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杰副研究员 于佳楠
(中国民航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300)
空难一旦发生,往往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因此,确保飞行安全是民用航空的重中之重[1]。近20年来,我国共发生6起运输航空飞行事故,如2002年4月15日,中国航空CA129航班767-200ER型B2552在韩国釜山金海国际机场北部山区坠毁,机上166人中有129名遇难;2010年8月24日,河南航空VD8387航班E190型B3130在伊春林都机场附近失事,机上96人中52人受伤、44人遇难;2022年3月21号,东航波音737在飞昆明—广州的航班上在梧州失事,机上132人包括123名乘客、9名机组成员全部罹难,中国民航4 227天的飞行安全记录“归零”。
空难对于乘客而言是灾难性的,对于其他民众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随着空难发生后搜救和事故调查的推进,空难相关的新闻会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可能会产生次生舆情,难以在第一时间求证真伪。上述过程可能会导致民众对空难或民航行业的认知态度产生波动。人的态度会影响其行为意图,有些人甚至会把其行为意图转化成极端行为,对民众造成二次伤害,使损害扩大[2-3]。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本文以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航班空难这一突发事件为切入点,结合前人在突发事件认知、情绪、应对及空难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3.21”空难引发的民众关注度,探讨空难事故对民众的认知、情绪、行为的影响,以及在突发事件中进行社会心理监测,为降低突发事件对民众心理的负面影响、有效发布相关信息提供支持。
为调查空难等突发事件对一般民众的影响,利用网络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文以具有常用手机使用知识和正常理解能力的普通民众为研究对象。
在突发事故相关心理研究方面,学者们常以认知能力、情绪变化、行为方式为主题。钱铭怡等[4]调查研究非典(SARS)爆发的各个阶段,北京民众的应对行为、认知评价和情绪状况的变化;朱霞等[5]在SARS流行期对西安地区民众心态进行调查,发现信息的不确定性是影响民众心态变化的主要因素;高云涛等[6]根据天津“8.12”爆炸案调查突发事件信息对受众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规律,认为受众关注点、信任媒介、信息损伤认知、情绪方面存在差异。
在认知、情绪及应对行为的相关研究方面,罗晓等[7]研究网络新闻对大学生的认知评价、情绪认同、应对方式的影响,包括不同情绪类型网络新闻对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学校大学生的影响;龙玲燕等[8]针对某省800位居民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时的行为、认知和情绪改变进行调查分析;王重建等[9]对H1N1流感不同时期农民知、信、行变化趋势展开调查和分析。
与空难相关的类似研究,往往涉及到空难对心理应激的影响。赵燕慧等[10]从心理学角度对空难暴露人员的心理应激机制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一种基于“漂移”的心理学地理环境理论,对其进行实证;雎密太等[11]对空难发生地高中生焦虑性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发现高职业预期和高精神压力是影响空难发生地点高中生的焦虑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结合上述文献研究,从认知、情绪、行为3个方面编制、设计《东航空难态度调查问卷》。正式调查之前,随机选取20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测试,随后由3名心理学专家对结构内容、意义表达、选择项目等测试进行修改,依据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调整修订。最终确定《空难事故对民众心理影响调查问卷》的定稿。
调查问卷由2个部分组成,共有40个题目。第1部分共10个题目,包括被试者的基本情况和事故关注的相关问题,如人口属性、信息关注度与内容、获取渠道、民航了解度、是否从事民航、空难清晰度等;第2部分为东航空难事故相关的30个题目,主要调查受试者对空难事故的认知状况、情绪变化、行为状况。具体调查项目示例,见表1。
表1 东航空难事故调查项目示例Tab.1 Examples of accident investigation items of China Eastern Airlines
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等级评分法[12],1-5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系统发放问卷。通过微信、新浪微博、QQ、百度贴吧、知乎等各大主流社交媒体进行传播,邀请民众网上填写提交。
为保证问卷结果可靠,设计一道测谎题,以排除回答不一致的问卷。
线上利用问卷网调查系统进行编码数据,以SPSS数据格式导出,线上数据通过人工方式进行导入。利用SPSS26.0中文版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问卷发放情况:在2022年5月4-5日,设立24h在线发布问卷,对民众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问卷回收:在有效回收时间内,共收回问卷439份,剔除不合格问卷10份,有效问卷429份,合格率97.7%。
2.1.1 效度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数据初步分析得到,抽样适合性检验KMO值为0.800,且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显著(近似卡方χ2=2 714.183,自由度df=190,显著性P<0.05)(见表2),代表相关矩阵间存在共同因子,表明问卷资料具有很高的效度,因此数据可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表2 KMO检验和巴特利球体检验Tab.2 KMO test and Batley sphere test
量表设定的3个因素分别是认知、情绪以及行为。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方差最大性正交旋转,剔除因子负荷小于0.40后,得到20个项目,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3个。将3个因素分别命名为:被试者对空难的认知、空难对民众情绪的影响以及空难对民众行为的影响。
2.1.2 信度分析
内部一致性信度:问卷设置1道测谎问题,该题不纳入信度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总量表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765,认知、情绪、行为改变3个因素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599、0.657和0.776,量表内部一致性良好,见表3。
表3 信度统计量Tab.3 Reliability statistic
2.1.3 量表描述统计
通过对3个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4)可以得出,被试者对空难的认知影响均值是3.680 7,接近4,原始量表中4代表比较符合,因此认为民众对空难的认知处于较好状态,民众对空难信息的认同度很高;空难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均值是3.259 5,接近3,原始量表中3代表有点符合,因此认为民众的情绪是处于中间状态,情绪符合程度较高;空难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均值是2.823 3,接近3,原始量表中3代表有点符合,由此可知空难对民众的行为影响程度较高。
表4 量表因素描述统计Tab.4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scale dimensions
性别分布:男性284人,占66.2%,女性145,占33.8%。
年龄分布:年龄18岁以下占5.1%,18~30岁占77.4%,31~50岁占10.7%,51~70岁占6.1%,71岁及其以上占0.7%。
文化程度:分为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5个层次,占比分别为5.1%、6.5%、9.8%、53.9%和24.7%。
行业背景:58%的人的工作和专业与民用航空有关,42%的人与民用航空无关。
2.3.1 民众信息关注程度
民众关注空难的基本情况从4个方面进行调查,包含:对民航业了解程度、东航空难关注度、空难信息的清晰度以及空难关注内容,见表5、6。
表5 不同文化程度民众对空难事故关注对比Tab.5 The concern comparison about the air accident by the public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民航业了解程度:对民航业有点了解及其以上的民众占78.3%,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民众对民航业了解较少,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民众对民航业了解较多。
对东航空难的关注度:对东航飞机失事事件较为关注的民众在96%以上,初中及以下的人对东航的关注度不高,而高中及以上的人则对空难更为关注。
空难信息清晰度:对空难信息有点清晰及其以上的民众占88.6%,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民众空难信息清晰度较低,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清晰度较高。
民众所关注的空难内容,主要包括:事故原因、救援进展、伤亡情况,见表6。
表6 不同文化程度民众对空难内容关注对比Tab.6 The concern comparison about the air accident content by the public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2.3.2 民众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
针对民众对东航空难信息获取渠道的调查结果显示:75.8%的民众通过新闻报道获取信息,其次是微博,如图1。
图1 民众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Fig.1 The first channel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 for the public
2.3.3 民众信息关注程度差异分析
不同文化程度的民众在信息关注方面存在差异。从调查结果来看,本科及以上民众对航空工业的认识和飞机失事事件的重视程度更高,初中及以下民众则不太重视航空工业的知识和飞机失事。因此认为随着学历的提升,民众对民航业的了解程度和空难的关注度在逐渐增加,建议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民航相关知识的科普活动,普及民航行业相关知识,降低民众对民航业的误解或曲解,减少空难对民众的影响。
从民众获取空难信息清晰度来看,不同文化程度的民众对空难信息获悉程度没有很大差别,都是比较清晰的。从民众关注空难信息内容来看,不同文化程度的民众都很关注空难事故的原因,初中学历的民众比较关注伤亡情况,其他文化程度的民众比较关注救援进展,说明不同文化程度的民众都很关注生命安全。
从民众获得信息的第一途径可以发现,民众最先接触的是新闻,也就是说,民众会选择最有权威的媒介,对权威性媒介信任度更高。因此,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要尽快在民众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以官方或权威媒介等大众普遍认可的形式发布相关信息,以缓解民众的关切,稳定民心。有研究表明,当信息传递到一个特定事件上,并且被不断地注意,那么接收的人就会有一种“事情很严重”的错觉[13]。朱霞[14]认为,要从受众的关注点出发,对受众最关心的问题进行及时回答,能有效引导和解决观众最担忧的问题,减少因这些不确定性而造成的谣言传播,避免信息损伤。
2.4.1 民众认知的波动
在空难发生后,民众的认知受到所获取信息的影响,其中96.2%的民众认为飞机是安全的;58%的民众认为自己可能会遭遇空难;90%的民众认为与其担心不如坦然面对。58%的民众认为周围的人对空难关注过度;96%的民众认为应正确对待空难,不乱听谣言。调查发现,85%的民众认为非官方信息是不可信的;95%的民众认为应该加强对非官方信息的控制力度;96%的民众认为空难事故一定会调查清楚。不同文化程度民众认为可能遭遇空难对比,如图2。
图2 不同文化程度民众认为可能遭遇空难对比Fig.2 The thought comparison about possibly encountering an air accident by the public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2.4.2 空难对民众认知的影响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发现空难事故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对民众的认知造成负性影响。空难发生后,民众的认知极大地受到可获得信息的影响,绝大多数民众都认为飞机是安全的。空难事故发生后,近60%民众认为自己可能会遭遇空难。从不同文化程度的民众来看,本科及以上的民众更认为自己会遭遇空难,可能原因是由于薪资水平的问题以及工作原因,乘坐飞机的频次和频率更高,在发生空难后更加担心自己可能会遭遇空难。另外40%的民众说他们绝对不会发生空难。这也许是一种侥幸的社会心态,“万分之一的事故是一个很小的几率”,这样负面的、微小的概率事件不会出现在他们自己身上。90%民众认为,与其担心,还不如坦然地接受,这是一种正面的、而非向命运妥协的态度。
大多数人都同意,空难应当得到妥善处理,不乱听谣言,非官方信息是不可信的,应该加强对非官方信息的控制力度。绝大多数民众对于空难事故都可以做到理性处理,不听信谣言,更加相信官方信息,更加希望政府能够加强对非官方信息的控制。绝大多数民众都认为空难事故会调查清楚,民众对于政府是有很大信心的,所以政府更应该尽快调查出空难事故的原因,将空难事故调查结果公开、公正、透明地传播给民众,解答民众关注的焦点,减少空难对其心理波动的影响。
2.5.1 民众情绪的改变
空难发生后,民众的情绪受到所获取信息的影响,其中88.3%的民众第一时间会担心家里人的安全;50.5%的民众感到睡眠质量降低;66.2%的民众受到过其他人情绪的影响。不同文化程度民众情绪的对比,见表7。
表7 不同文化程度民众情绪的对比Tab.7 The comparison of the emotion of the public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空难消息对民众情绪产生显著的负性影响。在空难信息传播过程中,民众的负面情绪主要是震惊与痛苦,这说明空难信息的传播已经给民众心理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而在空难次生信息传播中民众的失望情绪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时间流逝,民众对空难的消极看法也逐渐消失,民众的心态也开始变得平静、冷静。
在时间对情绪的影响方面,针对民众在空难后第一时间(事件发生当天)、3天后、一周后、一个月后的情绪进行调查,并对调查对象的情绪进行对比。调查结果显示:恐慌、紧张、害怕、焦虑、愤怒、震惊、痛心等情绪呈下降趋势,而平静、冷静和无所谓的情绪呈上升趋势,愉快积极的情绪则是先下降后升高,如图3。
图3 空难事故民众情绪随时间变化趋势Fig.3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public emotion on the air accident over time
2.5.2 空难对民众情绪的影响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空难事故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对民众情绪带来一定的负性影响。空难发生后,大部分人都会为自己的亲人担忧。50.5%的民众觉得他们的睡眠质量降低了,通过调查不同文化程度的民众可以看出,本科及以上的民众更容易感觉自己的睡眠水平下降。66.2%的民众认为自己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在不同文化程度的民众中,本科及以上的民众更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可能的原因是本次调查对象大多数是学生以及上班族,空难相关信息会让其产生负面的情绪进而影响到睡眠质量;此外,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因难以第一时间进行求证,容易在与他人当面交谈或查看网络评论时受到他人的影响,产生情绪的变化[15]。
空难本身就能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在飞机失事后,民众的负面情绪以震惊、悲伤为主。民众收到东航空难的有关信息后,情绪会随着信息和舆论的传播而起伏。这也许是因为事件的不确定性和个人参与程度的差异所致。有研究表明:信息损害的程度不但与事件本身的影响及不确定性有关,而且与个人参与度亦有显著关系[16]。空难发生后,由于缺乏准确的资料和调查工作进展,导致民众产生恐慌、紧张、害怕、焦虑以及愤怒的负面情绪。之后的谣言更是铺天盖地,让人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各种流言的传播,让民众情绪波动加剧,但随着官方消息的发布,民众的失望也随之减少。这说明飞机失事消息的散布已经给民众带来心理上的伤害。随着时间推移,民众对空难信息负面情绪逐渐消退,民众的情绪趋于平静和冷静。还有3%的民众产生愉快的正面情绪。因此,建议在进行信息传递时,对于可能危及民众个人安全和利益的时候,要对民众所关注的焦点进行辟谣,以免造成民众大规模的恐慌、害怕等负面情绪,造成不可弥补的心理伤害。
2.6.1 民众行为的改变
东航空难相关信息的传播对民众行为的影响。71.8%的民众认为空难发生后自己与家庭成员的沟通次数增多;62%的民众认为空难发生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打电话、看微信、看QQ、刷抖音上;56.4%的民众会选择尽量减少乘坐飞机;47%的民众觉得飞机失事会影响到他们的生命;57.1%的民众有过针对他人表达情绪的观点进行反驳或附和的情况。
空难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对民众的行为产生明显影响,76.7%的民众获取空难信息后第一个采取的行动是去官方平台求证,只有4%的民众选择去其他平台求证,说明民众更加相信官方发布的信息。在指定的飞机、高铁、火车和自驾的出行方式中,56.9%的民众愿意选择乘坐飞机作为自己的出行方式,仅次于高铁。而选择乘坐飞机的民众中首要原因是出行目的地较远,占58.2%。通过对民众出行方式的调查,只有46.6%的民众认为此次空难会改变自己的出行方式。根据本次调查发现,86.5%的民众还是很愿意将飞机作为自己的出行方式。不同文化程度民众行为的对比示例,见表8。
表8 不同文化程度民众行为的对比示例Tab.8 The comparison of the behavior of the public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2.6.2 空难对民众行为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表明:空难事故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对民众的行为造成负性影响。信息会对民众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空难发生后71.8%的民众会增加与家庭成员的沟通,62.0%的民众会把空难后大部分时间用在微信、QQ、抖音上。说明空难发生后民众会担心家人的安全,会花时间在家人身上;大多数人都在运用各种平台来求证空难的真实性,所以民众交流的频率增多。从不同教育程度的民众反馈中可以发现,本科学历及以上的人觉得空难对其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学生和上班族,一开始无法接受空难发生,会尽量减少乘坐飞机。而这部分民众对于网上的各种评论和解释还会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因此,建议有关部门适当关注此类人群的心理健康。
在空难信息传播期间,76.7%的民众获取空难信息后首先采取的行动是去官方平台求证,说明民众对官方信息的认可度高,这就要求政府应该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进行发布,并及时解答民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指定的飞机、高铁、火车和自驾的出行方式中,其中56.9%的民众愿意选择飞机作为自己的出行方式,仅次于高铁。在对出行方式的影响上,只有46.6%的民众觉得此次空难会改变他们的出行方式,而86.5%的民众还是会选择飞机作为自己的出行方式,说明此次空难虽然对民众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民众还是会相信官方和政府,愿意乘坐飞机。
调查结果表明,空难事件的信息传播会导致民众的行为意图发生变化[17]。如果这种负面情绪继续存在,并且在认知上产生很大偏差,那么就有可能产生非理性的集体行为。这种大规模群体活动,一方面是由于新闻的传播会引起恐慌;另一方面,也与民众的从众心理有关[18]。因此,建议进行宣传时,要尽可能避免引起民众的惊慌,避免其将意图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导致不合理行为。
在调查的429人中,228人提出看法和建议。通过对看法和建议进行分类,分成5个维度,分别是调查事故原因、加强安全检查监管、解决方式与事故预防、事故悼念与美好祝愿及其他。分析认为30.2%民众都表现出对空难事故的悼念以及民众的美好祝愿;22.8%的民众更希望民航可以加强安全检查和监管;约有10%的民众希望民航能够找到解决方式,预防事故发生。不同文化程度民众对空难事故看法和建议对比,见表9。
表9 不同文化程度民众对空难事故看法和建议对比Tab.9 The comparison of views and suggestions on air accidents by the public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综上,面对突发空难,民众在心理上承受了一定的压力。主要体现在:
(1)在认知上,空难或突发事件发生后,民众认为应该调整心态坦然面对。
(2)在情绪上,有一个接受和调整期,随着时间的流逝,民众的恐慌、紧张、恐惧、焦虑、愤怒、震惊、痛心等消极情绪都有下降的趋势,而平静、冷静和无所谓的积极情绪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3)在行为上,虽然空难事故发生对民众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民众还是愿意乘坐飞机。此外,民众对空难的认知、受空难影响的情绪和行为以及对空难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改变,这种转变与民众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发展规律相一致[19]。
结合调查发现和分析结果,形成以下结论:
(1)飞机空难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受其影响的人数众多,不仅涉及遇难者及家属,还涉及不同角色的广大民众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2)空难发生后,民众在心理上承受一定压力,在心理认知、情绪状态、行动模式方面表现出明显变化。文化程度对民众认知、情绪与行动变化影响显著,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民众在认知、情绪以及行为上更容易受到影响。
(3)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对突发性的安全事故进行社会心理监测,积极关注民众的焦点问题,及时解答民众的困惑。在发布相关信息时,应选择权威的官方或主流媒体进行传播,降低民众的恐慌程度,减少突发事件给民众带来过度的心理冲击。
(4)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调查问卷的发布途径仅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未进行纸质问卷调查,缺乏对被试者的必要解释工作,可能会导致被试者对问卷中较敏感、疑虑的问题缺乏高度保密的承诺,进而产生排斥心理。未来在进行民众心理调查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网络和纸质问卷结合的方式,以提升问卷调查的覆盖度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