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土堡以防御功能为主,集居住、祭祀功能为一体,因其建造年代更为久远,被誉为闽赣粤地区防御性民居的鼻祖。随着福建土楼的申遗成功,社会各界的目光开始聚焦于福建省乡土建筑,与福建土楼地缘相近的闽中土堡逐步走入学者们的视野中。1985 年,杨国桢、陈支平发表的《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正式拉开闽中土堡的研究序幕,此后文献数量逐年增多,研究内容日渐丰富。文章尝试通过梳理与土堡关联性较强的93 篇文献,归纳研究角度,以期为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文章以中国知网为资料库,以“土堡”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搜索,共计检索423 篇文献。因土堡研究的开山之作为1985 年《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所以检索限定时间节点为1985 年7 月2 日至2021 年12 月20 日。剔除相关性较弱的330 篇文献,将其余93 篇有效文献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
从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来看,土堡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曲折上升趋势,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5 年—2008年,发文数量仅为7 篇,为闽中土堡研究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2009 年—2016 年,文献数量显著增加,共35 篇文献,整体趋势呈现波动式上升状态,是研究的发展阶段。其中2011 年为一个激增点,发文量8 篇,超过第一阶段的发文总量,研究角度得到扩展。第三阶段是2017 年—2021 年,发文量迅速增加,整体呈攀升趋势,共计发文51 篇,2019 年达到峰值每年15 篇,表明闽中土堡研究热度在这一年突增。2020 年又有所回落,预计2021 年后发文量会继续稳步上升。该阶段研究内容更加多元化,研究角度进一步丰富,是土堡研究的深入阶段。
通过对有效文献的整理,归纳出宏观概述、个案研究、保护利用、对比研究四大核心研究角度,其余角度因发文量过少,文章不作展开,统称其他角度。将文献进行研究角度数据统计,个案研究所占比例最大,为35.01%,数量为32 篇;保护利用次之,占比为22.58%,共计21 篇;宏观概述角度占比13.98%,共计13 篇;对比研究占比为5.38%,共计5 篇;其他角度占比23.65%,共计22 篇。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对应的正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在中国的理论界,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人们对这一学说的认识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或是关注这一学说在市场和政府作用上的效率评价①;或是关注这一学说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②。这些认识对于在理论层面研究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根源,中国的理论界则鲜有深入研究。
宏观概述研究是指将闽中土堡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宏观层面的概括性论述,总结土堡的特性,该角度主要集中于早期的土堡研究,此时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致力于对闽中土堡的概念界定、历史发展、建筑形制、类型划分等问题。2009 年,楼建龙在《福建土堡建筑综述》中,首次进行了相对明确的定义,土堡是具有突出防御功能的大型聚居性乡土建筑”
。刘晓迎将土堡定义为:“土堡是分布在福建、江西二省,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使用石材的乡土防御性民居建筑”
。戴志坚、刘晓迎、李建军等根据土堡的平面布局,将土堡划分为方形、前方后圆形、不规则形三种(图1)。按照选址要求,划分为水田型、坡地型、山顶型,并分别论述了各自的特点及优势。
后期随着研究领域的发展,研究范围得到拓宽,研究内容更加丰富。2010 年,潘凯华的硕士论文《福建土堡探析》对土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着重研究福建土堡的防御与居住功能,对两者之间的演变关系进行了探讨
。陈益琴的《尤溪土堡建筑特点及防御功能分析》介绍了尤溪土堡的建造历史,对整体布局、防御结构等建筑特点进行了总结性论述,并列举典型土堡,提炼出尤溪土堡的建筑特色
。李肇瑜在《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和谐融合—论闽中土堡建筑艺术中的人文与生态美学观》中,从选址、建造、防御居住功能等方面得出土堡建筑蕴含着强烈的人文情怀,并总结出当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希望能够从土堡建筑中得到一定借鉴
。
闽中土堡的研究角度广泛,除上述四个主要角度外,其他角度文献量屈指可数,文章简要概括总结。客家文化研究、风水研究、伦理研究,立意新颖,弥补了闽中土堡研究体系的缺憾,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陈其端在《闽中土堡与流散中的客家文化》一文中探讨了土堡中所蕴含的客家文化,展现了土堡的文化价值
。李刚从堪舆角度分析了闽中土堡的选址智慧,得出土堡的选址及营造深受风水观念影响
。林秀弘以伦理角度分析土堡的建筑特色,将土堡各建筑部分、功能、布局、空间层次所蕴含的伦理观念进行论述
。2021 年乔晓阳、叶文亮、朱婷等学者通过文献综述研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趋势,寻找研究现状问题
。
这张纸条让我很意外。首先,“解忧杂货店”源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一书,它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这里不仅销售杂货,还提供烦恼咨询。无论你挣扎犹豫,还是绝望痛苦,欢迎来信。”店名的移花接木不仅有知名度,而且还非常贴合我们对班级商店的定位——非典型性商店,既卖商品、又卖创意,既是杂货店,又能帮同学们排忧解难。一石二鸟,不可谓不妙!其次,对店员的介绍,自黑中透露着自信,诙谐幽默又一本正经,不但说明了各位店员的职责,也瞬间拉近了店员与同学之间的距离。这张纸条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他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让我相信他们是一个有想法有创意、关系和谐融洽的团队。
该角度主要涉及土堡与其他防御性民居的比较分析,可以明确土堡的概念定义,凸显建筑特色,在对比过程中发现土堡与其他防御性民居之间的关联性,为土堡追根溯源提供了参考。此研究也存在研究范围狭窄、研究成果匮乏的问题,相较于上述研究方向,文献数量寥寥无几。
个例研究始于2002 年张承忠的《八闽奇胜“安贞堡”》,该文论述了安贞堡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整体布局、局部构造,以及建造技术和材料,展示出安贞堡建筑艺术的高超
。厉艺、曹磊、周琪等从不同方向开展对安贞堡的研究,周琪着重以建筑学视角探究安贞堡的营建技艺与步骤
;厉艺从选址、布局、平民形制、装饰等方面论述安贞堡的基本概况信息
;曹磊通过实验测试数据分析得出安贞堡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
。
2010 年11 月21 日,“中国·福建土堡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三明市大田县召开,来自两岸古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针对土堡的建筑特点、文化价值、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土堡重新利用等保护方式,集中于宏观理论层面,但未提出实践性的指导建议。其中关瑞明、陈震东、徐裕健等学者提出活态保护、整体保护、利用性保护等原则,提倡拓展保护思路
。邱国鹏、余达忠倡导将土堡保护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并提出利用相关技术进行土堡仿真复原和建立土堡数据库的数字化保护构想,为土堡保护开辟了新路径
。黄惠颖的硕士论文《福建土堡的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运用“可持续发展”“有机更新”“类设计”作为理论支撑,以典型土堡为例归纳具体的保护措施,对土堡的保护利用具有实践性的指导意义
。李建福通过提炼三明土堡建筑形态和符号,将形态符号以再现和重构的方法应用到当前的城市建设中,以此提升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涵,并实现对土堡的保护利用
。
2010 年以前针对个例土堡的研究较少,文献数量仅为2 篇。之后以个例研究为角度的文献大量出现,但集中在小部分已列入文保单位及现状较为完善的土堡中。如2001 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安贞堡共计研究7 次(图2),于2013 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安良堡共计研究6 次。而对于一些保存现状较差且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土堡鲜有研究。
福建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早已闻名中外,而闽中土堡作为福建省另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防御性民居,却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两者因为地缘相近,建筑形制近似,易被混淆。一些学者从对比研究的角度,将土堡与其他防御性民居,尤其是福建土楼进行差异对比。如戴志坚在《福建土堡与福建土楼建筑形态之辨异》一文中,论述了土堡的产生原因、类型、分布及特点,从始出年代、功能分布、平面布局、墙体材料、受力体系等方面比较土堡土楼的异同,区分二者。此外还将土堡重新定义:“福建土堡是一种位于福建省中部山区的独特防御建筑,外部为高大的土石堡墙,内部为院落式民居,可供人居住,也可封闭御敌”
。该定义突出了土堡的防御性与“外堡内居”的布局特点,但却不能囊括所有土堡,一些土堡内部建筑为行列式民居,如大兴堡。除与土楼对比外,林秀弘将土堡与福州寨庐从历史与分布、现状与规模、平面与形制、防御与起居、结构与构件等五方面进行了比较区分
。李刚将土堡与赣南围屋作比较,分析两者的独特性与相似性
。
宏观概述研究从土堡的建造背景、建筑结构、历史价值、防御与居住功能等多个方面进行概括性总结,对土堡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但除个别硕士论文研究较为全面外,大多数期刊论文研究层次不够深入,内容多有重复,希望在后续研究中扩展广度,丰富研究体系。
除安贞堡外,福临堡、安良堡、茂荆堡、聚奎堡等也是研究的热点(表1)。2009 年薛力对福临堡进行探究,结合现场测绘数据,将福临堡的布局信息、结构构造等一一阐述,提出福临堡的形制具有圈层放射和轴线发展两种特征,并阐述了出现两种特征的原因,呼吁对土堡个例的研究是极其迫切的
。陈运合对聚奎堡的建筑特征从建筑布局形制、建筑安全与防卫、建筑空间与院落三点进行论述。分析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提倡应积极保护并传承其文化内涵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徐春阳以大兴堡、厚德堡为例论述了德化土堡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分析了大兴堡在历史海外贸易中的作用及其蕴含的红色文化
。2021 年林薇发文《将乐墈厚土堡的建筑特色与价值》,从历史沿革、选址特色、建筑特色、宗教特色、意义价值等方面论述墈厚堡的建筑特色与价值,丰富了对墈厚堡个例的研究
。
学者们针对土堡保护利用方式提出不同的观点和建议,并结合现代化方式,探索最佳的保护手段。但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尚需深入。另外,当前土堡的保存现状不同,少数如安贞堡、芳联堡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保存较为完善;而冈陵堡、永盛楼等土堡已经破败不堪,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每个土堡制定相适宜的保护策略。
明清时期闽中土堡数量曾高达数万座,如今保存完整,且功能良好的不过几十座。随着时代发展,土堡内的居住条件满足不了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许多土堡已是“人去楼空”,逐渐破败(图3)。传统的保护方式已不能适应土堡的现状要求,需要探索更加可行的方式应对土堡的生存颓势。在此背景下,近些年研究土堡保护利用的文献不断增加,成为发文量仅次于个例研究的第二大研究角度。
土堡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人文因素的不同各具独特性,因此需要从个例角度开展研究。土堡个例研究起步稍晚,在宏观层面的研究积累一定成果后,逐步加深层次,开展对个案的研究。该角度侧重于通过作者实地调研对单一土堡的历史沿革、空间形制、选址布局、生存现状等展开探究。
对“陈庄体”,批评者有之,褒之者亦不乏人,以清人王钺为例,他在《晚寤斋诗集叙》中云:“有明一代,诗人辈出。有所谓四才子者,有所谓七才子者,又有所谓后七才子者,其既也一举而矫之以袁、徐,再举而矫之以钟、谭。而陈白沙、庄定山两公独以其道学一派,远追新安,卓然有发乎情,止乎义理之风,盖所谓亘万古而不忘心会而得之者,岂不存乎其人哉!余持此道以论诗久矣,盖落落乎于世,未有合也。”[29]卷一,28b-29a王钺认为陈、庄二人以“发乎情止乎义理之风”而戛戛独造,屹立于当时诗坛。
文章以中国知网为资料库,通过对1985 年—2021 年与土堡关联性较强的93 篇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土堡研究的不同角度,总结得出当前土堡研究集中于宏观概述、个例研究、保护与利用、对比研究四大角度。现有研究存在角度过于集中、内容重复度高、缺乏创新性等问题,不利于土堡研究体系的多样化构建,且研究深度不足,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并未有实质性、突破性研究成果的展现。目前研究所涉及的土堡数量不及土堡存量的十分之一,并以现状保存较高、形制特殊的国家级保护、省级保护单位为主,尚有大量土堡未经过研究,还需要学者不断投入时间与精力,丰富闽中土堡的研究成果。
其中,α∈[0,1]用于控制两种隐式信任对预测评分影响的重要性.特别地,当α=0意味着只考虑信任u的用户带来的隐式影响,α=1意味着只考虑u信任的用户带来的隐式影响.
毡房、牛羊,草原、雪山,光线瞬息万变的白桦林,婚礼、白色的葬礼,围着牛粪堆燃起的篝火起舞的牧民,还有湖,北疆深处的湖,泛着做梦般的钴石绿和孔雀石绿,还有钢蓝色。我问老徐,湖的颜色是否做过后期处理。老徐说,没有,湖原本就是那颜色,就像云,本是那形状。
基于上述文献综述内容,针对未来闽中土堡的保护与更新提出三点建议,旨在开展土堡研究与再利用的过程中,尽可能在延续地域文脉的基础上,赋予土堡新的生命与活力。一是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利用现代化手段提取建筑与文化中的传统元素,应用到再生设计中,使土堡得以焕发新生,不仅能为当前城乡建设与振兴提供新思路,也能让历史建筑在当前社会发挥新作用;二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生成数字模型,建立闽中土堡数据库,为濒临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土堡留存资料,这是当前研究较为欠缺与亟待解决的;三是采取活化利用思路,以更新设计的形式激活或改变土堡的现有功能分区与组织方式,以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对其进行功能置换,并在具体设计中将土堡与周边环境进行统一规划,确保历史肌理的统一性与传承性,以提高人居环境的合理性与舒适性。
乳腺增生性病变与早期乳腺癌在常规超声诊断过程中存在重叠现象进而容易发生诊断误差,需要予以重要补充,降低诊断重叠部位的误诊和漏诊率[7-8]。
[1]楼建龙.福建土堡建筑综述[J].福建文博,2009(01):35-44+96-97.
[2]刘晓迎.三明市土堡“申遗”可行性探析[J].福建文博,2011(03):45-50.
[3]潘凯华.福建土堡探析[D].清华大学,2010.
[4]陈益琴.尤溪土堡建筑特点及防御功能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12):187-189.
[5]李肇瑜.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和谐融合—论闽中土堡建筑艺术中的人文与生态美学观[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95-98.
[6]张承忠.八闽奇胜“安贞堡”[J].小城镇建设,2002,(04):30-31.
[7]周琪,薛力.永安安贞堡形制发展解析[J].建筑学报,2021(S2):151-157.
[8]厉艺.恢弘奇巧安贞堡[J].福建乡土,2016(05):32-34.
[9]曹磊.福建闽中土堡的环境适应性— 以永安安贞堡及其附属建筑为例[J].福建建筑,2018(09):30-36.
[10]薛力.福建永安青水福临堡初探[J].建筑师,2009(06):41-54.
[11]陈运合.闽中土堡的建筑特征及文化内涵解析— 以尤溪县中仙乡西华村聚奎堡为例[J].福建建筑,2014(06):22-25.
[12]徐春阳.德化土堡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以大兴堡、厚德堡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8,16(5):426-432.
[13]林薇.将乐墈厚土堡的建筑特色与价值[J].福建文博,2021(01):50-54.
[14]戴志坚.福建土堡的现在与未来—中国· 福建土堡全国学术研讨会纪要[J].新建筑,2011(05):130-137.
[15]邱国鹏,余达忠.三明土堡建筑的文化艺术特征及数字化保护[J].学理论,2009(28):156-158.
[16]黄惠颖.福建土堡的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D].华侨大学,2013.
[17]李建福.三明客家土堡建筑形态符号在本土创作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6):73-74+77.
[18]戴志坚.福建土堡与福建土楼建筑形态之辨异[J].中国名城,2012(04):50-55.
[19]林秀弘.福建土堡建筑特色及其对比研究[J].中外建筑,2017(05):59-62.
[20]李刚.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1(01):56-60.
[21]陈其端.闽中土堡与流散中的客家文化[J].美术研究,2012(03):88+97-98.
[22]李刚.藏风聚气相形取胜—基于堪舆观念下闽中土堡的择址相地[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7(3):32-34.
[23]林秀弘.伦理视野下的福建土堡建筑特色[D].福州大学,2017.
[24]乔晓阳,李刚.闽中土堡文献研究综述[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1(05):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