身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女作家研究、文化研究、汉学研究等领域皆有建树。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家辞典》影响巨大,被誉为“文革”后“中国文学解放的先声”;他的专著《作家的足迹》《作家的足迹·续编》《20 世纪末的中国文学论稿》等,皆为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前卫著作;他的名著《二十世纪中国女作家研究》《中国现代女作家》和编著《20 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经典文库》《台港及海外女作家作品选》《新时期百位女作家作品选》《她们的抒情诗》等,让他举起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大旗;《在法国的日子里》《人生遗梦在巴黎》《在巴黎的天空下》等多部散文集,记录了他在法国岁月的声色光影,使我们得以追寻往日时光,周游欧罗巴;《中国文化研究》《汉学研究》、“列国汉学史书系”(“汉学研究大系”)、《女作家学刊》等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刊物和书系,更是凝聚着他为传播中国文化、传承学术流脉的无私奉献……
阎纯德于1963 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作为教育部的汉语出国师资先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大学)进修法语,先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后又回到北京语言学院任教。1974 年起,他先后在法国巴黎第三大学、埃克斯马赛第一大学讲授汉语、文化和文学,后又被聘为国立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波尔多第三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小说,协助汉学家指导博士生。法兰西的宝贵岁月,开启了他的汉学研究之路。
1974 年1月,阎纯德肩负传播文化、传递友谊的使命,远渡重洋,来到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任教,开设语言课和“鲁迅研究”“郭沫若研究”“20世纪文学”等课程。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是欧洲最古老的外语学院和汉学摇篮,法国总统马克龙称其为“法国与欧洲汉学跳动的心脏”。儒莲、德理文、沙畹、葛兰言、伯希和、戴密微、谢和耐等法国汉学巨擘都曾在此任教或学习。
阎纯德初到巴黎,就结识了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于儒柏、班巴诺、毕莎和白吉尔等汉学家。于儒柏研究《三国演义》和鲁迅,倾力于中法文学交流;班巴诺1958 至1960 年曾在北京大学学习,拜师吴晓铃,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和戏剧,与诗人冯至、哲学家冯友兰、翻译家杨宪益和李健吾等都是好友,翻译过寒山诗选、鲁迅文选、闻一多诗选,更以中国民俗研究家而著称;毕莎是茅盾研究家;阎纯德还认识了巴黎第七大学的汪德迈教授和巴黎第八大学的鲁迅研究家鲁阿夫人。1977 年,鲁阿夫人和于儒柏联手组建了“鲁迅翻译中心”,译介出版鲁迅的作品,推动了法国的“鲁迅热”。
阎纯德说他在巴黎与汉学家们接触的生活点滴特别值得铭记。他初到巴黎就得到汪德迈的邀请,曾到圣·米歇尔山小住三日,彼此一路谈论中国文化;和李忆民一起见证了白吉尔的博士论文答辩,答辩专家委员会中还有艾田蒲、谢和耐等著名汉学家;应毕莎邀请和美国汉学家拉蒂摩尔餐叙;得到过第一届欧洲汉学会的与会邀请;随于儒柏造访戴密微……
在埃克斯马赛第一大学中文系,阎纯德结交了翻译过阿城、韩少功、苏童、莫言等作家作品的著名汉学家杜特莱、专门研究中国台湾高山族文化的桑达尔郑。在一次与著有 《道教历史中的上清派之启示》《14 世纪前的道教发端史》的著名汉学家贺碧来参加的饭局集会上,阎纯德目睹这位西方撰写“道教史”的第一人,如何与友人因“道教”而激烈争论的难忘场面。阎纯德第三大学中文系讲学期间,也结识了多位汉学家,除了研究20 世纪中国文学的系主任毕戎教授,还受邀到翻译出版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中国长短篇小说之研究》的著名汉学家雷威安家里做客。他接触的这些同事或朋友都是汉学家,他们对中国文化译介与研究之执着,深深影响、启发和打动了阎纯德先生。
随着阎纯德逐渐深入汉学之研究,他发现,由于所受学术训练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很多外国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重心都与中国学者不太一样,这为中国学者提供了研究中国文化的新鲜视角;但是汉学家的研究,也有其所处的视域限制,需要认真辨析。秉持这一理念,他在多重视野下往复求索,以深邃的目光与丰富的心灵观照外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在宏观层面,“汉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古代欧洲与阿拉伯世界的旅行家在游记中记录了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印象,是为“旅游汉学”。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在“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文化碰撞中,欧洲汉学走进了“传教士汉学”时期。1814 年,法国法兰西学院正式设立“汉文与鞑靼文、满文语言文学讲座”(La Chaire de langues et littératures chinoises et tartaresmandchoues),年仅26 岁的雷慕沙成为首位教授,这标志着欧洲汉学进入了“专业汉学”时期。在西方,“专业汉学”曾把汉学纳入东方学研究体系,用近代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研究中国,他们普遍称之为SINOLOGY(汉学);而在中国,汉学却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学术定位,常被视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下的一个研究方向,更有“汉学”“中国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域外汉学”等八九种不同提法。
他先后撰写了《从传统到现代——试论西方中国研究之演进》《汉学的演进与中外文化之约》《汉学是什么》等多篇重要论文,以追寻汉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历程。经过多年的研究、思考和调研,阎纯德总结道:“汉学”对应的是西方的“Sinology”。他进行了细致的辨析:“‘Sinology’一词源自拉丁词语‘Sina’(China,中国)和希腊词语‘logia’(意为科学,或含有考古学或哲学的部分意思),前者所示是‘中国’,后者所示是‘科学’或‘研究’,两者结合就是关于‘中国的科学研究’(Sinology)。Sinology 一词最早在学术中使用,应该在利玛窦(Matteo Ricci)等耶稣会士来华时期,出自某位传教士的智慧。从那时起,西方传教士就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称为Sinology(汉学),研究者称为Sinologist(汉学家)。积淀了数百年的汉学,内容非常广博,基本上可以说,中国文化有多丰富,它就有多丰富。汉学既有哲学、史学、文学,也有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凡是发生在中国历史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皆为汉学家研究的对象。不同的汉学家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既有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也有研究当下政治、经济、教育和中国社会问题的。”
汉学和国学的关系也是阎纯德不断探索的问题,他提出:“汉学与国学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但这两个瓜不一样!虽说它们的根基都是中国文化,但是一个是‘东瓜’,一个是‘西瓜’。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的出发点,他们的视角,他们的文化背景,不会与中国学者一样。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东西,你从那边看,我从这边看,不会一样。汉学与国学是一对双胞胎,但是两个不一样的双胞胎。Sinology(汉学)是个混血儿。这个混血儿既有中国文化的因子,也有外国文化的因子,就是说,它的DNA 虽然主要来自母亲(中国文化),但是在其孕育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为什么会发生变异?因为在其孕育过程中所吸收的营养不完全来自母体。汉学家得到中国的学问后,受自己文化和知识背景的影响,研究所得结论一般都会打上自己文化的烙印。因视角之不同,看问题自然就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可能被视为‘误读’。但‘误读’可能就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新意。所谓‘他山之石’的价值,大概就在这里。我觉得,那些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化新的视角、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值得我们国内的学者去研究,去探索。”
在微观层面,阎纯德的视角深入到国别汉学研究、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化经典海外传播与研究等,在《汉学与西方汉学世界》中,他梳理了法国汉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汉学家的学术背景和学术历程,回望汉学家研究中国的思维模式,既给我们提供了世界看中国的他者视角,又让我们在辨析思考中更好地理解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定位,有益于中外文化交流和东西方文明互鉴。阎纯德涉猎广阔,对各国著名汉学家都有所了解,撰文介绍过美国汉学家孔飞力、俄罗斯汉学家季塔连科、法国汉学家汪德迈、魏柳楠以及荷兰的施舟人等。
阎纯德在法国任教的岁月里,自己也成为中国文化经典海外传播的践行者,他开设了“鲁迅专题”“郭沫若专题”“20 世纪中国文学”“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国历史和古文”等课程,以介绍中国文化。鲁迅、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老舍、钱锺书、李季、李瑛、王蒙、张抗抗、铁凝等现当代作家都被他娓娓道来。阎纯德讲中国现当代文学很有特色,他将作者生平、思想、创作历程等融为一体,全景式地描绘作家及其作品,许多资料得自他对作家的访问和书信往来,这些由作家提供的资料使得他的相关研究更加翔实、深厚、生动。《鲁迅及其作品——我的巴黎讲稿》便是20 世纪70 年代阎纯德在法国开设的 “鲁迅专题”课程讲义,是最早在海外以专题介绍鲁迅的法文书。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化较早的使者之一,阎纯德也给当代欧洲汉学的发展带去了一些宝贵的因子。
对于治学之道,有的学人汲汲以求的是一枝独秀,而有的学人则有大树成荫的胸襟。阎纯德不但自己投身于汉学研究中,更关心汉学研究的梯队建设。他数十年如一日,风雨兼程,陆续搭建了《中国文化研究》《汉学研究》、“列国汉学史书系”(“汉学研究大系”)等多个学术平台,发掘学术人才,鼓励青年学者加入汉学研究的队伍,为中国和世界的相互认识与理解,贡献了可以汇聚为江海的力量。
1993 年,阎纯德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化研究》,“创刊号”刊发了他的《汉学与西方汉学世界》一文,最早介绍了西方世界的汉学研究。之后,这个杂志开设了“汉学研究”“汉学家论坛”“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化与世界”“中国文学在海外”等专栏,国内学者如李学勤、汤一介、乐黛云、严绍璗、王晓平、耿昇、周发祥、吴孟雪、胡书经等纷纷撰文,汉学家李福清(俄罗斯)、小川晴久(日本)、岩佐昌暲(日本)、李佑成(韩国)、尹丝纯(韩国)、李充阳(韩国)、潘大安(美国)等汉学家相继给《中国文化研究》的“汉学栏目”赐稿,介绍自己所在国家与区域的汉学研究情况。
1995 年,阎纯德创刊并主编《汉学研究》,为了这个刊物还成立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学研究所”,阎纯德任所长。这个刊物是中国学者与各国汉学家共同拥有的学术平台,是关于中外学者就中国文化交流与研究的一个固定学术阵地。《汉学研究》既有对作为汉学重要场域的欧洲和美国汉学的关注,又将目光投射到阿拉伯、非洲、拉丁美洲等汉学正在复兴或发展的国家。以国别与区域为区分,设有“法国汉学研究”“俄罗斯汉学研究”“美国汉学研究”“加拿大汉学研究”“大洋洲汉学研究”“西班牙汉学研究”“意大利汉学研究”“葡萄牙汉学研究”“北欧汉学研究”“日本汉学(中国学)研究”“朝鲜半岛汉学研究”“东南亚汉学研究”“中国文化经典传播与研究”“春秋论坛”“国际汉语教学传播与研究”等二十多个栏目,还特别开设了一个“国学研究”——这个栏目专门刊登国内著名学者有创意和新意的中国文化研究的文章,其实这个栏目也是为了汉学家,使他们能及时了解中国学者研究的新成果。
《汉学研究》得到国内知名教授和海外著名汉学家的关注,他们纷纷为刊物赐稿。虽然,这个刊物的主要作者多是专家教授和汉学家,但是也非常关注青年学者的栽培;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文科学与外语院校的博士成为刊物的主力。刊物不问“身份”只问“学术”的办刊宗旨,吸纳与培养了一批汉学研究新人。不论学历职称,只要研究方向独到、论述学理成立,在学界尚籍籍无名的作者的文章亦会被刊物接收。1997 年,阎纯德又开始主编“列国汉学史书系”,他善于发现作者,组织作者团队,鼓励大家按国别撰写其汉学研究史。熊文华曾在英国、荷兰、澳大利亚任教多年,带回几大箱子的汉学资料。在阎纯德的鼓励下,熊文华先后撰写了《英国汉学史》《荷兰汉学史》《美国汉学史》《澳新汉学研究史》和《加拿大汉学史》。
阎纯德主编的《汉学研究》(CSSCI 来源集刊)和“列国汉学史书系”,如今已经成为海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文化对话的重要平台,也为有着 “汉学家摇篮”美称的北京语言大学增色添彩。现在《汉学研究》是学术界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刊物之一,为法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大学和汉学研究机构所收藏。“列国汉学史书系”(“汉学研究大系”)至今已出版了60 余部,积累了几千万字的汉学研究资料。
如今,阎纯德依然事无巨细地坚守在编辑岗位,除了主编《汉学研究》和“汉学研究大系”,新近又创刊主编了《女作家学刊》。他说,当编辑,既要有发掘学术新人的慧眼,更要有不为功利、甘愿为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不但有“中国热”“汉语热”,更有“中国文化热”。
①阎纯德:《从传统到现代——试论西方中国研究之演进》,《汉学研究》第二十七集,学苑出版社2019 年版。
②阎纯德:《汉学的演进与中外文化之约》,《汉学研究》第十九集,学苑出版社2015 年版。
③④⑤阎纯德:《汉学是什么》,《光明日报》2017 年6月12 日。
⑥阎纯德:《汉学与西方汉学世界》,《中国文化研究》1993 年第1 期。
⑦阎纯德:《鲁迅及其作品——我的巴黎讲稿》,学苑出版社2018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