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坤
(江西省南昌县红旗大泵电力排灌站,江西 南昌 330213)
水库坝施工导流作为水利水电枢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施工方式、施工进度、施工枢纽布置和工程造价的重要影响因素[1]。土石坝利用就地土料、砂砾、石渣卵石等材料筑成,施工期坝体不能过水,因此相较于混凝土重力坝、面板堆石坝的施工放线更大[2]。目前,土石坝常见的导流方式主要有一次拦断河床围堰和分期围堰两类[3-4]。根据泄水建筑物不同可分为明渠导流、隧洞导流、涵管导流,以及施工过程中坝体孔导流、永久性泄水建筑物导流组合形式[5]。如一些水库土石坝通过一次拦断河床围堰导流,前期利用导流明渠、隧道或坝体底部涵管泄洪,后期利用永久性泄水建筑或坝体缺口泄洪[6]。部分抽水蓄能水库采用分期围堰导流方式,前期利用束窄河床泄洪,后期利用束缚河床、坝体底孔、坝体缺口或导流明渠、隧洞泄水[7-8]。工程实践中,施工导流不同阶段泄水建筑需要根据工程水文特性、地形地质情况、枢纽条件等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综合各种因素来选择最优导流方案[9-11]。本文针对某一中型水库土石坝工程项目,提出三种不同的导流布置方案,并从技术、经济和安全性等角度对三种不同的导流方式进行了比较,以选择最佳的导流方式。
某水库土石坝枢纽由黏土心墙土石坝、左右双溢洪道、上坝、进坝公路、放空闸,引水发电隧洞、放空闸等组成。坝顶高程2120 m,最大坝高37.8 m,坝顶宽6 m,坝轴线长208 m。水库正常蓄水水位376 m3,总库容2600万m3,属Ⅲ等中型工程,永久性建筑为3级建筑物,导流洪水标准采用20年一遇,洪峰流量2010 m3/s,设计洪水5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2510 m3/s,校核洪水1000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4070 m3/s,采用4级 临时性建筑物围堰,导流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水库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岸坝肩处,采用2孔布置方式,引水发电隧洞布置在右岸,由进口分层取水塔、龙抬头、隧洞段组成,全长392 m。
根据气象资料统计,水库区域属半湿润季节气候区,冬季寒冷少雨,夏季炎热多雨。历史最高气温39.6 ℃,最低气温-2 ℃,年平均气温18.5 ℃,年降雨量1400~1500 mm,最大降雨量为2308 mm,最小降雨量为906 mm,其中降雨量多集中于5—9月,占年降雨量的70%以上,多年平均水平蒸发量在990~1400 mm之间。
水库呈近东西向分布,整体呈“S”形,坝体处于“S”形中部。坝址处右岸为一斜台地,高程380~390 m,上游地形平缓,坡度20°~25°,下游呈台阶状,综合坡度20°~25°。地表覆盖层为坡积土及种植土,厚度约0.5 m,下伏基岩为三叠系边阳组极薄-薄层砂岩、粉砂岩。钻孔显示,库区广泛分布侏罗系砂岩、粉砂岩以及页岩等,下坝址处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
该工程主要建筑物为3级,导流建筑物5级,整个工程项目为Ⅲ等工程,根据相关规定,导流设计洪水标准为5年一遇,导流时段为11月—次年4月,导流流量6.85 m3/s。设计时根据工程地形地貌特征以及水工建筑物布置情况,分别采用导流隧洞结合永久隧洞布置、隧洞单独布置以及埋管导流方式比较。
采用围堰一次拦断河流,导流隧道结合永久隧洞布置。隧洞布置在右岸,隧洞长442.33 m,采用圆形断面,进口高程106.5 m,出口高程105 m,洞径2.0 m,洞身采用挂钢筋网喷C20混凝土和现浇钢筋混凝土负荷衬砌方式,C20混凝土厚15 cm,钢筋混凝土衬砌厚30 cm。
上游围堰位于坝轴线上游约440 m,为黏土心墙土石围堰,堰顶长54 m,宽5 m,堰顶高程2114.16 m,最大堰高5.5 m,堰前水位2113.36 m;戗堤部分迎水边坡和背水边坡为1∶1.5,土石渣填筑迎水边坡和背水边坡为1∶2.0。下游围堰位于坝轴线下游约170 m处,为黏土心墙土石围堰,堰顶长32 m,宽5 m,堰顶高程2111.46 m,最大堰高2.5 m,堰前水位2110.92 m;黏土心墙边坡1∶0.1,土石渣填筑采用厚500 mm的干砌石或抛石护坡,迎水边坡和背水边坡为1∶2.0。该方案在枯水期,由导流隧洞导流,围堰挡水,汛期由导流隧洞泄洪,大坝挡水。
采用围堰一次拦断河流,导流隧道单独布置围堰挡水,导流隧洞导流,汛期大坝挡水,导流隧洞泄洪度汛。引水隧洞和导流隧洞结合布置,隧洞长442.33 m,圆形断面,进口高程106.5 m,出口高程105 m,洞径2.0 m,洞身采用挂钢筋网喷C20混凝土和现浇钢筋混凝土负荷衬砌方式,C20混凝土厚15 cm,钢筋混凝土衬砌厚30 cm。上游围堰位于坝轴线上游约160 m,为黏土心墙土石围堰,围堰形式与方案一相同。
“埋管导流法”即在第一个枯水期采用临时围堰挡水,河道右岸铺设导流混凝土管保证二期导流过水条件,由左岸束窄河床断流;第二个枯水期采用土石围堰一次拦断河流围堰挡水,利用埋设的混凝土管泄流。其中埋管采用内径2 m的混凝土管穿过坝体布置在右岸,在第一个枯水期施工埋管部分,第二个枯水期填筑坝体。上游围堰位于坝轴线上游坡脚处,为黏土心墙土石围堰,堰顶长54 m,宽5 m,堰顶高程2113.18 m,最大堰高4.7 m;戗堤部分迎水边坡和背水边坡为1∶1.5,黏土心墙边坡1∶0.1;土石渣填筑迎水边坡和背水边坡为1∶2.0,采用厚500 mm干砌石护坡。下游围堰位于坝轴线下游约140 m处,为黏土心墙土石围堰,堰顶长32 m,宽5 m,堰顶高程2111.66 m,最大堰高2.7 m。黏土心墙边坡1∶0.1,土石渣填筑采用厚500 mm的干砌石或抛石护坡,迎水边坡和背水边坡为1∶2.0。
表1给出了三种不同导流方案下的技术经济性比较结果,可以看出,方案一结合了永久隧道,工程施工量小,工期短,投资成本低。方案二采用隧洞单独布置的方式,在工程施工量和施工成本方面都远大于方案一。方案三的费用相较于方案二较低,但方案三整体施工周期长,工程量大,容易造成施工过程不确定因素增加,影响施工进度,且采用埋管导流方式要求施工后期将涵管埋入土坝中,容易对填土方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表1 不同导流方式的技术经济性比较
根据上述经济性分析,采用导流隧洞结合永久隧洞布置方式进行土石坝施工。在枯水期,由导流隧洞导流,围堰挡水,尽早实现河床截流,保证工程尽快施工,汛期由导流隧洞泄洪,泄洪闸联合过流,充分利用永久泄水建筑物,减少导流隧洞的尺寸和工程量。具体为:
第一期(第一年5月—第二年3月)为基坑施工期,原河床过流,导流隧洞,泄洪闸在进出口岩坎及纵向岩坎维护下施工,导流标准2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2010 m3/s。
第二期(第二年4月—第三年8月)汛期采用导流隧洞与泄洪闸联合过流,河床土石围堰全年挡水,设计洪峰流量2510 m3/s。其中枯水期采用导流隧洞过流,主河床土石围堰进出口挡水,枯水期第二年10月—第三年2月底,设计洪峰流量1500 m3/s。
第三期(第三年9月—第四年6月)采用泄洪闸过流,第三年9月—第二年2月导流隧洞上游枯水期土石围堰挡水,左岸混凝土副坝施工,合成土石围堰挡水,导流流量2010 m3/s;第三年3月—第四年6月底,汛前挡水坝段最低浇筑高程超过上游围堰顶高程,采用坝体挡水,泄洪闸过流,水工永久建筑物泄洪,洪峰流量4070 m3/s。
土石坝施工导流是水利工程施工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施工程序和施工进度,因此,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土石坝施工方案。根据某水库土石坝枢纽工程实际情况,从技术、经济、安全性等角度对三种不同的土石坝施工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隧洞单独布置施工方案施工周期短、但成本高极高;埋管导流施工方案投资较小,但施工周期长,施工进度推进困难,且存在土方稳定性问题;导流隧洞结合永久隧洞布置的施工方式具有施工工期短、施工干扰小,投资成本低,因此作为该水库土石坝工程的首选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