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云
(重庆市巫山县中医院康复科,重庆 巫山 4047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一种慢性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主要因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而导致的腰痛、下肢麻木及疼痛等[1]。LDH的常规疗法可分为手术和保守治疗两类,手术治疗易遗留后遗症,而保守治疗时间长、疗效不显著[2]。中医正骨疗法是用推、拽、按等手法治疗能够促使关节复位[3]。温针灸则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具有消肿镇痛作用,治疗骨科疾病效果较好[4]。本研究用中医正骨疗法联合温针灸治疗LDH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共74例,均为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37~68岁,平均(53.14±4.69)岁;病程3~23个月,平均(10.04±3.17)个月。观察组男18例,女19例;年龄39~65岁,平均(52.71±5.23)岁;病程4~20个月,平均(10.78±3.0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LDH诊断标准。腰部受伤史、慢性劳损,腰痛向下肢放射,脊柱侧弯,病变部位压痛,腰部活动受限,X线、CT等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年龄18~70岁,治疗期间未服用镇痛药物及其他治疗,自愿参与研究,并签订同意书。
排除标准:骨质疏松症,心、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合并骨肿瘤、结核或严重造血系统疾病,手术或外伤引起的下肢功能障碍,有感染性疾病。
两组均用中医正骨疗法。患者端坐位,医师站在患者后方,拇指按压腰背处探查椎间盘突出情况,若腰椎棘突向右歪斜,医师右手穿过患者右腋下,左手控制患者左肩,患者向右旋转45°以上,左手拇指将歪斜的棘突向左上方用力顶推,发出“喀”声,表示正骨成功;若腰椎棘突向左歪斜,则采取与上述操作相反的方法。同时,根据患者腰骶角情况进行正骨复位治疗,若腰骶角较大,患者需采取俯卧位治疗,下腹部、胸部垫软枕,先按摩腰骶部肌肉,充分放松后再进行治疗,助手牵拉患者双下肢,反复多次按压患者椎后突位置。若腰骶角较小,患者采取仰卧位,上腹部、髋部垫软枕,使腰骶部悬空,之后操作方法与上述一致。
观察组加用温针灸治疗。根据腰椎间盘突出部位选取病变椎体及相邻椎体两侧的夹脊穴为主穴,配穴取肾俞、膀胱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扶、三阴交等。患者俯卧位,用10%酒精消毒穴位及周围皮肤,用华佗牌0.3mm×50mm不锈钢毫针,对准穴位直刺进针,深刺至椎板,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之后取艾灸将其截成2.5cm长度,装在针柄上,点燃艾灸下端,以皮肤有灼热感为宜,连续灸3壮,留针30min,1日1次。
两组均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腰部活动度:站在患者右侧,采用量角器,轴心对准患者腰部,让患者做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运动,腰部正常活动度为前屈90°,后伸30°,侧屈30°。
炎性因子: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栓烷素B2(TXB2)水平。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控制:腰部活动度正常,无疼痛,直腿提高大于70°。显效:腰部活动基本正常,疼痛明显减轻,直腿抬高大于70°。有效:腰部活动有改善,疼痛减轻,直腿抬高60~7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两组腰部活动度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腰部活动度比较 (°,±s)
表1 两组腰部活动度比较 (°,±s)
组别 例 前屈 后伸 侧屈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7 51.26±5.11 69.45±4.73 10.63±2.72 18.31±2.59 13.05±2.12 18.63±2.59观察组 37 50.85±4.93 82.34±4.14 10.20±2.58 25.46±3.22 12.88±2.43 26.45±3.10 t 0.351 12.473 0.698 10.525 0.321 11.775 P 0.726 0.000 0.488 0.000 0.749 0.000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s)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s)
组别 例 TNF-α IL-1β TXB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7 1.26±0.18 0.93±0.16 37.54±3.29 31.25±2.67 38.91±5.18 32.34±4.52观察组 37 1.30±0.21 0.70±0.23 37.81±3.75 27.04±3.32 39.13±4.77 26.69±4.32 t 0.880 4.993 0.329 6.011 0.190 5.497 P 0.382 0.000 0.743 0.000 0.850 0.00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强腰需养肾,腰痛的病机为脉络痹阻,治应以“通”为主[6]。
《医宗金鉴》指出“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完善,其在骨科疾病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7]。通过拔伸、按摩等正骨手法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突出腰椎键盘,能够降低肌肉紧张度,使腰部僵硬的肌群得到松弛,从而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与消退,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效缓解疼痛。中医正骨还可解除痉挛与粘连,起到舒筋活络作用,从而提高腰部活动度。温针灸是将针刺与热灸相结合,可使热力沿针身传入体内,增强细胞吞噬功能,降低神经兴奋性,促进血流循环,产生镇痛效果[8]。夹脊穴从属督脉和足太阳经,可通过背部与各脏腑相联系,是治疗LDH的首选穴位。针刺夹脊穴可调节骨骼、筋肉,还可促进机体运动、感觉神经纤维的联系[9]。以夹脊穴为主穴,配以肾俞、膀胱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扶、三阴交等穴位,共奏疏通气血、平衡阴阳、抗炎止痛之功。中医正骨疗法与温针灸联用,整体与局部兼顾,可增强治疗效果,更好的减轻局部疼痛,有利于关节活动度恢复,提高康复效果。
中医正骨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LDH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