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晖:致力于将中医针灸推向世界

2022-08-10 08:51汪逸
国际人才交流 2022年7期
关键词:针灸

文/汪逸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针灸医院主任医师,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常务理事,世界针灸联合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图为1991年,刘朝晖在桂林中医院外科写病历。

坐在面前的刘朝晖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主任医师。气质高雅、语音柔和的她已经在中医针灸临床、国际教学及科研一线工作了32年。她供职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其前身是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于1955年。这里是中医界的国医大师、院士和专家教授云集之地,也是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的工作地,代表着中医药学术的最高水平。

芝兰室内香溢远。在这里,刘朝晖是位普通的医者,但她的故事同样引人入胜。出身医学世家的她,已是家族第七代行医人了,祖辈、父辈均是名医。她的祖父刘新民先生家学深厚,饱读医书,而立之年到上海滩开立诊所,颇有名气。1959年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号召,刘新民带领全家从大上海来到遥远的新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医院工作,不仅治愈诸多疑难病症,而且于1962年在核心期刊《中医杂志》刊文布字、弘扬学术。据共事的后辈名医回忆:“刘老先生仁德谦和,治迹优异,学验俱丰,令人心生敬意!”刘朝晖的父母是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兼教授,父亲刘振庭先生曾获“桂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广西骨科终身成就奖”等荣誉,母亲在大学时代曾受教于协和医院林巧稚及谷祖善教授,终身致力于妇产科事业;家族里,她的大伯、二伯、姑姑、姑父、姨妈、姨父和表哥均是医界各科知名医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湘雅医学院这些著名医学学府,她说:“把家人聚在一起可以开一家医院。”

家族的医学文化熏陶以及父辈行医的仁德事迹,对幼年的刘朝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医的精诚无声地融汇在她的基因血脉中。从这个角度说,她是位天生的医者!然而,她又不仅仅是一位医者,还是传播传统中医文化的使者。

走进中医高等学府

1984年,刘朝晖参加全国高考,顺利考取了第一志愿——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中医系是六年制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中医人才的王牌系。家族的亲人都对她能够传承家学医道寄予厚望。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思潮影响着一代年轻人。17岁的刘朝晖并不仅仅想当医师,她最初的理想是成为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结合中医专业,她萌生了当一名中医科学家的理想,想让古老的中医事业走向现代化。因此,学制内的传统中医课程并不能满足她的求知和探索医理的愿望。她一度对抽象的阴阳五行、寒热虚实等中医理论有了不同的看法,觉得那些与现代物理学、量子力学、生物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大相径庭,甚至给父母亲写了十页纸的长信,想要退学重新高考。

经长辈、同学和老师的劝解和自己痛苦的思索,她重新规划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奋斗目标,决心在学习中医课程的同时,自学高等数学、高等物理等课程。为此,白天她在教室里听老师讲中西医课程;晚餐后,图书馆成为她的学习主场地。大学期间,她秉承医圣张仲景的箴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良好的成绩修完中医系所有专业课程的同时,利用图书馆自学了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微分方程、高等物理、力学及量子力学等课程,每个周日还去清华大学电机系找一位老师解答数学物理难题,持续了三年,累计写了几大本笔记。充分利用图书馆,广泛地阅读和学习,这对今天的年轻人学习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些学习经历对刘朝晖日后的临床工作、研究和国际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她成为融合科学素养、科学思维和传统中医思维的医者,使她能够直接运用英文讲学、翻译书籍、从事中医研究和教学工作。

研究生院来了一位大学生老师

1988年,在中医系读大学五年级的刘朝晖来到北中医附属东直门医院上临床课,东直门医院正好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在同一个大院。这种“地利”加“人和”,使得还是大学生的刘朝晖获得了给研究生授课的机遇。

中国中医研究院院内东边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小道,是研究院与东直门医院人员的必经之路。当年,从这条小道的报刊通知栏上,刘朝晖得知研究院教育处要为研究生进修班招聘英语口语和听力教师。于是,刚满21岁的她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毛遂自荐。面试她的是当时的教育处处长,她大方地介绍了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上英语课,养成了朗读和背诵课文的习惯,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文我都背得滚瓜烂熟;大学五年,每天早晨听英语广播Radio Beijing,去紫竹院的英语角练习口语;读过《简·爱》《独自和解》《希氏内科学》等英文原著;经常尝试着把中医课本上的中医理论翻译成英文;大学英语毕业考试为优秀,全年级120人只有4人为优秀……”大约聊了二十来分钟后,刘朝晖又接受了专业英文水平考核。几天之后,得到通知,她被聘用了,成为一名给研究生讲课的教师了!刘朝晖说:“中医认为‘诸具于内,必形于外’,我每天的朗读、背诵、阅读和思考终于有了回报,研究院的包容开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襟给了学生时代的我发挥自己特长的机遇,给了我自信。”

刘朝晖(前排中)和外国医生团队

开始给研究生讲课后,她才知道班上的学员都是来自研究院的科研院所和三甲医院如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的主任医师、教授,全部是业务骨干。当时没有固定的英语口语听力教材,她就花心思自编授课内容。为了激励学员们开口说英语,她努力设计对话场景,搜集名人故事,甚至找来有趣的谜语,组织他们讨论、会话,其间她还去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借了许多听力磁带给学员们练习。三个半月后,她的授课结束了,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当时的她并没有意识到,这次给研究生讲课的经历,竟然开启了她的中医药国际教学之路。

翻译中医专著成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同是1988年,刘朝晖在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英语口语和听力进修班”老师期间,还意外地获得了一份汉译英的合同。有道是无巧不成书!班上有一名学生,是广安门医院皮肤科的主任医师,也是《中西医结合杂志》的主编,其所编写的《银屑病的中医治疗》一书被香港海峰出版社看中,拟出版英文版,但一直苦于找不到翻译。在课间休息闲聊时,这位主任得知刘朝晖是学中医的,又是英语老师,于是就拿着自己的手稿找她商量翻译事宜。

当时,国内中医专著不少,但能将中医翻译成英文的人才不多。刘朝晖恰好有翻译中医的基础和想法,就答应下来,并签订了合同。为了完成8万字的汉译英工作,从寒假开始,整整五个月,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春节都没有回家。她翻遍了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的资料,查阅了大量皮肤科英文专业资料。终于,1990年12月,在她大学毕业的同一年,此书在香港正式出版,后又多次再版。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英文版 (香港海峰出版社 1990年12月版)书影

刘朝晖说:“五个月的翻译,使我从皮肤科小白变成了专家。”她感叹道:“大学时代,讲英文课和翻译书的经历是我人生重要的节点。不但考验了我的中西医专业与语言能力,还磨炼了我的毅力和各项综合能力,为今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觉得通过努力,无论多难的事情都可以做成。”

后来,她又翻译出版了多部著作,有汉译英,也有英译汉,有中医的、西医的,也有文学小说类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她历时五年译成的美国作家亚瑟·贝林高斯的著作《岁月时光,人生的百科全书》,该书于200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80多个篇章,40余万字,涵盖了进入老年人生后将面临的种种问题,涉及社会学、法学、科学、心理学、医学等关于人生各个层面的知识。刘朝晖在译序中写道:“青春永驻,长生不老,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这只是一种不可实现的梦想。人总是不断地由老而衰,然后是死亡……此书就是告诉人们应当如何有尊严地变老,有质量地变老,有内涵地变老。度过的岁月意味着你生命蕴藏着的财富,流逝的时光将使你的人生如同一部百科全书般丰富。”

刘朝晖既沉浸于中西医学的临床实践,又醉心于中西文字的互译互通,并使二者相得益彰。

十年“住院医”的磨炼

1990年8月,刘朝晖大学毕业后去了广西的桂林市中医医院,从初级住院医师做起,十年磨一剑,先后在外科、心内科、消化科和针灸科工作。那时她一人独自管理12张病床,每天的入院、出院、查房、急救、下医嘱、写病例、做手术……基本24小时待在医院里,是名副其实的“住在医院”里的住院医师。她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不但熟练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而且对疑难顽症也颇有见地,经常受到患者和领导表扬。最终,她选择进入针灸治疗领域。在临床工作中,她用针灸成功唤醒了被银环蛇咬伤昏迷的年轻小伙子,用针灸让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奶奶在白内障术后并发青光眼即将失明的眼睛复明。

令她倍感欣慰的是,多年住院医的专业积累让她拯救了亲人的生命。1993年4月,她42岁的姑姑因车祸导致脑部严重创伤,在新疆军区总院ICU抢救,已经昏迷了30天。她飞过去,看到心电监护仪显示心率高达160次/分,医院早就下了病危通知书。眼看着亲人心衰,病情危重,她苦苦思索着救命良方。多年的学习积累使她灵感闪现,她想到中医理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于是,她选用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和大肠经上的合谷穴,用了9根针,从头到脚分别是:百会,四神聪,合谷,足三里。没想到奇迹出现,大约5—10分钟后,她看到监护仪上的心率开始下降,160—150—130—120—110;第二天继续针灸,心率120—100—90;连续扎了10天,每天的心率都在逐步下降,等降到80次/分后,姑姑苏醒了,而且大脑的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功能均正常。老人至今依然健在,年逾七十,不但生活自理,还能给孙子做饭,享受天伦之乐。从临床实践中,刘朝晖真切地看到:一把草药、一根银针就能让垂危的病人起死回生、眼睛复明、疼痛消失。她深刻感受到了中医学的伟大、神奇、深奥与科学!从此专心致志于斯!

国际学术交流的“首席翻译”

在桂林市中医院工作的十年里,因为英文好,她就自然成了翻译工作的首选,是医院及科室举办的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首席翻译”。

1994年,美国杜克大学一位做艾滋病疫苗研究的教授,在北京、上海、湖北巡回演讲后,最后一站选择了桂林。桂林市外办把这项任务交到桂林市中医院,时任院长当即派刘朝晖去完成这项任务,担任现场翻译。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刘朝晖轻柔的声音中,略微透出一丝自豪:“艾滋病病毒的疫苗研究是当时最前沿的研究,与当今的新冠疫苗研究类似。杜克大学在这个领域属于全球顶尖水平。但这位教授讲座前并没有打印好的讲稿,他在飞往桂林的飞机上手写了五页A4纸的提纲,这将是一场即兴演讲。我头天下午拿到提纲,下班回家后,辨认着教授的英文手写草书,发现内容包括大量病毒学、生物化学的专业术语,翻译难度很大。我连查字典带准备一直到了凌晨三点。第二天早上,我仍然要出门诊。下午,讲座现场满员,许多人都站着,听众是全桂林的医学专家和临床医师。我的翻译令杜克大学的教授和桂林医务工作者十分满意。这次学术交流活动大获成功,现场交流热烈、流畅。事后,我收到由桂林外办转来的杜克大学的教授的表扬信、著作和带有杜克大学标志的礼物。后来在另一个场合,桂林医学院几位曾留学美国的教授问我:你的现场翻译既专业准确又流畅易懂,是搞病毒研究的专家吗?当我告诉他们我是中国本土培养的中医师时,他们都不敢相信!我为自己是一名能够促进东西方医学交流的中医学者感到骄傲!”

针灸在瑞典彰显疗效

“你知道外国人最常问的问题是什么吗?”刘朝晖抿一口咖啡,放下杯子接着说,“中医是科学吗?”

刘朝晖用自己娴熟的英语和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深刻理解,给了外国友人令人信服的答复:“中医学理论既来源于临床实践,又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怎么就不是科学的呢?一门学科是否科学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标志:公理、数学公式、被证明并可重复的结论,结论可以指导实践并预测未来。按照这个定义,中医学当然是科学的。”

她用现代理念解读中医,使造访桂林市中医院的国际医学同人感到惊奇,被吸引。1994年底,一名来自瑞典考察团的顺势疗法医师海伦娜女士,在参观桂林市中医院时,问了刘朝晖好多问题,她都逐一耐心解答,给海伦娜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不久,刘朝晖就收到了海伦娜的邀请信——邀她参加1995年5月在瑞典哥德堡举办的替代医学国际研讨会。

“两周后,我们回到瑞典南部,海伦娜的家和诊所就在那儿。她说我有几位患者,你帮看看怎么治疗。记得大都是湿疹、哮喘、抑郁症、孤独症及腰膝术后疼痛的患者,西药疗效不佳。我当时28岁,只有四年多的临床经验,瑞典也没有中药,于是我就用针和艾灸给他们辨证论治,没想到效果都出奇地好。记得有一位病人是伯爵夫人,结婚三年都没有怀孕,各种治疗都尝试了,西医的各项检查指标也都正常。我考虑到瑞典靠近北极,冬季漫长寒冷,阳光照射时间短,又濒临波罗的海,因此判断瑞典人为寒湿壅盛体质。而这位夫人十分敏感,怕针怕疼。我决定单纯用艾灸给她治疗,每周灸2次,每次30分钟,大约灸了5次,没想到她当月就怀孕了。第二年6月,我再次来到瑞典,她已成功生下一个漂亮健康的女儿。她开心极了,盛情邀请我和海伦娜一家到她的豪华庄园赴宴。站在庄园二楼宽大的阳台上,望着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我真切地感到:是针灸带给了她这无尽的喜悦。”

回国后,刘朝晖在瑞典的好些个患者都写信请她再去。同年7月,她受邀去以色列访问,回程转机到瑞典继续工作了半年。1995年到1997年间,她先后在瑞典行医近三年,治愈了成百上千名病人。

疗效是最好的广告。随着一个个疑难杂症被中医针灸治愈,刘朝晖赢得了口碑!大家口口相传,使她在当地颇有名气。这引起了当地一家Radio Active广播电台的兴趣,电台还特邀她接受采访。刘朝晖流畅、清新、生动的讲解,让当地人开始信服中医针灸,积极向亲朋好友推荐刘大夫的针灸疗法。口碑就是医师最好的广告!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者,刘朝晖为中医的海外传播作出了并不普通的贡献。

讲好中医针灸故事

2000年,刘朝晖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在其下属的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教研室工作。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单位,旨在向来自世界的学员教授中医理论及针灸技能。刘朝晖在这里既是医师,又是教师,诊治了大量中外患者,培养了许多国际针灸人才。

2005年,由于工作出色,刘朝晖被聘为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教学及管理工作。她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点,加强教研室的建设,实现科学管理。她积极开展国际教学,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反复研究和修订每一份试卷,用心指导每一位学员。她用中医宏大理论作背景,基于外国人的语言习俗,结合临床案例,润物细无声地打破中西医壁垒,不断改变着外国人对中医药的偏见,和国际教学的同事们一道,将中医针灸推向国际。

A:如果老想着要把文化带出去,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文化,反而说明自己没有自信。中国文化就是世界的,我们坚持自己就足够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大家互相包容,互相共融就可以了。

刘朝晖为外籍患者诊病(倪天勇 摄)

多年来,除了完成本职的国际教学工作,刘朝晖多次应邀前往国内外讲学和参加专题演讲。2009年1月,她应邀前往挪威Nordisk针灸学校讲学,课程深受学员喜爱,其教学水平被一致评为“校长级”。

2010年5月,刘朝晖为美国德鲁大学来北京访问的师生作专题演讲“东养西防”——中西医关于疾病预防的不同理念,引起美方强烈的兴趣,并提出联合申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研基金的请求。2015年,刘朝晖为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的学生作“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针灸经络”主题讲座,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大学校园,让针灸经络理论渗透到莘莘学子的思想中。

“当唐诗从美国总统外孙女的口中诵出,当庄子成为美国女博士心中的浪漫情人,当针灸已经热透世界、火爆全球,而我们的中学生、年轻人甚至许多中年人却对中医针灸知之甚少,这是多么遗憾的事。”近些年,刘朝晖不辞辛劳将中医的哲学思想、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及养生理念带进中小学生的世界,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和强烈兴趣。

人类最难以改变的是观念。以微生物所致疾病为例,西医采用抗生素治疗,杀死病原微生物,是典型的对抗疗法。让西方人难理解的是,中医针灸简单地在人体上扎几针,怎么能直接杀死微生物而治病呢?刘朝晖对此就深有体会。她说:“在课堂上,外国学员特别喜欢提问,爱刨根问底。如果我一个问题没有解释清楚,那这节课就很难继续讲下去。因此恰当的解答疑问、生动的案例以及信达雅的语言表达水平,是取得信赖的根本。”

每天上午是刘朝晖诊病兼临床带教的时间,她让国际学员亲眼见证:简单地扎几针,微生物病原体和病毒就会被杀死,由它们引起的发烧、感染、炎症等症会针到病除。她形象地解读道:“针灸刺激体表穴位,激发了神经体液的机能,相当于刺激了人体自身的‘制药厂’,从而产生了自身的‘抗生素’,就能杀死细菌病毒;针灸还能刺激人体的内分泌,产生激素,可治疗过敏、心衰和糖尿病等。随着科技进步,针灸的四大作用机理逐步被证实,即针灸可以产生内啡肽以镇痛,调节炎症—免疫、内脏及内分泌功能。”

刘朝晖致力于把中医药科学技术和文化推向世界。她所治疗的外国病人上到98岁的老人,下到2岁的婴幼儿,既有国家元首、部长、大使、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又有普通职员及其家人,影响力不断扩大,即使在疫情防控期间,也有许多外国患者求治。

多年的经历和思考,让刘朝晖不满足于国际教学和临床治疗,她总在想:中医为什么有这么神奇的疗效?为此,在疫情防控期间,各项工作暂缓,她查阅了大量文献,写出了《漫议中医学的科学性、哲学性及艺术性》一文,此文获2021年中华中医药杂志与科技部合作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第七届仁心雕龙十佳卓越论文奖”。文章阐述道:“中医一向被认定为经验医学,这是时代的偏见……笔者尝试从三十余年的中医针灸国际教学、临床和科研实践的思考中,从不同视角探讨中医学的科学性、哲学性和艺术性,让世界对中医学有一个多维度的立体认知。人们会越来越发现中医学是集科学性、哲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超前的综合性学科。故而在新旧疾病面前展现其显著的治愈效果。成为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我们应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中医学的特性、视角和规律来发展和创新中医理论和技术,让中医为人类的健康造福。”

毛泽东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习近平总书记也十分关心中医药事业,将中医药事业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1世纪,中医正在迅速走向世界。欧美发达国家的执业中医师和针灸师制度的建立、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以及对中医针灸科研经费投入的快速增长,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医将成为真正的全球性的医学事业。

在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刘朝晖是一位不懈的播火者。

猜你喜欢
针灸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针灸在辅助生殖促排方案中的应用探讨
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老年性便秘的应用效果分析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宁神汤结合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的效果探究
针灸发展前景研究
针灸
对我省近年针灸发展状况的分析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