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玉 林婷 黄丽洁 江美玲
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及头颈肿瘤内科,福州 350014
淋巴瘤是源于淋巴组织或淋巴结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全身发热、体重下降、疼痛、盗汗等病症,淋巴瘤可全身性转移,恶性程度高、预后差〔1〕。化疗是目前治疗淋巴瘤最主要的手段,但化疗周期长,且化疗会引起患者各种副反应,并导致患者癌因性疲乏,不仅影响患者康复信念,而且影响患者化疗依从性,不利于患者预后。研究指出,癌症化疗患者治疗依从性受患者认知水平及健康信念的影响〔2〕。回馈教学是通过对个体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教育,促使个体充分了解健康知识,增强个体健康信念,从而让个体自觉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3-4〕。研究指出,回馈教学能提高慢性疾病患者健康信念,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及治疗依从性,从而达到改善病情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5〕。本研究将回馈教学法应用于淋巴瘤化疗患者,旨在探讨增强患者健康信念,提高患者化疗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
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选取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化疗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恶性淋巴瘤临床诊断标准;②经病理组织学活检确诊;③患者化疗疗程>3个疗程,且无化疗禁忌证;④患者无认知障碍、精神类疾病或老年痴呆症;⑤患者预计存活时间>6个月;⑥对本次研究知情,并愿意全力配合;⑦本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或严重肝肾脾胃等脏器功能衰竭者;③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22~72岁,平均(48.25±3.78)岁;病理分期:Ⅰ期10例,Ⅱ期14例,Ⅲ期16例,Ⅳ期8例;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12例,高中15例,大专或以上13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24~72岁,平均(48.11±3.57)岁;病理分期:Ⅰ期8例,Ⅱ期12例,Ⅲ期18例,Ⅳ期10例;文化程度:小学6例,初中14例,高中14例,大专或以上1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采用表柔比星+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化疗期间由责任护士通过口头宣教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教、饮食指导、运动锻炼、化疗方案原理、化疗相关副反应处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回馈式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1.2.1 成立回馈教学小组 小组由4名成员组成,包括化疗科室护士长1名,主管护士2名,责任护士1名。小组通过讨论及"头脑风暴法"制订适合淋巴瘤化疗患者的健康教学内容。
1.2.2 制订回馈教学提问单 由回馈教学小组根据化疗相关内容及注意事项,编写通俗易懂便于患者理解的教育方案,同时列出针对性的回馈教学提问用语单。(1)首次教育时提问:①健康知识:“为确保我讲的内容你能明白,你能否用自己的话重新复述”(根据具体内容提问);“你对本次化疗方案原理了解吗?”“这个化疗方案可能产生哪些不良反应及相关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有哪些?”“你是否清楚了解本次化疗疗程?”“你了解化疗治疗依从性对预后的影响吗?”“你了解癌因性疲乏吗?”“你知道消除癌因性疲乏的方法吗?”。②健康技能:“为确保我已经将化疗相关知识表达清楚了,你能否复述一次给我听?”。(2)再次教育时提问:“我刚才可能没有讲清楚淋巴瘤化疗相关知识,我重新再讲一遍”(针对患者未能理解及掌握的内容,重新进行讲解及提问)。(3)教育结束时提问:“你还有其他问题吗?”或“你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1.2.3 回馈教学实施方法 回馈教学小组根据患者对淋巴瘤化疗相关内容掌握情况,合理安排健康宣教内容及时间,每次健康宣教时间为30 min,干预时间为3个月,具体步骤包括4方面:①主动宣教:由回馈小组通过多媒体或发放化疗相关宣传资料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化疗的作用及坚持化疗的目的及意义,并通过列举预后良好的例子向患者讲解化疗依从性对预后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康复信念。同时要求护士宣教时做到语气温柔、语言简洁、耐心细心,理解患者心理感受,鼓励患者树立康复信心。②接收反馈:回馈教学小组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针对性提问,让患者学会主动思考,并鼓励患者以自己的语言复述化疗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反馈小组耐心聆听患者的回答及提问,并要循序引导、耐心聆听,以减轻患者不良情绪。③实时评价:反馈小组收集患者健康宣教遇到的问题,并加以整理、评估,了解患者对化疗知识的掌握程度,若患者能准确、详细表述淋巴瘤化疗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则说明患者对相关知识掌握良好;反之,则重复指导患者直至其完全掌握。④再评价:对预后良好的患者由反馈小组以开放性问题对其进行提问,小组再次评价患者对化疗相关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患者完全理解及掌握后再对其进行下一轮健康宣教。
比较两组健康信念、化疗依从性、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①健康信念:采用健康信念调查问卷〔6〕进行评估,量表包括易感性、严重性、益处、障碍、健康动力及自我效能等方面内容,共3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总评分36~18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健康信念越高。②化疗依从性:应用自拟的癌症患者化疗依从性问卷进行评价,问卷从患者化疗疗程、化疗期间饮食、运动锻炼、毒副反应预防4方面,共15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1~4分,总评分15~6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化疗依从性越好。④癌因性疲乏:采用Piper疲乏量表〔7〕进行评价,量表从感知(5条目)、情感(5条目)、认知(6条目)、行为(6条目),共22个条目,各条目赋值 0~10分,总评分0~220分,分值越高提示疲乏越明显。⑤生活质量: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编制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EORTC-QOL-C30)〔8〕进行评价,量表从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价,每方面赋值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越高。问卷Cronbach α系数为0.812,其他维度Cronbach α系数为0.785~0.819,提示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
干预前两组健康信念总评分及治疗依从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健康信念评分及治疗依从性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见表1。
两组干预前癌因性疲乏评分及相关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癌因性疲乏评分及相关维度评分(包括感知、情感、认知、行为)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及各维度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干预前后患者健康信念及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癌因性疲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健康信念是指个体在关于健康认识、个人健康维护、促进健康方法等方面的看法〔9〕。研究指出,患者健康信念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患者感知疾病的严重性,促使患者采取积极的行为应对疾病〔10〕。陈海珍等〔11〕研究认为,基于健康信念的护理措施可促使癌症化疗患者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治疗,提高患者化疗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健康信念评分及治疗依从性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表明回馈教学可提高淋巴瘤化疗患者健康信念及治疗依从性。这是由于回馈教学方式能让患者快速有效地了解化疗的目的及意义,可帮助患者树立健康信念,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12〕。另一方面回馈教学强化了护患间沟通,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促使患者能主动进行去获得化疗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患者化疗依从性〔13〕。
癌因性疲乏是癌症化疗患者常见的症状,患者表现为嗜睡、乏力、对外界事物缺乏热情及精神疲乏,且这种疲乏并不能通过休息得到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4〕。化疗期间对患者加强健康指导,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可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减轻患者化疗期间癌性疲乏〔1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癌因性疲乏评分及相关维度评分(包括感知、情感、认知、行为)高于对照组。表明回馈教学可减轻淋巴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这可能由于回馈教育属于双向信息沟通,回馈小组采取提问的形式对患者进行信息反馈,不仅提升了患者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助于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化疗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从而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指导,加强了患者与护理人员间沟通,有效减轻患者化疗期间不良情绪,从而减轻患者癌因性疲乏〔16-17〕。
化疗会导致淋巴瘤患者出现各种毒副反应及癌性疲乏,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1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及各维度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回馈健康教育模式可提高淋巴瘤化疗患者生活质量。考虑可能由于回馈教学提高了患者康复信心及治疗积极性,进而提高患者化疗效果,并加强了患者与护士的交流,增强了患者治疗信心,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9-20〕。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