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钰鑫
(四川传媒学院录音艺术系,四川 成都 611745)
架子鼓是现代音乐中常见的打击乐器,常规由底鼓(Kick Drum)、军鼓(Snare Drum)、嗵鼓(Tom Drum)、踩镲(Hi-Hat)、吊镲(Cymbal)等组件组成。架子鼓录制往往包括两部分,一是利用少量传声器或使用立体声拾音制式对架子鼓进行整体拾音;二是对架子鼓某些重要组件(如底鼓、军鼓)单独设置点传声器进行拾音。最终将多轨声音信号进行混合,构建架子鼓整体音响。在此过程中,整体拾音尤为重要。一般在架子鼓上方架设传声器进行整体拾音,即业界通常统称的Overhead拾音。研究Overhead的架设方案及其合理化的选用,既可以简化架子鼓繁琐的录制过程,同时也可提高架子鼓各组件之间的声音融合度,对录制架子鼓具有实用价值。
“顶式”Overhead架设方案是指采用常规的立体声拾音制式,将传声器架设于架子鼓上方,以俯视方式拾音。笔者分别阐述“顶式”Overhead架设方案下强度差、时间差、混合式的拾音制式。
XY制式作为强度差拾音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拾音制式,通常采用2支心形指向的电容传声器,以振膜重合方式分别指向两侧(振膜夹角为90°~135°),架设于架子鼓正上方。XY制式拾取的架子鼓声音具有清晰的轮廓感与明确的声像定位。
Blumlein制式是XY制式的变形,将2支传声器的指向性变更为8字形指向。架设时通常选择铝带式传声器,获取更为温暖融合的架子鼓音色。
MS制式由1支心形指向传声器和1支8字形指向传声器组成,架设于鼓组中心上方。MS制式的优势在于可通过调整M声道与2个S声道之间的音量比例,实现立体声宽度的调整,极大程度增加了录制的便捷性;此外,相较于XY、Blumlein两种制式,MS制式中的“M”传声器设置于架子鼓主轴位置,能获得最佳的单声道兼容性,避免离轴声染色。但使用MS得到的鼓声音色偏亮,缺乏温暖度与腔体感。
时间差是最早用于立体声拾音制式的。对于架子鼓的“顶式”Overhead架设,往往采用AB或Spaced Pair方式。
AB制式较为常规,一般使用2支全指向性电容传声器架设于鼓组上方,高度相等且振膜不存在夹角。此法可获取自然且具有临场感的鼓组声音,但无法清晰定义鼓组的声像信息,适用于寻求高融合度、自然感的爵士风格架子鼓录音。
Spaced Pair制式,可译成“空间对”或“间隔对”拾音制式。通常由2支心形指向的传声器组成,如图1所示, 2支传声器架设高度无需统一,甚至可以调整一定的拾音夹角,满足不同的音色聚焦需求,但需保证军鼓中心到达2支传声器振膜中心的距离相等,此法既保证军鼓不会出现相位问题,又确保其处于声场的中心位置。相较于传统的AB制,Spaced Pair制式是一种自由度较高的“变体”,广泛应用于当下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的架子鼓Overhead录制中。
图1 Spaced Pair架设方案
ORTF制式是一种兼具强度差与时间差的混合式拾音制式,由2支振膜间距17 cm、夹角为110°的心形指向传声器组成。ORTF制式仅适用于常规数量套件的架子鼓组“顶式”Overhead拾音,它能获取理想的鼓组宽度,并获得音色与体积感均表现出色的吊镲声;倘若架子鼓组件数量众多,如图2所示,标准ORTF的有效拾音范围则无法在一定高度下覆盖整套鼓组,导致录音结果不佳。改变ORTF的常规架设方式,如增加传声器间距或夹角,任何尝试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得理想的声音效果。
图2 多组件的架子鼓组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立体声拾音制式作为“顶式”Overhead架设方案时,传声器架设高度一般控制在50~80 cm之间。高度过低会导致距离传声器较近的鼓组组件声音过大,对其他较远距离的声源产生掩蔽,致使整体声音不平衡;过高则会造成鼓组声像范围变窄、音色不清晰、混响增大等问题。
“非顶式”架设方案是指采用非常规式的立体声拾音制式,将传声器分别架设在架子鼓上方或周围进行拾音。笔者在此探讨Recorderman、Glyn John Method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
Glyn John Method是一种经典的整套架子鼓录制方法,大量用于20世纪众多摇滚专辑录音中。它一般由3支或4支传声器组成,其中1支或2支作为点传声器,分别设置于底鼓、军鼓处;另外2支传声器一般使用心形指向,一支架设于军鼓正上方,另一支设置于最右侧落地嗵鼓上方10~20 cm的位置,笔者将这2支固定传声器近似看作一组立体声“非顶式”Overhead架设方法,同样需确保军鼓中心到达2支传声器振膜中心的距离相等,如图3所示。Glyn John Method拾音方法能高效利用少量设备获取高质量架子鼓声音,哪怕仅使用上述“非顶式”架设方法的2支传声器,录制的声音仍然饱满有力,兼具整体性与临场感。
图3 Glyn John Overhead架设方案
伴随现今听众审美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讲,常规的Glyn John Method很多时候已不能满足当下音乐作品中对架子鼓各组件清晰音色的追求,若在此方法基础上做出适当改良与尝试,或许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为踩镲、嗵鼓增加点传声器。
Recorderman是一种独立存在的“非顶式”Overhead架设方法,一般由2支心形指向的电容传声器组成,一支架设于军鼓正上方,另一支设置在鼓手后侧右肩上方位置,2支传声器到军鼓中心位置距离一致,如图4所示。实际使用中,单边距离一般控制在80~120 cm,可以根据鼓组摆放宽度与音响听感进行调整。等距离架设是为更好地避免相位问题的产生。
图4 Recorderman架设方案
相较于常规Overhead架设方案,使用Recorderman方法能获得更扎实的架子鼓整体音色,同时也解决了使用Glyn John Method造成的底鼓在立体声声像中不居中的问题。但由于Recorderman方法中2支传声器的摆放位置关系,很容易会造成除军鼓、底鼓外其他架子鼓套件产生声像漂移,因此,在正式录音前一定要反复根据音响听感调整传声器的摆位关系。
如果将常用“顶式”与“非顶式”Overhead拾音的架设方案类比为架子鼓声音质量的“根”,那么由录音师所决定的诸如音频设备、声场环境以及架子鼓中心位置划分等,就是它的“茎”,若想声音“枝繁叶茂”,“根茎”都要发达。
拾取任何声源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传声器的选择,Overhead拾音传声器的选用主要从传声器的基本特性(灵敏度、频率响应、动态范围、指向性)、振膜大小、使用便捷性等方面进行考量。现如今,动圈式传声器的频响特性和灵敏度已不能满足Overhead拾音时的音色需要,电容式和铝带式传声器是主要的选择方向,想要获得中低频饱满、温暖柔和、缺少冲击力的架子鼓声,铝带式传声器显然是更佳的选择;其他情况下,电容式传声器是首选。
录音时传声器的振膜大小选择常常被忽略,但这恰恰是重中之重。同级别传声器中,使用小振膜传声器通常会得到鼓组清晰的轮廓,敲击镲片时产生的高频瞬态信息也更易被捕捉,但同时会造成鼓组腔体感下降;使用大振膜传声器时,情况则相反。
选用XY、Blumlein等强度差立体声拾音制式录音时,使用立体声传声器或立体声制式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便于调节传声器摆位,还能节省出一个传声器架站位,为摆放其他设备提供便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采用这类拾音制式的架设位置一般较高,选择稳定的或具备尾部加重功能的传声器支架,能极大程度防止传声器“栽头”等意外情况发生。另外,使用一些具有预衰功能的传声器或传声器放大器,可以避免大声压级造成的信号过载。举例说明,如果使用一台没有预衰设置的双通道传声器放大器,配合2支同样不具备预衰功能的传声器(如Schoeps CMC6+MK4)录制架子鼓,可能仅打开一档话放增益,就会造成声音过载,若改用具有预衰功能的传声器(如Sennhaiser MKH40)或话放,问题便迎刃而解。
作品的音乐风格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架子鼓音色的选择,从而影响着架子鼓Overhead拾音方案的选择。笔者列举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三大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分类,阐述Overhead拾音方案的差异化选择。
流行音乐是一种极具时代文化审美特色的音乐风格,作品的音响表现也应当具备时代性。音色的清晰度与音响的冲击力是当下流行音乐中架子鼓声音的基本需求,因此,录音时更偏向于真实化、甚至夸张化地再现架子鼓各组件的声音,后期混音中也会更突出各组件点传声器拾音的音量比例。此时,Overhead拾音的目标应当倾向对吊镲音色以及鼓组声像定位的还原,并使拾取的信号起到粘合剂的作用,将所有组件串联在一起,提供一定量的空间信息。因此,录制此类型音乐时,选择常规“顶式”Overhead架设方案能更好地实现目标,其中灵活度更高的Spaced Pair方式通常作为首选。
摇滚乐中架子鼓的音色需求与流行音乐基本无异,但存在寻求不同的整体性听感的流派,例如传统式硬摇滚、乡村摇滚。这类音乐风格中的架子鼓拾音,Glyn John Method、Recorderman两种“非顶式”Overhead拾音架设方案就显得更为妥帖。当然,在常规架设方案基础上,再增加点传声器对鼓组重要组件进行音色补充(例如底鼓、军鼓、嗵鼓、踩镲、叮叮镲),就能得到既符合现代音响审美,又保有此风格作品音响特点的架子鼓音色。
传统的爵士乐,例如冷爵士,它完全需求一种整体性的架子鼓音色,录制时以“顶式”Overhead拾音为主导,可以采用由全指向性传声器组成的Spaced Pair,或者AB制,再配合对底鼓、军鼓的补点传声器,就能获得临场感十足、融合度与整体感俱佳的架子鼓音色。另外,笔者也曾多次在爵士大乐队的架子鼓录音中尝试使用Glyn John Method,此法不仅化繁为简,而且呈现出的饱满音响状态,也符合当下听众的音响审美偏好。除传统爵士乐外,例如Fusion、Funk、Acid Jazz等音响需求更偏向现代流行音乐的爵士乐流派,则应参考上述流行音乐架子鼓的Overhead架设方案。
录制任何声源,都需具备一个良好的声学环境。适当大小的录音场所,既有利于Overhead拾音传声器的架设,还可以提供足够的空间用来设置环境传声器。对于架子鼓录音而言,选择一处挑高4~6 m、面积15~30 m2,具备良好声学设计的场所,是获取理想录音结果的必要条件之一。
如果在声学设计不完备,且房间尺寸较大或较小的空间内录制架子鼓,应当以点传声器拾音为主,拾音的主要目标也应放在对鼓组整体轮廓、声像定位以及吊镲组音色的把握上。后期处理时也应当突出点传声器信号比例,弱化反映较多空间信息的Overhead拾音信号。
划分不同的中心位置进行Overhead架设,在立体声声场中会反映出各组件不同的声像位置关系。常用中心位置划分有两种,如图5所示。一种是以架子鼓摆位正中心进行划分,以此为界架设传声器,底鼓将处于立体声声场的中心位置,但军鼓声像位置会偏向右侧,其他组件则均匀分布于中心线的两侧,整体声音分布自然,拾音结果基本与真实架子鼓摆放位置一致。另一种是以军鼓中心与底鼓踩槌连线作为中心线进行划分,此时底鼓与军鼓都处于立体声声场的中心位置,满足混音创作时的声像摆位需要,但可能会造成架子鼓其他组件声像分布不均的问题。
图5 架子鼓不同中心位置的划分
一般来讲,XY、ORTF等标准拾音制式更适用于第一种;摆放方式相对自由的Spaced Pair、Recorderman则更适用于第二种。无论使用哪种中心位置,都需要通过反复调整2支传声器的相对位置关系,进一步满足将军鼓、底鼓置于声像中心,并较为均匀地分布其他组件。
笔者在翻录流行摇滚风格歌曲《一路向北》中,架子鼓声部的录音方案以Overhead拾音为主,并配合鼓组重要组件的点传声器进行拾音,拾音场地及拾音方案如图6所示。过程中,笔者分别尝试了XY制(振膜夹角110°)、ORTF制、Spaced Pair的“顶式”Overhead拾音方案,以及Recorderman“非顶式”Overhead方法。将各种制式的Overhead拾音信号分别与点传声器拾音信号进行混合,通过音响的基本听辨,最终确定Spaced Pair为适用于本次录音的方案。Spaced Pair所拾取的架子鼓整体声音相对自然融合,较好地反应出一定的空间信息,并能获得清晰的鼓组轮廓与声像定位,同时也能拾取饱满的吊镲组声音。
实际架设时,为了能将军鼓与底鼓呈现于立体声声场的中心位置,笔者选择以军鼓中心与底鼓踩槌的连线作为Spaced Pair拾音的中心线,通过反复试听,且不断调整2支传声器的摆放位置关系,满足录音目标。对于拾音传声器的选择,笔者分别使用AKG C414 XLii,如图6(a)所示,Sennhaiser MKH40两种型号的传声器做对比实验,如图6(b)所示。两种振膜尺寸与频响特性均不同的传声器在音响表现中呈现出极大差别,大振膜的AKG C414 XLii反映出的鼓组腔体感与厚度,从主观评价角度来看,更适用于该歌曲。
图6 歌曲《一路向北》架子鼓的拾音
后期制作时,采用Spaced Pair录制的信号具有很好的黏合性,各自独立的点传声器拾音信号被融合在一起,使架子鼓声音更为整体化,弥补了点传声器拾音带来的问题,并为整体声音增加了临场感与更为厚实的力度感。
架子鼓Overhead拾音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且需要理论与实践经验支撑,任何一种拾音方法的选择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重点是要选择适合于当前音乐风格,且能有效克服场地、设备等客观条件的Overhead拾音方案。除上述因素外,乐手演奏状态、乐器音色等也都直接影响录音作品的成败。作为录音师,要明确声音目标,以此确定拾音方法,融合技术与审美,保质且高效地完成作品。
笔者意在整理归纳架子鼓Overhead拾音方案及需要考虑的因素,为实际使用的选用提供参考,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