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3)群策群力,加快建设速度。在农村电气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广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积极支持,群策群力,共同搞好农村电气化建设。隆安县各有关部门对电气化建设提供便利和优惠政策,该县农行及时协助办理项目资金手续,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支持电气化县建设。县广播电视局、报社大力宣传、报道电气化建设新闻,县人事局、劳动局与水电部门通力合作做好电力生产人员技术等级培训,县财政部门帮助水电部门搞好财务达标管理工作,县审计部门把凡跟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工程有关的工程预算的审计优先安排,县计划局积极协助和及时办理优惠或免收各建设项目的申报立项费,并组织评检等。各大用电户也积极协助支持电气化建设,按规范整改,按达标要求建设。各乡(镇)党委、政府为维持农村正常用电秩序,保证电力设施正常运行,大力支持水电部门开展工作。
(4)科学论证,精心规划、设计。至1999 年,广西共开展了3批共58 个县的农村电气化县的建设,数量大,项目多,特别是第三批27 个县,多位于老、少、边、穷地区,地形复杂,水电建设难度大。广西认真贯彻国家和水利部有关文件精神,依据规程规范和农村初级电气化的标准,指导各地、县(市)水电部门精心规划、科学论证。在规划过程中,重视对已有电站和电网的改建、扩建、机电设备的改造工作,对于分散在深山里的农户,大力推广户办、联户办微型水电站(龙胜县在第二批电气化县建设中共建成870 座微型水电站,装机1300 千瓦,这些电站白天发电搞加工,夜里发电照明,投资少,很受群众欢迎)。第三批电气化县规划需投资16.7 亿元,平均每个县需6000 万元[1200 万元/(县·年)]。针对第三批电气化建设县基础差、底子薄、资金困难的特点,广西具体分析了各县与达标指标的差距,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使各县明确达标的主攻方向,做到心中有数,上下一致,尽量压缩投资规模,经过认真的排队分析,广西27 个电气化县建设资金由16.7 亿元压缩到12 亿元,平均每个县4400万元。
(5)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广西认真执行“以电养电”“以市场取向定价”“地方小水电实行6%增值税率”、小水电实行“贷款贴息补助”等政策,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认真贯彻执行,调动和保护了农村和群众的办电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电力的发展和农村电气化建设。
(6)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一是改变管理制度,以产权为纽带,实施管理,加快确立水利(水电)部门为水利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法律地位;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为纽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分层次地组建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股份制公司或企业集团。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确保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建设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之一。
(7)广开渠道,筹措资金。一是在各有关部门提供的技术、经济、政策的支持下,努力按中央专项拨款、银行专项贷款规模安排好地方配套资金。“八五”期间,广西中小水电农行贷款每年在1.5 亿元左右,“八五”后期和“九五”期间,广西中小水电大量利用农行扶贫贷款,“九五”期间全广西扶贫贷款每年都在5亿元左右,广西农行专项信贷处认准了中、小水电是好项目,每年用于中小水电项目的扶贫贷款支持700 个无电村通电建设。二是采取“国家补一点、银行贷一点、企业出一点、农民集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使供用电配套设施建设资金得到落实。三是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境外资金。四是积极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方式办电气化,广泛吸纳资金。五是鼓励和支持地方水电企业通过合法渠道融资。
(8)推进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广西电气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指导思想,积极支持电站、电网建设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进入90 年代以来,在发电系统、输变电系统推广应用自动化控制装置,供用电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高技术成果得到应用。如合面狮水利枢纽斜面干式过坝通航工程综合应用高低腿三轮(轨)距行走机构,坝顶推涡流制动调速(即无级调速)、脉宽电控等先进技术,均是国内首创。1985—1999 年的15 年间,对科技的重视和应用,不仅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还走出了一条适合广西区情的发展农村水电事业、实现农村电气化的新路子。
第二节 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成果
广西通过进行3 批共58 个县的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至2000年,已有49 个县通过了农村初级电气化县的达标验收,成为农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初步解决了农村的照明用电和能源问题,在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农村电气化建设带动采矿冶炼的发展。广西矿产资源种类多,储藏量大,尤以有色金属最为富有,是国内10 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农村电气化建设之前,由于缺电,矿产资源的开采不少是用柴油设备,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矿产开发。通过农村电气化建设,线路架到了矿区,使广西的矿产资源开发有了较大飞跃。铁合金产量由1985年的5.75 万吨,增加到1999 年的37.51 万吨,1999 年锰矿产量达81.34 万吨。
(2)农村电气化建设解决了边远山区用电,促进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在广西约占面积23.6万公里2,其中山地、丘陵和石山面积约占70.8%。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至1985 年农村电气化水平相当低,户通电率57.3%,农村人均用电量37 千瓦时,农民人均纯收入303 元。通过第一、二、三批农村电气化建设,15年来全广西农村共架设10 千伏线 路4.47 万 公 里, 架 设0.4 千伏及以下线路6.79 万公里。到1999 年,全广西农村户通电率达96.19%,农村人均用电量130 千瓦时,电力走进农户,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农村家庭手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科技含量高的种养业蓬勃发展,大大增加农民收入,1999 年全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2048 元。
(3)农村水电的利税成为贫困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广西属欠发达地区,1985 年全广西财政收入20.18 亿元。在边远山区开展农村电气化建设之后,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得到了利用,水力资源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税收。广西农村水电已成为各级财政的重要支柱,不少县级电力企业是当地的利税大户,农村电气化县水电年利税额从200 万元到1000 万元不等。1999 年,贺州地区电业公司的利税总额为9949 万元,占当年该地区财政收入6.1 亿 元 的16%。1999 年 全广西财政收入201 亿元,其中第一、二、三批共58 个电气化县新增财政收入56.5 亿元。
广西农村电气化县的建设以县自办电力为先导,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水电的发展,刺激和带动了各县工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电气化解决了长期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缺电问题,使山区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广西第一批农村电气化县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9 年的30.8%上升到1989 年的47.2%。广西第二批农村电气化22 个县工农业产值由1990 年的43.64 亿元增加到1994 年的316.68 亿元,增长近6.26 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51%增加到61%,1994 年乡镇企业产值达243 亿元,比1990 年的10.67 亿元增长了21.8 倍。第一、二、三批58 个实施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县,1999 年生产总值709 亿元,年增长率9%,乡镇企业产值956亿元,年增长率16%。
广西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为1969 万农村人口解决了用电问题。农村有了电,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逐渐被商品经济意识所取代,群众的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大变化,家用电器大量涌入农家。1989 年,广西第一批达标的9 个县共建有电视差转台198座,到1999 年,广西第一、二、三批农村电气化县共建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2 万多座,农村百户电视机拥有量47 台,电视覆盖率76%。广播电视给农户带来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信息,广大农民在解决温饱后,向更高层次的小康水平迈进,许多村屯还建有文体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广播电视教育了农民,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农民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村风民俗发生了变化。1999 年,58 个电气化县学龄儿童入学率98%,人口自然增长率6%,15 年来累计123 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
广西地处低纬度区域,降雨量比较充沛,境内流域面积5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937 条。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但因受地理和季风影响,各地降雨量分配不均,加之对河流缺乏有效整治,洪涝灾害连年不断。广西区政府坚持把兴修水利、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抗御频繁的旱涝灾害、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建设广西的一项基本目标,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和农村水电建设。1985年,广西农村水力发电装机71.5万千瓦,通过第一、二、三批农村电气化建设,15 年来共在119条河流上兴建173 座水电站,增加了水库库容39.6 立方米。至1999 年,农村水电装机达143.08万千瓦,这些河流得到了综合开发和治理,初步实现了堤库结合、分散调蓄,对小城镇防洪起到了积极作用。小流域治理是进入80 年代以后全国推广的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方法。广西作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小流域约有430 条,小流域治理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变水土流失地区低产贫困面貌,根治江河,减少泥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实施农村电气化建设15 年来,在这些小流域上筑坝进行水利综合利用、建电站,较为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同时132 座拦河坝增加了5.4 亿平方米浇灌面积。
20 世纪90 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城镇的增加,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用水量和水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自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广西水利部门逐步参与城镇(乡)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经营,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快发展速度,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到1999 年,在农村电气化建设已形成的水库水源的基础上,建成大小供水工程279 处,解决了310 万人的生活用水问题。
第十一篇 科技与教育
1991—2002 年, 广 西 电 力工业发展迅速。广西电力科技、教育机构和广大电力科技、教育工作者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紧紧围绕电力生产、建设、电力供应服务中的技术、安全、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推进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认真开展全员在职教育培训。12 年间,广西电力工业局(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试制和积极推广应用、普及科技成果以及现代管理新理念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持之以恒地对在职的专业技能、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的选拔、教培,广西电力职工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日益提高。
广西电力科技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至2002 年底,广西电力有限公司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405 人, 占职工总数的34.29%;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等级结构为1 ∶2.73 ∶3.78 成为广西电力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第一章 科研机构
广西电力工业局(广西电力有限公司)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大力加强科技管理工作,调整充实专业科研机构,增加对科技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一个在广西电力工业局(广西电力有限公司)科技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下,以科研机构为骨干,有学会、大专院校和电力企业密切配合的科技管理体制。至2002 年,广西电力系统已有研究院2 个、研究所3 个、试验室1 个,具有专职科技人员1157 人。
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和广西水电科学研究所作为广西电力主要的科研机构,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指导思想,承担着全广西电力系统生产建设的试验研究和技术监督工作,发挥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试验手段先进、管理科学的优势,基本适应广西电力工业的生产、基建、管理的发展需要。
第一节 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广西电力工业勘测设计研究院创建于1958 年, 当时是属广西区水电厅主管的事业单位,1980 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力工业局勘测设计院”,1995年7 月又改名为“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2001 年,广西电力工业勘测设计研究院(简称设计院)由原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为科技型企业,下设勘察分院、水工室、机电室、系统室、火电室、送变电室等专业组织机构。2003 年底,广西电力工业勘测设计研究院有职工756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15 人,中级职称186 人,初级职称96 人,其他156 人;有注册建筑工程师12人,注册结构工程师21 人,注册咨询工程师3 人,注册岩土工程师11 人,其他注册师29 人。
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的科学试验研究工作是由院属单位或个人结合工程勘测设计或电站施工、运行中的主要科技问题提出申请,经设计院审定列入专题研究计划后,组织院内外科研、施工运行部门、大专院校合作,自身单独或配合其他单位共同完成的,该院没有设置科研工作的固定组织机构和专职人员。
1. 电子计算技术
至1990 年,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的电子计算机应用已实现了“七五”期间推广应用计算机规划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信息管理系统(MIS)和电厂(站)及变电所、工业企业自动化监视、测量、控制等三个主要课题目标。“八五”期间,计算机系统经过5 年的实际应用与改进,计算机应用及硬件设计都达到了新水平。“九五”期间,已建立新的计算机网络,初步实现网络化管理,拥有一支计算机开发、推广应用队伍,能独立进行CAD、MIS 及计算机自动化监控系统开发、设计和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等,为用户开发CAD、MIS。该院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有“电力系统电力电量平衡及水电站效益计算”软件、“平面问题有限元法计算”软件、“水电站水力机械系统图CAD”软件、“水电站电气二次回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二维多项式趋势面分析及在工程中的应用”软件、“频率计算及风向玫瑰图程序”软件和“水工平面钢闸门滚轮CAD”软件等。
2. 新技术、新设备应用
1991—2002 年, 在 勘 测 设计和科研工作中,结合生产实践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注意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改进及其在各类工程中的应用。具有代表性的有岩溶水的勘察及岩溶地基处理、岩石试验多功能检测系统研制与应用、潜没式水泵房、粉煤灰超量取代技术在水工混凝土中的研究与应用、面流消能工的试验研究及应用、岩滩阶地洪水研究与应用、岩滩主河道截流及土石围堰设计、岩滩碾压混凝土高坝设计与研究、广西中调至南宁电厂120 路光缆通信工程、稀土铝合金绞线的研制及其在220 千伏输电线路上的应用。
此外,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开发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购置一批先进勘测设备和软件,如工厂三维模型设计系统、动态全球定位系统、攻大结构设计软件。2000 年又引进优易管道支吊架设计、铁塔基础优化设计等27个软件。引进的新技术、新设备,不仅增强了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的技术装备力量,保证了勘测设计手段的先进性,还提高了市场竞争实力。
表11-1-1 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目情况
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以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为依托,依靠专家和勘测设计人员,对设计中一些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仅恶滩水电站扩建工程设计中就开展技术攻关26 项,岩滩水电站250 吨级垂直升船机设计荣获广西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还依托工程项目,加强技术装备,开展水资源调查、风能、抽水蓄能、燃气电厂、垃圾发电洁净煤燃烧、烟气脱硫等新能源、新技术的工程设计和调研工作。完成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其中有工程档案资料、办公自动化、水电工程设计等3 个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1991—2002 年 期 间, 广 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勘测设计科研工作。在完成的科研项目中,其中有4 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详见本篇第二章中表11-2-3),有7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目情况见表11-1-1。
第二节 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
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创建于1962 年, 前身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厅电力局试验室,1980 年更名为“广西电力试验研究所”,1998 年更名为“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
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是对广西电力技术装备进行质量调试的大型试验研究机构,拥有一批具备较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能够独立承担500 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输变电系统的单元件调试,发电、变电设备的交接试验、预防性试验,20 万千瓦及以下火电工程启动调试及性能试验;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电磁暂态仿真、继电保护装置测试,电力谐波检测和治理、振动故障的诊断与处理、锅炉及动力设备清洗、锅炉压力窗口安全性能检验、环境污染监测及治理等大型试研任务。
2002 年末,全院有在职职工206 人,其中高级职称83 人(有1 人享受政府津贴),中级职称58人。设有高压、系统、电测、化环、计算机、金属、热工、轮机、锅炉、档案信息等10 个专业室和广西电能计量检测中心(属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单位,挂靠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广西高压电器产品质量检验站等11 个专业技术检测中心,成立了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焊接教育培训中心。拥有一座建筑面积为1.04 万平方米 的办公试验大楼,一座建筑面积为4280 平方米 的高压试验大厅,占地3.6 万平方米的试验基地,以及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及国内领先水平的试验研究设备。
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是广西电力工业局(广西电力有限公司)的技术参谋部门,担负着广西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9 项技术指标的监督工作,并代广西电力工业局(广西电力有限公司)考核19个单位共7 个专业35 项指标。
作为广西电力系统的专业技术监督、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和技术情报中心,充分发挥本单位科技实力和科研水平优势,坚持为广西电网安全、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优质的技术及科研服务,紧紧围绕影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节能降耗、烟气脱硫等技术难关开展课题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之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研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91—2002 年, 重 点 开 发科研项目197 项,其中荣获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大会奖1 项,广西电力工业局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64 项,获广西区、部级科技进步奖13 项。1996、1997 年获广西电力工业局科技进步奖数量分别占全局总数的31.3%、36.5%,获奖数量连续2 年高居广西电力系统各单位榜首,发挥了电力科研排头兵的作用。
1998 年,完成并经广西电力工业局(广西电力有限公司)验收项目24 项,其中国内领先水平4 项、国内先进水平3 项,如《水轮机叶片抗汽蚀材料的研究应用》《合山电厂5、6 号锅炉排烟温度偏高》、岩滩水电站发变组进口保护消化研究及调试研究实施、火电厂烟气脱硫技术研究、新型保温材料的研究、电磁暂态仿真及实时数字仿真的应用研究、南昆电气铁道投运前后谐波负序电流测量及电铁牵引负荷对广西电力系统的影响研究等项目。
在技术服务工作中,努力完成电力生产科研项目,解决技术难题,为广西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做好技术服务工作。2002 年,该院在确保完成年度生产计划和临时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将技术服务重点放在确保电网及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基建调试、大型机组检修试验、设备状态监测、系统事故分析及解决重大技术问题上。当年,该院出色地完成了500 千伏(包括百色—南宁、南宁—玉林、玉林—茂名、南宁—平果输电线路在内)天广Ⅲ回交流输变电工程投产有关试验和调试任务,调试质量全部符合达标投产标准。通过试验发现广东茂名变电站的恒压变压器存在故障和其他多处隐患,并及时建议厂家进行了处理,为天广Ⅲ回线路顺利投运作出了贡献。
荣获“1997 年度电力部安全文明生产达标单位”、国家电力公司“双文明单位”、广西“文明单位”称号,并成为首批全国电力试验研究院、所和广西科技事业单位第一家“档案管理达国家一级标准”的单位,计量认证达“国家计量二级”标准,获广西“计量先进单位”,广西电力系统“技术监督先进单位”称号。
2001 年12 月12 日,国家电力公司下文命名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为“一流电力试验研究院”。
第三节 广西水电科学研究所
广西水电科学研究所创建于1958 年,前身为广西水电设计院试验室。1986 年6 月,为了适应水电建设事业的发展,加强对外联系,开拓科研工作新局面,经广西电力工业局的批准,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电科学研究所”,隶属广西电力工业局勘察设计院。1987 年8 月27 日,升格为广西电力工业局直属单位。
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是为广西水利电力技术开发和水电站建设服务的科学试验研究单位,主要进行水电站建设中岩石力学、水工结构、化学灌浆材料、混凝土材料和粉煤灰材料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试验研究,为广西水利电力工程设计施工提供科学试验研究成果,并接受系统外的试验研究任务。至1998 年底,该所已设有水工、建筑材料、岩基基础、土工、地基基础等5 个试验检测研究室和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室,成立了广西粉煤灰资源开发公司(煤灰检测中心),在实行企业管理模式后,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本着精简、高效、合理的原则进行机构调整,完善岗位职责、工作规范,在定员、定编、定责的基础上,按照“增员不增资、减员不减资”的原则,实行工资、奖金总额承包的管理新模式,并实行一岗多责、一专多能、满负荷工作方式,实现减人增效。至2002 年底,在职职工80 人中具有中专学历的66 人,占全所职工总数的82.5%,具有专业技术人员63 人。
成立4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广大科技人员立足于科学技术,拓宽思路,积极投入科学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02 年底,共完成大小3000 多项的专题试验研究,为广西的交通、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涵、港口以及矿山企业等承担了400 项工程试验研究,提供了700 多项质量较高、数据准确可靠的专题试验研究报告。
在完成主管部门下达任务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在市场竞争中创出了新路,承揽了新的科研项目。如工程地质勘察、桩基载荷实验、超声波无损检测、建筑物原型观测、工程水文地质物探、建筑设计、化学分析、施工质量检测、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等,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还承担了中国援助越南的三龙、回朝和布隆迪的穆杰雷、鲁蒙盖等水电站的试验研究项目,取得了大量指导工程设计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援外工程建设,加强了中外科技交流活动。
至2002 年底,主要科研成果获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电力工业局科技成果奖43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 项。其中“岩滩水电站坝基岩石物理力学试验综合分析研究”和“岩滩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减少水泥用量的技术研究”2 项获1988 年广西电力工业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岩滩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围堰快速施工技术研究”获1991 年能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WST 粉状减水剂研究”获1995 年广西科技成果三等奖,“龙滩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层面抗剪断特性研究”获1996 年电力工业部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岩滩水电站戽式消力池与宽尾墩联合消能型式研究”获1998 年广西科技成果二等奖,“用糖蜜酒精槽生产粉状固体外加剂和粒状水泥活性混合材料”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广西水电科学研究所粉煤灰公司在开展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作中,坚持“以用为主”的方针,协助完成了田东电厂2×860 米3 贮灰罐设计及灰场加高改造工作,改变了田东火电厂干除灰系统配套设施不完善的状况,1998年粉煤灰综合利用量达11 万吨。针对合山火电厂燃用劣质煤的实际情况,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开展粉煤灰填洼覆土造地工作,回填利用粉煤灰达84 万吨,同时将炉渣销售供往柳州、玉林、合山等大中型水泥厂,炉渣供不应求。据统计,广西电力工业局所属火电厂粉煤灰利用率达45%,达到全国综合利用水平。粉煤灰公司为此取得较好的效益,完成产值173 万元,利税57 万元。公司通过了广西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工作,成立了广西粉煤灰质检中心,并取得区一级试验室资质,以“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跻身于广西建筑、建材粉煤灰检测市场。该所根据水电工程建设的需求,发挥科研技术优势,在科研生产试验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例如“西津水电站大坝混凝土老化问题的研究”“岩滩水电站库区泥沙淤积分析和水轮机过水含砂量分析”“红水河梯级开发工程常态(人工砂石)强度无损检测专用曲线的研究”“麻石水电站大坝鼻坝末端淘刷成因试验分析”等课题项目,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技术储备性。
2002 年,开展GB/T15481idt ISO/IEC17025 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申请,当年4 月获得通过,具备了按国际认可准则开展工作能力,同年12 月又顺利通过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现场复查评审。
第二章 科学技术
1989 年,广西电力工业局正式颁发《广西电力工业局科技管理工作条例》,对科技计划、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励管理做出明确规定,有效地促进了广西电力科研与科技管理工作的开展,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立项、钻研业务的积极性,科技成 果 显 著。1991—2002 年, 广西电力系统科技管理不断强化,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熟地运用于电力工程设计、生产及电网调度自动化、电力工业管理等各个领域,电力系统计算机广域信息网络基本形成。
第一节 科技管理
1980 年7 月,广西电力工业局设立科技处,后与教育处合并更名为科教处,下设科技管理科,行使电力工业科技工作管理的行政职能。同年12 月,广西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广西电机工程学会已于1961 年成立),1984年8 月,广西电力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成立。至此,广西电力工业的科技管理工作,形成了一个在广西电力局科技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下,以科研机构为骨干,有学会、大专院校和电力企业密切配合的科技管理体制。根据广西电力工业生产建设的需要,分工协作,开展电力科技项目研究,并参与项目的组织实施。
1996 年6 月,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文件精神,广西电力工业局成立了局科技领导小组,制订了《广西电力工业局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实施细则》,大力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颁发了5 个科技管理办法,推动各项工作迈入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广西电力科技工作的管理主要包括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管理和科技情报信息管理三个方面。
科技计划管理主要是指年度科技计划的管理。科技计划包括技术革新、新技术推广应用和科学(含软科学)研究三方面为主体的综合年度计划。它与电力工业的生产、建设以及技术改造是一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对科学技术研究实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是搞好科技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保证多出科技成果、加速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至90年代,广西电力建设发展加快,技改项目也随之增加。1989 年10 月,广西电力工业局正式颁发《广西电力工业局科技管理工作条例》。该条例包括科技计划管理实施细则、科技成果管理实施细则和科技进步奖励实施细则等内容。1996 年8、10 月,正式颁发实施了《科学进步计划管理实施办法》《科技成果管理实施办法》《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使科技工作进一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广西电力工业局(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在“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的科技投入分别是4821.73 万元和8260.96 万元,1991—2002 年下达的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共计960 项,投入的资金总额约1.72 亿元,平均每年为1434.66 万元。主要投向是安排一批以实现安全、经济发供电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的技术开发项目,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91—2002 年广西电力工业局(广西电力有限公司)科技投入情况见表11-2-1。
表11-2 -1 1991—2002 年广西电力工业局(广西电力有限公司)科技投入情况
广西电力工业局的科技成果管理是从技术应用成果管理开始,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科技成果管理轨道的。1981年,广西电力工业局开始实施评审科技进步奖工作,其范围为电力应用性成果和电力理论性成果两个方面。
1989—1995 年, 根 据 修 订后的《广西电力工业局科技管理工作条例》规定,科技进步奖分设应用性科技成果奖和理论性科技成果奖两大类,重点强调了科技成果对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由于应用性科技成果对企业能产生较好的直接经济效益,奖励金额较高;理论性科技成果通常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较少,但社会效益很高,对提高国家和行业科技的理论水平具有较大的作用,也同时给予奖励,但奖励金额适当降低。
1995 年5 月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为了贯彻实施该决定的精神,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国家科委、电力工业部和广西科委首先在科技进步奖方面突破,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奖的奖励金额。一等奖奖金2万元(原5000 元),二等奖奖金为1 万元(原3000 元),三等奖奖 金5000 元(原1000 元)。广西电力工业局根据上述决定精神,组织修订了科技工作管理条例,于1996 年颁发了一系列加强科技工作管理、促进科技发展的文件,如《广西电力工业局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以及《广西电力工业局科学技术进步考核办法》等。《广西电力工业局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参照电力工业部和广西科委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金额的原则进行了修改,对奖励的金额做了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新形势。
新制定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还规定“对广西电力工业生产建设有特殊贡献的重大科技成果、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经同行专家认可,报广西电力工业局批准,可授予特等奖。”
至2002 年底,广西电力科研、企业和事业单位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共计1041 项,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0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7 项,获得广西电力工业局(广西电力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924 项。具体见表11-2-2。
1991 年前,广西电力系统科技情报信息管理、交流的主要载体为:由广西电力工业局科技处与广西电机工程学会合作创办的科技季刊《广西电力科技》,由广西电力工业局主管、委托广西电力试验研究所与广西电机工程学会合办出版的《广西电力技术》,广西电力工业局与广西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合作创办发行的水电工程技术刊物《红水河》。
1996 年,为了满足广西火电和输变电工程建设的需要,广西电力工业局创办科技季刊《广西电力工程》。至此,以生产技术为主的《广西电力技术》、以水力发电和水电工程为主的《红水河》和以火电和输变电建设工程为主的《广西电力工程》等广西电力科技刊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编辑、出版系统,为广大电力科技人员提供了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的园地,促进和加强了与全国兄弟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技情报信息的交流活动。广西科技人员在上述三个公开发行的科技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对交流和推广科技成果的应用起了重要作用。
为加强与电力工业部及全国对口情报交流活动,1997 年,广西电力生产科技情报网会议决定,广西生产科技情报网下设三个分网——火电、水电和供电分网,以更加细密的分工,深入开展对口专业情报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科技工作活动蓬勃开展。科技情报信息工作从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从大网络到细化专业情报活动等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
表11 -2- 2 1978—2002 年广西电力科研、企业事业单位获科技进步奖项统计
(1) 《广西电力技术》。该刊后改名为《广西电力》,属综合性公开发行的技术刊物(季刊)。1978 年创刊,到2002 年已出版100 期,每期发行量达5000 份。主要发行对象是国内有关大专院校、各省(区)电力试验研究单位、发供电企业及广西电机工程学会会员等。该刊1990 年获能源部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
(2)《红水河》。该刊属设计、基建、施工方面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水力发电的科技刊物(季刊)。1982 年 创 刊, 至2002 年已累计出版21 卷,74 期,每期发行3500 多份,与470 多个水电施工单位、设计院和有关大专院校交流。该刊1990 年获全国水利电力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1992、1995、1996 年先后3次获广西优秀科技期刊奖;1996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1997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2001 年被评为第四届广西“十佳”科技期刊,并先后受到中宣部、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
(3)《广西电力工程》。该刊是由广西电力工业局主办、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正式出版发行的科技刊物(季刊),属火电工程、输变电工程方面的刊物。1996 年创刊,至2002 年已出版29 期(含增刊)。除在广西电力系统发行、交流之外,还面向全国650 多个相关单位发行和交流。
(4)内部刊物《广西电力科技情报》。该刊是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信息档案室编辑出版的科技情报刊物(季刊),同时也是广西电力生产科技情报网的网刊。1982 年创刊,至1998 年已出版68 期,每期发行850 份。该刊获1987 年广西电力工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5)内部刊物《广西电力建设科技信息》。该刊是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信息档案室编辑出版的科技情报刊物(季刊),同时也是广西电力基建科技情报网的网刊。1984 年创刊,至1998 年已出版84 期(含增刊),除广西内部交流之外,还与全国270 多个单位交流。该刊获1987年广西电力工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科技信息档案室从20 世纪80 年代就开始重视科技情报专题服务工作,至1998 年,先后组织编写和出版的主要科技专题情报资料有: 《电力网与高压技术选集》1—4 集、约100 万字, 《20万千瓦火电机组安装调试运行情况及事故分析》、约18 万字, 《500 千伏输变电技术》2 集、约50 万字, 《广西电力科技获奖项目数据库》,《20 万千瓦机组调试参考资料汇编》(6 册),《科技管理及成果调研》等,先后在1991—1998 年获部、省级科技情报成果二、三等奖和广西电力工业局科技进步三、四等奖。
此外,刊发了《凝汽器胶球清洗情报调研》《锅炉“四管”爆漏原因及预防措施调研》《风机变频调速技术调研》等20 多个专题的情报调研,为广西电力生产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技术参考资料。
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科技信息档案室以科技情报调研为主体,结合设计和施工设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科技情报调研课题,取得了很好效果。《美国KCC 学会207 报告〈大体积碾压混凝土〉译文集》《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两个专题译文资料共20 余万字,为岩滩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围堰及110 米高坝设计施工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参考数据及正反经验教训,节约了投资;编译《国外现代SF6 开关与变电站技术手册》,约100万字,由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编著《电气安全手册》,约30 万字,由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作为电力系统内部教材在全国发行;编著《电力建设与环境保护》,约300 万字,为国家“九五”计划期间重点图书,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还编写了《圆形钢板桩围堰的设计》等专题、综述和译文40 多册,约500 万字。这些专题调研资料对设计施工和科研工作者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在广西内外交流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01 年,组织编写了1999 年科技进步奖成果汇编材料,对于宣传成果、推动获奖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经验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节 主要科技成果
由广西电力工业局于1996年完成,此项研究针对美国E.R. 怀特黑德的电气几何模型理论的局限性即怀特黑德的最大击距理论公式只能适用于K=1 的场合(K 是雷击导线的临界电场强度对雷击地面的临界电场强度的比值),而不能用于K ≠1的场合这个缺陷。作者根据电气几何模型理论推导出在K ≠1条件下的雷电最大击距的通用计算公式。
通用公式的优点是既包括了美国E.R. 怀特黑德的最大击距理论公式,又超过了它的适用范围即可定量地证明K ≠1 条件下大雷电流绕击导线的问题。该成果补充并发展了E.R. 怀特黑德的电气几何模型理论,对设计和分析山区输电线路的雷电绕击问题具有实用价值。
研究表明天生桥一级电站投入后,岩滩、大化等四梯级电站的保证出力从47.09 万千瓦提高到68.6 万千瓦,增加21.51万千瓦, 相当于新建一座22万千瓦的发电厂;保证率从95%提高到98.98%;梯级多年平均可发电量也从86.80 亿千瓦时增加到94.0203 亿千瓦时,净增加7.21亿千瓦时水电发电量,折合人民币近1.08 亿元(按上网电价0.15元/千瓦时测算),经济效益十分明显。若根据该梯级调度图中长期控制运用,可使梯级电站增加发电量近1.4 亿千瓦时,创产值2100 万元(按上网电价0.15 元/千瓦时测算)。本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其他梯级水电站的调度运行业务中。
本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热力发电机组的停用防锈蚀保护,通过防止机组热力系统内金属表面在停用检修期间的锈蚀,达到保证或改善机组运行时的汽水品质,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保障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目的。研究开发的热力机组停用保护新方法的技术原理不是通过减轻停用时设备金属的介质的侵蚀性来防止腐蚀,而是从增强设备金属表面的耐蚀性出发,提出在停机过程中加入新型防蚀药剂,使之在热力系统管道内金属表面形成一层防蚀保护膜,从而达到防止停用时大气腐蚀的目的。大量试验研究表明,研制开发的DAK 防蚀药剂有良好的停用保护性能,其应用工艺简单、效果可靠,避免了以往的停用保护方法不能应用于检修机组、效果不稳定和工艺复杂的缺陷,尤其是它还具有保护整个热力汽水系统的优点。本课题所研制开发的DAK 药剂停用防蚀方法对机组被保护系统是否密闭无要求,加之应用工艺切合机组停机过程,经济易行,效果可靠,所以其应用范围广泛,不但适用于检修机组,而且保护范围针对整个热力系统,可以对各种型式的发电机组进行停用保养,是发电机组停用保护技术的一大创新。本研究于1996 年立项,1999年鉴定,获广西自治区级科研成果三等奖。
该研究项目由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完成。成果是为水利水电工程进行现场大型岩体强度试验和岩体变形试验的一种计算机智能仪器,适用于水电、交通、国防、冶金等工程勘测设计及岩石力学的试验研究等领域。该检测系统由传感器、检测主机、打印绘图机组成,达到如下指标:①位移采样精度达0.005 毫米;②压力采样精度±1;③掉电保护时间大于30 天。经恶滩、贵港、梧州等地现场使用较以往的试验方式,测量精度由1%提高到0.1%,功效提高6~10 倍。该系统在现场岩石试验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该成果获1991 年广西电力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获1992 年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研究项目由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岩滩水电站工程建设公司于1992 年3 月完成。该设计应用方案采用明渠坝段设底孔,底孔上面留缺口,明渠上下游纵向导墙为低墙,中段导墙及上下游碾压混凝土围堰为高墙的独特导流布置方式。其优点是导流量大,既可减少电站前期工程量,有利于提前截流,又能保证后期导流缺口坝段混凝土封堵、导流底孔下闸、水库初期蓄水等工作在一个枯水期内完成,为岩滩水电站提前一年截流和首台机组提前9.5 个月发电创造了条件,节省工程投资2355 万元。该成果获广西电力工业局1995 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研究项目由广西水电工程局、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和广西水电科学研究所于1995 年12 月完成。设计方案为采用明渠分流、明渠内设拦石栅、龙口置于明渠上,将分流、龙口、拦石栅三种功能集于明渠一身并利用梯级电站控制流量,为加速截流创造了条件。技术上采用上挑角端进法、降坡头抛投端进法,取得了在深河槽(17~29米)、大落差(5~13 米)、高流速(8~10 米/秒),流量1500 立方米/秒条件下,仅用4 天时间就完成了龙口合拢的成功截流经验,其截流速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成果获1996 年广西电力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 年广西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2002 年广西电力勘测设计获得国家级奖项见表11- 2-3。
1994—1999 年广西电力勘测设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见表11-2-4。
该项目由广西火电建筑公司于1993 年12 月完成。施工采用先滑后切的方法,滑升过程比传统方法有所改进。木模改用钢模、筒壁上部厚度减小,千斤顶的装设由原半径走向改为圆弧走向,有利控制平台的扭转。烟囱沉降观测用N3 级水准仪,每滑升20 米观测一次。烟囱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必须停止2 小时以上时,采取以下停滑措施:①将混凝土浇满整个模板,水平环向能绑扎到平台底;②在中停时间内模板继续提升,使混凝土和模板不至粘结在一起,每半小时提升一次,每次提升5 厘米,提升总高度控制在30 厘米;③烟囱平均每天滑升2.9 米。竣工检查烟囱筒壁中心线垂直度偏差8 毫米,筒身扭转为504 毫米。该成果获广西电力工业局1995 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表11- 2- 3 1996—2002 年广西电力勘测设计获得国家级奖项
表11- 2- 4 1994—1999 年广西电力勘测设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