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环地质技术作为一门科技学科,具有他的科技性,其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地质灾害与地质结构有着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具体问题分析期间,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针对当地环境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各项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对引起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行全面探讨,采取合理措施完成避险、避灾,降低和减少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由此可见,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实际工作中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期间,需要完成探与测的工作,探为熟悉、掌握、理解的过程,测为数据收集、分析、运用的过程,从未知到掌握再运用,用科学手段防治,这一过程就使水工环地质技术优势能够得到充分使用和提高,进而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水工环地质的工作中,可运用的手段和方法是较多的,如何使相应的工作手段和方法恰如其分的有机结合起来,使水工环地质能够即精准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当代水工环地质工作者的目标之一。以下就是几个方法手段应用探讨。
(1)GPS技术。地质勘查过程中会应用到许多不同类型的技术,GPS技术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将GPS技术合理应用到水工环地质技术中,能够使测量作业精准度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地质灾害治理中能够发挥着关键作用
。而以GPS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的RTK技术,其在测量、定位等多个方面也都具有一定应用价值,而且能够提前发现地质灾害,从而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这是一种能够起到前期预警的手段。
(2)瞬变电磁法。作为一种新型勘查技术,瞬变电磁法在许多方面的应用都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该方法在具体应用期间,就是将电磁脉冲波传输到地下,然后对二次涡流场的具体变化进行分析,掌握勘查区域内地质情况。如果通过勘查发现,该区域内存在显著地质灾害隐患,现场技术人员又难以完全查明时,利用瞬变电磁法能够基本查明隐患的空间分布。从目前情况来看,电偶源法和垂直磁偶源法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应用效果良好,对其进行应用与推广是可行的
。这是一种对深大地质灾害进行勘查的方法,能够帮助技术人员做到对地质灾害体空间分布的了解和查明。
(3)地质雷达技术。该项技术在具体应用期间主要是开展短距离探测作业,采取短距离探测方式开展作业,可以确保获取到的探测结果能够准确体现地质灾害体的具体情况。在对地质雷达技术进行应用时,将电磁波传递到地下,电磁波在向下传递,如果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将会折回地面
。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时,利用电磁波完成对地质结构情况的合理分析。对电磁波进行分析,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振幅、频率完成。利用雷达技术能够较全面、较精准掌握地质的一些特点,从实际作业情况来看,采用地质雷达技术,一方面能够确保获取到的勘查结果基本准确,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整个勘查作业自动化,将地质雷达技术应用到地质灾害治理中,能够完成对地质灾害塌陷、地裂缝的勘查处理,减小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
。
目前,我国在预防地面塌陷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合理措施构建出一套完善、科学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系统,通过对其进行应用,能够监测到地表以下岩土体的变形变化规律、活动特征,同时,需要采取合理措施的对地面以下岩土体的变形进行合理控制,采用预警方式来预防地面塌陷的发生,避免和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水工环地质技术一般是指对调查区域内的工程、水文、环境等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对调查所得各项内容、参数进行的调查分析,从而全面掌握调查区内的地质特征。近几年,水工环地质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人们已经将其合理应用在地质灾害监测和自然环境中,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合理应用,完成对地质环境的合理监测,实现对破坏性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水工环地质技术是二十世纪才从地质学独立出来的一门科技学科,其主要是对岩土体、水、土、环境等的性质、状态、形成规律和分布情况以及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对岩土体结构、各种资源等的合理应用
。通过分析可以确定,水工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如下:
(1)滑坡。滑坡是人们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类型,其危害性大,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通过对滑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滑坡大都是由于坡体表面滑动造成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突发性、严重性等特点,规模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在地表植被发育地段,初期的表现不易确查,反映也不甚明显,但从蠕变到滑动这一过程的地表变形是可见、可控的。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滑坡研究的不断深入,滑坡防治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崩塌。该类型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因为地质结构变化造成的,一般来说,地面崩塌灾害体是因为岩土体结构破坏,形体上不紧密所致,其主要破坏是个体脱离母体形成破坏,给承灾对象带来较为严重的危害。从目前情况来看,地面崩塌的发生多数都是自然形成,具有可预见性和可防性。对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崩塌,主要体现在切坡形成危岩体,或者不科学开采资源而造成的。对于人为因素形成的崩塌,可通过提高施工作业合理性,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减少地面崩塌灾害的发生
。
安全管理本质上是一项十分细致的管理工作,因路线线路往往较长,存在很多交叉作业,需要投入大量机械设备,所以安全管理通常难度很大。全面加强安全管理,是确保施工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如果没有安全,则质量和效益将失去意义[3]。
从暴雨发生的风场背景来看,苍南地区8日20时(图2a)850 hPa仍为偏东气流,流场速度<12 m/s,到9日08时(图2b),研究区域上空已转为东南气流,风速>12 m/s,低空急流轴压至,说明东南风急流在8日20后开始逐渐建立,苍南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的右侧,十分有利于上升运动。到9日20时(图2c)虽风速所有减弱,但仍维持东南气流,与实况中降水仍持续相符合。到10日08时(图2d),急流形势维持但对应的风向已转为偏南风,说明水汽输送渠道变弱,对应的降水实况为间歇性小的阵性降水。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认识到本质,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还是以《景阳冈》教学为例,说明怎样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017年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以来,地方和军队各级军民融合工作组织机构陆续建立,为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2015年初,由原总装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全国工商联共同领导的“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正式上线,首次向社会公开军工涉密领域需求信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求双方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问题。但是,大部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招标对象要求具备一定资质。如何具备资质、入围“参军”名录,成为广大民营企业“参军”路上的透明玻璃。
对于地质灾害来说,为了提高治理效果,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地质灾害的具体类型,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只有全面掌握地质灾害特点后,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对出现的各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大幅度降低地质灾害治理难度。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以下几种:
随着医院服务量增加,大型医院的人力资源日渐紧张,医院管理层或多或少希望门诊患者能够适当分流到二级医院、社区,减少医院就诊压力。
煤层气生产调度与开采技术先导试验基地位于长治市大化村,建筑层数地上四层,建筑高度16.05m,一层层高4.2m,二、三、四层层高3.8m,出屋面水箱间、楼梯间3.9m。基础为柱下独立基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Ⅶ度,建筑耐火等级二级,屋面防水等级一级。该工程地上四层,层高4.5m,框架结构,中庭截面31.2m×3.2m,12m×10.8m,建筑高度16.05m。
(1)前者为后者的前提。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结构特点有着紧密联系,而勘查水工环地质情况,获取到相应详细资料和参数,是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前提,通过大量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只有明确水工环地质与灾害防治的关联,全面分析地质灾害出现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地质灾害制定出完善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措施,可见,在地质灾害治理前,必须要对区域内相关地质关系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
(2)前者是研究后者的必要条件。不同区域内的地貌情况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地区地质结构也会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水工环地质条件会存在较大差别。在发生地质灾害后,相关工作可以通过对灾害区域地质地貌、地质结构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能够确定引起灾害的原因,在后续工作开展时,能够快速确定防治措施,从而制定合理灾害治理方案,亦即水工环工作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必要条件。
(3)地质灾害会引起连锁反应。从本质上来说,地质灾害是岩土体发生变形的结果。一是影响地质灾害的破坏因素较多,如高陡边坡引发的滑坡、崩塌将会引发沿途破坏连锁反应,造成巨大危害。例如,在建国初期某地发生了重大地质灾害,当时,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偏低,受灾地区主要为农村,发生高位过程滑坡、崩塌、泥石流后,大量房屋倒塌、淹没,地表发生了开裂现象,一些遇难人员被埋在废墟之下,大量未被转移的家畜、家禽也都被埋入到地下,救援以生命抢救为主。就本次灾害发生所产生的连锁关系来看,大量被埋入到地下的动物死亡,尸体将会快速腐烂,而产生灾害条件仍是暴雨期,伴随着暴雨,动物尸体经过浸泡后,将会发生腐烂,会滋生大量细菌,这将会污染地下水,会引起瘟疫,难以控制,瘟疫将会快速蔓延,灾区内的灾情将会进一步加重。由此可见,在发生地质灾害后,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综合考虑灾后连锁因素,特别是需要提高对地下水源的重视,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1)地质灾害防治中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应用。地质灾害规模达到一定等级后将会对人的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地质地貌造成影响,改变地质环境,会损坏建筑物,造成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坏,威胁人们生命安全。地质灾害造成的次级灾害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上,自然环境失衡容易引起水灾、恐慌等,为此应在地质灾害发生后通过对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应急应用来消除次生灾害。治理勘查时,要依据出现的地质灾害类型,采取不同方法勘查作业,利用宏观、微观信号出现的异动情况,精准获取到信息,这样可以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预测地质灾害时,利用宏观信号能够掌握一些异常问题,例如,通过观察动物、环境的异常反映情况进行地质灾害发生的预警。在对水工环地质技术进行应用时,可以采用反射波法,通过不同的反射波信号,推断判定地质灾害范围、规模大小。按照接收器吸收,分析获取到信号,能够基本掌握地质情况,强化应急处置措施,同时较针对性的做好处理措施,解决地质灾害应急问题。
(2)崩塌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电法应用。崩塌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会给地质环境和工程建设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与破坏,若没有及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预防与处理,一旦发生崩塌灾害,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危害大。针对出现的崩塌灾害,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期间可以通过遥感勘查工作进行适当引导,以地质环境勘查作业为前提,将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的电位测量工作作为勘查作业手段的一项主要手段,而且在工作开展时,需要合理应用钻探、物探各种不同类型的辅助工具,从而做好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地裂缝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一般来说,地裂缝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地面结构开裂。对于地裂缝应视不同的诱发机制,需要做好相应监管工作,从而为后续相应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工作人员通过监测地下水情况,对地质的稳定情况进行确定,在对地下水进行开采利用时,必须确认水平衡,对地下水的开采量进行控制,从而避免由于地下水开采不当而对该区域地下水地质条件造成破坏,引发灾害。在地下水开采过程中,利用地下水位、取水量预警,能够实现对地裂缝的合理防治,最大程度降低地裂缝发生概率。
(4)地面塌陷。这一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很高,引起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就是工程建筑过程中出现不合理情况。不合理施工会导致施工区域内地质结构遭受永久性损伤,这会导致地面发生塌陷。例如,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可能会导致地质结构遭受破坏,从而留下严重安全隐患,一般来说,地面塌陷主要出现在岩溶区域和开采坑道及采空区。
(4)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应用。导致地面大面积发生沉降和塌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①人为因素。过度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和人为大面积暗挖,都将会形成大范围的采空区和失衡区,都可能会引发地面塌陷地质灾害。②自然因素。地壳发生各种运动,或者地质条件发生了剧烈改变,从而导致地层发生下降或者上升,这都会导致地表发生不均匀沉降或地面塌陷等地质问题。
(4)RS技术。该项技术是一种室内室外结合的方法,使室外数据、图像通过RS技术立体化、空间化,实则是将计算机技术与图像信息两者有效结合到一起。通过对RS技术进行应用能够详细反馈通过勘查获取到的各项资料,形成空间立体,立体形象直观、具体,立体效果较好。可见,该项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RS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其在光谱分辨率、造影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该项技术在地质环境勘查中发挥出了不错的辅助作用。
(3)地裂缝。地裂缝一般都是伴随着地质灾害发生而出现的,出现地面裂缝会导致地面遭受破坏,如果出现严重地面裂缝,将会导致地面遭受严重破坏,危害巨大,一般来说,地裂缝的形成都与地下水有直接关系。在地下水开采时,没有依据地下水情况进行合理规划,过度开采地下水,将会导致地质结构遭受破坏,从而形成地裂缝。
(1)强化地质环境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强化地质环境保护,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可见,在采用水工环地质技术时,需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工程开展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结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开展相应工作,从而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最大程度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与此同时,针对一些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在对其进行开采时,要适当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开采矿产资源基础上,避免资源开采对地质结构与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加快水工环地质技术发展脚步。采用水工环地质技术期间,为了使其作用能够得到合理发挥,需要构建一个先进科技工作平台,从而为后续水工地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一个坚实基础,合理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确保水工环地质技术能够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第一,要满足整个时代的发展脚步,不断完善传统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具体应用期间存在的各种不足和缺陷。第二,加强对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开发力度,加强对科研的研究,引进先进勘查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在结合实际情况基础上,提高各类型地质灾害的勘查与分析。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利用先进仪器完成相应描述技术,掌握不同区域地质情况,加强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技术应用总结,熟悉掌握水工环地质技术新理论在地质灾害勘查中的运用,为提升工程质量、加快技术发展创造条件。
(3)做好工程勘查工作。工建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项目能够顺利进行,需要指派专人进入到工程施工现场,开展全面勘查作业,掌握现场具体情况。利用勘查可以掌握该区域的信息,获取到相应地质数据,为工程设计提供精准的地质参数和依据。结合项目工程具体特点,制定相应施工方案,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水工环地质技术在防治地质灾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各项技术的应用,做到动态管理,全面监测。在开展勘查作业时,工作人员可以从地质情况角度出发,对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的不断完善,确保方案能够指导施工,最终达到优质的质量标准要求。
地质勘查作业是一项复杂工作,具体勘查中涉及的内容多,方案的编制就要通过对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分析,结合项目实际,才能保证方案的技术性、可行性和经济性,从而达到预期。实施中要对施工环境的合理保护,以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做好工程勘查工作,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程的安全性,降低成本。
(4)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现日新月异,运用和应用到总结,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大部分企业都面临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这也是制约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短期内难有大突破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地质灾害治理单位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适当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积极性,从而吸引更多人员投入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留住人才。同时,还要依据具体情况建立健全相应制度,确保规章制度落于实际,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工作制度制定前,要各方征求意见,进行沟通,加强信息交流,这样才能制定出好的规章制度,不断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水工环地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丁小强自觉地脱下那件衬衣。他浑身上下只有一条遮羞的短裤了。这一次的裸呈没有了对臃肿体型不自信的那种最初害羞感了。
总而言之,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而且还会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稳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为了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合理防治,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在灾害防治中对水工环地质技术进行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各项新技术的探讨,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从而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最大程度降低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1]古志蓉.环境保护措施在水工环地质工程中产生的影响[J].西部资源,2021(06):61-63.
[2]徐罡,曾召志.新时代水工环地质调查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1(21):251-252.
[3]王建新.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思路思考[J].中国金属通报,2021(07):195-196.
[4]任涛.矿山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措施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21(07):237-238.
[5]李骋.水工环地质勘探在矿产勘查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21(06):126-127.
[6]邱茂军.水工环地质勘探在矿产勘查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21(04):100-101.
[7]李鹏,王鹏.基于物联网的矿山水工环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应用[J].中国金属通报,2021(03):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