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2-08-10 12:19:18马海滨刘佳妮马学忠马佐瑶贾小飞
宁夏医学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醒脑针法偏瘫

马海滨,刘佳妮,马学忠,马佐瑶,贾小飞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造成老年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有逐年渐增的趋势[1]。而运动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广泛和最常见的功能障碍[2]。因此,致力于探索提高脑卒中后患者肢体功能水平和生活能力水平一直是临床康复研究的热点。目前运动再学习理论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临床康复工作者也越来越多地运用运动再学习技术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临床效果较好。脑卒中属于中医学“中风”的范畴,石学敏院士首先提出“醒脑开窍针法”用于治疗中风病[3],该针法在临床应用较广。本试验就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病程和瘫痪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已经患者知情同意。

表1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①经核磁共振成像或CT 等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符合脑卒中后偏瘫的诊断标准[4],且均未接受其他治疗;②年龄40~80岁;③病程15~30 d;④不伴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能进行语言交流,能耐受针刺并配合运动再学习疗法治疗;⑤患者及家属均被详细告知整个研究方案,患者及家属均声称了解相关信息并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神志不清等不稳定病情者;②由于外伤、肿瘤、血液疾病等疾病原因诱发继发性脑卒中患者;③伴有重要脏器严重损害者;④无法完成研究者。

1.4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的常规基础治疗,包括药物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

1.4.1 对照组: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运动再学习疗法,具体为部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功能训练,分别为:①坐位平衡;②站起与坐下;③站立平衡;④行走。治疗时从运动学、动力学、肌肉、神经、行为方面观察、比较、分析,与患者的运动表现对比,找出缺失的运动成分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偏瘫患者存在的具体下肢运动功能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反复多次训练,并配合视觉反馈、语言及手法指导,不断纠正异常运动模式,使其逐渐正常化。2次/d,40 min/次,5次/周,总共6周。

1.4.2 观察组: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及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进行针刺治疗。①选取穴位:双侧内关穴、人中穴和患侧三阴交为主穴,患侧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②针刺:双侧内关穴,直刺0.5~1.0寸后施提插结合捻转泻法约1 min;人中穴,斜刺向鼻中隔0.3~0.5寸施雀啄泻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三阴交穴,斜刺1~1.5寸沿胫骨内侧缘施提插补法,以抽动下肢3次为度;辅穴均采用直刺1.0寸左右,选择患侧患肢。1次/d,30 min/次,5次/周,总共治疗6周。

1.5 观察指标:所有受试者于干预前、干预6周后由工作5年以上康复医师在单盲状态下进行相应的功能评定。评定内容包括:①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L)[4]量表进行评定,总积分34分,分数越低代表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越重;②步行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进行(FAC)[5]评定,分级越低代表步行功能越差;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4]进行评定,分数越低代表生活活动能力越低,依赖程度越大。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Z)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6周后,FMA-L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MA -L量表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AC功能分级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FAC功能分级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6周后,FAC功能分级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FAC功能分级比较(n)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6周后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增高(P<0.05);治疗6周后,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中绝大多数的患侧肢体遗留有运动功能障碍,这也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6]。卒中后患者的力量、爆发力、运动控制能力、协调能力、肌张力以及平衡能力均有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7]。其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常导致卒中后患者平衡、转移、站立、步行功能障碍,这样就会增加跌倒风险[8],给患者及看护人员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快速恢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已经成为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目标。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强化训练,其运动功能会得到改善,这种改善部分或全部归功于运动学习而非“运动恢复”本身[9]。本研究纳入的卒中后偏瘫患者所进行的运动再学习疗法是以脑损伤后脑的可塑性和脑功能重组为理论依据,将卒中后恢复运动障碍的功能恢复性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重新学习训练的过程[10]。研究表明,通过反复练习功能性活动可以促进大脑功能重组,练习的内容与运动功能的改变存在高度相关性[11]。而且,多种反馈途径叠加包括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可以充分调动反馈机制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强化训练效果。早期运动再学习疗法针对异常运动模式,指导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功能恢复训练,通过反复的动作习练促使大脑皮质发生功能重组,建立并存储正确的运动模式。在本研究运动再学习疗法的训练中,我们有针对性地训练患者的髋、膝、踝三大关节,同时我们也针对患肢问题肌群进行功能训练,不断提高偏瘫患者的下肢平衡、站立、协调、步行等运动能力,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有研究提示[12],卒中后早期积极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实施对防止代偿、促进脑网络的功能重组和脑的可塑性有好处,可促进卒中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这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合,对照组患者在接受运动再学习疗法后,FMA-L评分、FAC功能分级和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提示运动再学习疗法能够提高卒中后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肌肉协同控制能力,增强与功能有关的肌力,尤其对行走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促进效果。

中医认为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醒脑开窍针法是著名的针灸学家石学敏院士结合脑卒中的基本病机“窍闭神逆,神不导气”创立的一种治疗中风病的针刺方法[3]。前期临床研究表明[13],醒脑开窍针法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将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治疗中,可以充分发挥针刺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整体调节作用,再对患者施行运动再学习疗法,理论上可以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患者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更好地提高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均能提高卒中后偏瘫患者患肢运动功能,但观察组的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表明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积极进行早期介入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及ADL能力。

综上所述,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时,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可作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的一种可行的干预措施。

猜你喜欢
醒脑针法偏瘫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基层中医药(2022年2期)2022-07-22 07:39:12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38例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39
星蒌醒脑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
中医研究(2014年12期)2014-03-11 20: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