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致前牙移位采用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2-08-11 09:26朱红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前牙移位牙周病

朱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五医院口腔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牙周病为临床多发疾病,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临床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营养不良、厌氧菌感染、内分泌失调及创伤性咬合等因素有关,患者的主要症状有牙龈出血、炎症及疼痛等。牙周病的发生会破坏牙周组织,导致牙龈萎缩,从而出现前牙移位等并发症,不仅会影响咀嚼功能,还会影响正常咬合关系,如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出现间隙增大位移、坏牙脱落等,显著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及日常生活[1]。牙周基础治疗可消除牙周炎症,有效缓解牙龈出血等症状,同时稳固松动的牙齿,虽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治疗后,患者仍会出现明显、连续的咬合性创伤,且前牙移位也未能得到纠正。近年来,随着口腔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口腔正畸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口腔正畸可整齐排列牙齿,营造稳定、良好的咬合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修复牙周组织,改善面部美观程度[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82 例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究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82 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具有牙间隙增加、前牙移位、牙齿稀疏、咀嚼功能降低、牙龈萎缩等症状;根据X 线检查及临床表现明确诊断为牙周病、前牙移位;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哺乳、妊娠期妇女;存在精神异常;合并肾、心等器质性病变;中途退出研究。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1 例。对照组:22 例男,19 例女;年龄均值(41.65±3.14)岁;疾病类型:前牙扇形散开、前牙倾斜、前牙扭转、前牙伸长分别有8 例、10 例、14 例、9 例;观察组:24 例男,17 例女;年龄均值(41.72±2.98)岁;疾病类型:前牙扇形散开、前牙倾斜、前牙扭转、前牙伸长分别有7 例、11 例、13 例、10 例。两组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牙周基础治疗。定期进行龈上清洁及龈下刮治,确保根面平整。嘱患者三餐饮食后及时刷牙,保持口腔卫生及清洁。积极治疗患者的牙髓病变和牙周病变,给予其布洛芬、甲硝唑等药物,控制感染扩散并消除炎症。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口腔正畸治疗。在牙周病症状得到控制后,为患者拍摄全口曲面体层片,根据其口腔情况制定治疗方案,通常采用直丝弓矫正技术,粘结颊面管与托槽,尽量贴近切方后。使用镍钛圆丝向后连接结扎尖牙,目的是保证牙齿排列整齐,之后采用多曲唇弓压低上下前牙位置,提高牙齿的支撑力,通过滑动法内收前牙,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及牙周支持组织情况调整正畸力量。嘱患者每3 个月来院复查1 次,观察牙槽骨重建状况,并根据患牙支持组织承受能力,对正畸力进行调整。正畸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给予患者牙周治疗,确保口腔干净、卫生。牙齿矫正后,使用定制式正畸保持器确保理想的牙齿矫正效果,嘱患者定期复诊。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具体评价标准:牙齿功能及前牙位置正常,未见显著吸收及松动,为显效;前牙功能及位置恢复显著,但是伴有轻微松动现象,为有效;前牙功能及部位并未改变,牙齿松动显著,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2)临床指标。治疗前及治疗12 个月后,记录两组的牙槽骨高度、牙周袋深度、探诊出血率。(3)不良反应。记录两组的黑三角、邻间龈乳头退缩、牙龈退缩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4)炎性因子。治疗前及治疗12 个月后,分别抽取两组的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5)牙齿状况。评估患者的美观、咬合关系、牙齿排列整齐状况,每项指标的评分区间均为0~100 分,分值越高,说明牙齿状况越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炎性因子水平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牙槽骨高度、牙周袋深度、探诊出血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的牙槽骨高度、牙周袋深度、探诊出血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上述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2.4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IL-6、IL-1β、TNF-α 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个月后,两组的IL-6、IL-1β、TNF-α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上述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4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5 两组的美观、咬合关系、牙齿排列整齐状况评分比较

治疗12 个月后,观察组的美观、咬合关系、牙齿排列整齐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美观、咬合关系、牙齿排列整齐状况评分比较[(),分]

表5 两组美观、咬合关系、牙齿排列整齐状况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牙周病是临床多发、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多与厌氧菌感染有关。牙周病患者可出现前牙唇散开、牙槽骨吸收及牙龈萎缩等症状,甚至伴有牙周损伤,若未及早得到诊治,疾病进一步发展,则可能引起牙齿松动,提高前牙移位的发生风险[3-4]。近年来,我国牙周病患者不断增多,因其引起的前牙移位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牙周病合并前牙移位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及咬合,还会影响面部美观,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困扰。因此,临床应及早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控制疾病发展,保证口腔清洁、干净,提高患者的口腔功能[5]。

既往临床多给予牙周病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可降低牙周组织的局部刺激,配合抗感染、消炎等药物,可有效改善牙龈出血、疼痛等症状,但对前牙移位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故还应给予患者修复治疗。修复治疗是在牙周基础治疗的同时,通过修复学的辅助改善咀嚼功能及患牙移位、松动等症状,保留健康牙周组织和牙齿部位,改变牙槽骨高度的治疗方法。而口腔正畸是现阶段临床最常使用的牙齿修复手段。有关资料显示[6],口腔正畸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牙周相关指标。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牙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牙槽骨高度、牙周袋深度、探诊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为:口腔正畸能够很好地排列牙齿,改变前牙异常移位,从而恢复正常解剖,并对咬合关系进行调整,及早恢复前牙区覆盖关系,缓解牙齿松动现象,尽量避免牙齿畸形的出现,维持良好的面容,以此提高治疗效果,并更好地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7]。

临床普遍认为,牙周病的发生与诸多细胞因子有关。TNF-α、IL-6 及IL-1β 均为常见的炎性因子,能够激活中性粒细胞,降低其吞噬能力,上述各因子水平升高提示炎症反应加重。一般情况下,细胞因子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可对牙周进行保护,但牙周病发生后,单核巨噬细胞极易结合非免疫细胞,造成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最终导致前牙松动、前牙移位等的发生。因此,临床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期间,应特别关注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IL-6、IL-1β、TNF-α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口腔正畸治疗有助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善,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这是因为正畸治疗可纠正牙齿拥挤错位的状况,抑制菌斑活性,从而控制炎症反应,改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有助于受损牙周的修复[8]。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美观、咬合关系、牙齿排列整齐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口腔正畸能够改善因咬合异常导致的咬合损伤,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有助于帮助其更好地维护口腔功能,并获得相对理想的美观度[9-10]。

综上所述,口腔正畸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减轻牙龈出血等临床症状,改善牙槽骨高度,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提高美观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前牙移位牙周病
基于FPGA 的参数可调多功能移位寄存器设计与实现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牙周基础治疗联合正畸干预在牙周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美观的影响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关于Bergman加权移位算子的n-亚正规性
喝生姜水预防牙周病
使用上颌合垫附前牙区螺旋扩大器式活动矫正器解除乳前牙反合病例一列
玻璃纤维桩在前牙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体会
读编往来/评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