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铁
国家“稳经济”的宏观调控陆续落地,股市迎来政策回摆式偏暖期。随着哈尔滨等地楼市因城施策式松绑,地产股成为近期反弹先锋。乐观来看,A股利空政策空档或进入数月观察期,题材股抢反弹行情有望延续。
美联储启动小碎步而非大幅度的加息周期,救市意图彰显,美股V形反转,标普500周二上探4637点,较年内谷底大涨12.7%,较年内峰值缩水3.74%,大牛市趋势未变。沪综指重回箱体缩量震荡期,深沪两市单日成交总额多在万亿元下方。政策救市式井喷行情未现,预示着本轮宏观微调重在稳经济,而非救股市。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强调,“稳定经济的政策早出快出,不出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的措施,制定应对可能遇到更大不确定性的预案。”可预见的预案重头戏之一,是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由人行牵头应对系统性风险,预计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筹集。从欧美实践来看,此举可清除金融巨头“大而不倒”的痼疾,让巨头倒也无碍行业有序运行。
据媒体报道,多家信托公司日前收到窗口指导,不得新增以银行信贷资产作为底层资产的财产权信托。显然,宏观去杠杆仍在进行中,在“更大的不确定性”危机出现前,不会有2008年“保八”式大招来救市。
过去数年,楼市“房住不炒”和股市“不干预”的政策意图是提前挤泡沫,避开与美国宏观调控共振。财政部日前明确规定,增值税留抵退税专项资金实行单独拨付,不得用于建设政府性楼堂馆所和各类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由此看来,保民生仍是当下首要任务。
目前,樓市调控政策回摆只是适度松绑,而非积极扶持,譬如紧缩信号之一的A股房企IPO和股权再融资并未重启。毕竟,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和A股抱团牛股市盈率均领跑全球。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价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5%。沪综指较本轮行情峰值最大跌幅是19%。二者均未进入“较峰值下跌两成”的技术性熊市,绝非坊间传闻的遍地是黄金坑。
谨慎来看,各地楼市新政策略偏向释放泡沫风险,而非加固甚至做大泡沫。三大省会城市哈尔滨、郑州和福州近期松绑限购,主因是当地新房去化周期超出12个月的警戒线,分别为逾30个月、20个月和18.6个月;三地去年房价同比涨幅分别为-5.9%、-1.1%和3.8%,房价仍偏高,销售却偏冷。这究竟是限购政策所致,还是有效需求已不足,数月后见分晓,年中多是政策转向期,宜密切关注。
买房,还是买房地产股?这是个难题。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3月份,北广深楼市成交量环比分别增长80.4%、34%和26%,抄底者已入场。通达信数据显示,房地产板块指数(880482)周四峰值已较月中的谷底飙升30.6%,地产股自救行情比楼市旺季来得更早。
通常来看,周期股投资策略是在繁荣期低市盈率时卖出,在亏损期高市盈率时买进。地产龙头2021年净利纷纷下滑,估值仍在历史低位。
理性来看,本轮地产股股价与房价脱钩,与自身信用挂钩。地产民企违约是企业高杠杆信用泡沫破灭所致,属于政策挤压下的精准爆破。在较峰值跌逾八成之后,某民企房企本月大反弹,市值较月中的谷底翻番,只是其176亿元的市值,仅为其3000多亿元负债(截至去年9月底数据)的零头。本周,其宣布境外债券违约,紧跟而来的消息是其员工持股计划、重要股东和董事借机大举减持。内部股东撤离,股民抢涨停板,这是A股式荒诞剧。
犹如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房企陷危局,银行也不轻松。四大行中有两家银行涉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上升3%~4%。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仅明确构成实质性违约的千亿级规模上市房企就有9家,总负债预计逾4万亿元。
综上,“炒股救楼市”更像谬论。首先,A股房企股权再融资未曾开启;其次,地产股上涨,纯属游资主导的超跌反弹。房企股价下跌只是表象,关键问题是融资信用崩盘,欲救不易。曾经的地产一哥恒大自从2020年7月7日以来跌势凶悍,每一次上穿20天均线都是诱多,跌成仙股停牌前的所谓利好更是传闻不断。以此为鉴,多数地产股反弹仅适合投机式短线轻仓参与。(文中个股仅做举例,不做买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