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冬梅
北京多个老旧小区楼门口都张贴出无障碍上下楼服务的预约提示,相关养老助残机构会派专人专车以及专门的爬楼机来提供服务,以此来解决部分残障人士的出行难题。不过,上下楼的单趟价格为150元,这也让一些居民感觉困惑:定价是不是有点高了?(2021年10月13日《北京晚报》)
在我们的社会里,总会有一些特殊的群体。生活在高楼之上,尤其是生活在没有电梯的高楼之上,对于正常群体来说,上楼下楼这样的事情,也算不上多大的事儿,可是,对于年迈的老人、肢体残疾的人士来说,这上楼和下楼就不仅是“上上下下的感受”了,家里有人照顾的还好说,家里人能协助下楼上楼,而家里没有人照顾的,上楼下楼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甚至是无法完成的事情。因此,就出现了“几个月才下次楼”的现象。面对没有电梯的尴尬,这些特殊的群体只能是“能不下楼就不下楼”“非必要不下楼”。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因此,出现了一种“无障碍服务”,专门为生活在没有电梯楼房的特殊群体提供上下楼服务。这原本是一件可以高兴的事儿。不过,面对单次下楼150元的收费价格,却让特殊群体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就像报道里提及的王先生,由于家住6层板楼,没有电梯,看到这项服务后,王先生立马进行了咨询。然而,当得知单趟上下楼的价格就要150元时,王先生着实吃了一惊。“对我来说,价格有点贵,恐怕难以接受。”有这种感受的特殊群体很多。虽然有了“无障碍服务”,还是因为“金钱的障碍”不能享受“无障碍服务”。
上下楼无障碍预约服务是残联推出、由一家养老助残服务中心承接的服务业务,专门服务于残障人士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可是,咱们的服务不能把美好的“无障碍”变成了无奈的“有障碍”。
当然,对于有关部门而言,他们能够想到提供“无障碍服务”初心是好的,但是不能把其变成完全的商业性质。“无障碍服务”并非是“无收费服务”,收费自然是可以的,不过应该考虑特殊群体的经济承受能力,要介于商业性质和公益性质之间,在公益和商业之间找到平衡点。
比如,身体残障人士,一般生活标准都不高,不少人没有生活来源,还需要政府的救济,领取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如果单次下楼的费用就是150元,再加之需要上楼服务,这样的价格确实是难以承受的。在北京有一位居民家里的老人一周要做三次透析,这样计算下来,他一月至少要做12次透析,如果接受这种服务,仅仅一个月“下楼的费用”就在1800元,无疑对于这种特殊家庭来说是雪上加霜。
我们绝不反对“有偿的无障碍服务”,但是,如何让“无障碍服务”能够有温情、有温度,则是需要有关部门思考的问题!“无障碍服务”不能止于明码标价,更不能趁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