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民俗多样的“福”

2022-08-08 10:34林生钟
福建文学 2022年8期

林生钟

福至人生

“好花插头前,生男满眠床;良缘由夙缔,富贵万万年。”《尚书洪范》说,“五福”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在世俗观念里,子孙满堂和长命富贵,都是老百姓的人生理想。

天还没有完全放亮,身穿大红礼服的新娘,在一位好命妈的搀扶下坐到凳子上,双脚轻踏点着了灯盏的米斗边沿,开始梳妆打扮,进行成人礼“妆头”加笄仪式。在木制米斗里盛满大米,白花花的米粒托着白瓷小碟,红头绳浸泡在碟子中的茶油里,微微抬起的一头燃烧出笑脸,吉祥色彩随清晨的空气晃动,礼服的深红、茶油的金黄、米粒的银白,交相辉映。那只米斗四四方方,肚子下窄上宽,像一只装填了珠玉的貔貅。斗外,米筛垫在地板,意谓天圆地方,新娘裙摆下的米粒如同满天星辰,更似满地奔跑的童子,五谷丰登密密麻麻。

我记忆里的好命妈是儿时的邻居,老妇人健康长寿,儿孙开枝散叶,成人成器吃着粮站米,犹如从米斗里播撒出去的米粒,长的多,而且粒粒饱满和出色,日子幸福美好。老人的丈夫早年当过我们村的最高行政长官村主任,有威望,是名副其实的长者。老人百里挑一,被四邻尊为好命妈。这样的年长者福气多多,母亲说,由她来给村里出嫁的女孩妆头,会带去很多人生的美好祝福。

我的家乡在有“福”省份的八闽地理中心。在明代建县前,大田县隶属于尤溪、德化、漳平、永安四县地,文化兼具了闽西北和闽南各地的特点,福文化丰富多彩。这里的田野是绿的,山峦是绿的,连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心情也是绿的。宜人的风光和清新的空气,长久地陶冶着我的那些质朴的乡亲,大家生活在绿色里,无疑都是一株株生长在氧吧里的树木,每天品味幸福和快乐,从容地感受安详和福气。

姐姐出嫁时,我年纪还小,刚刚到了县城念初中。前一天,挤班车回家,赶了几十公里路。那天清晨,好命妈掐准吉时扶我姐姐就坐,口中念念有词,“脚踩斗,夫妻到老;脚踩米筛,见五代。”妆头开始,老人把两股苎麻丝上下捻动,绞起了新人脸上的汗毛。姐姐浓密的头发被一条乌纱沿额头拢住,鬓上别了白色和红色各一朵绢花。后来得知,新娘头上插花,寓意开花结籽,白花代表生男孩,红花是小姑娘喜欢的颜色。老人继续念道:“头装满发成大人,乌巾盖头别人人。”她把一挂桂圆干、荷包等物品,串成长长的佩饰,系在姐姐上衣扣上,垂至衣摆,隐喻了富贵、多子多福和连中三元的深深祝福。

白居易有诗“哭动喜神来,万事皆和谐”。在闽中乡村的婚俗里,新娘落下的眼泪都是金豆子,女子出嫁时,一众女眷陪着越哭越有滋味,认为能给新人带去好福气。姐姐拜别了灶头和厅头的土地公福德正神,出大门到大路口。在喜炮噼噼啪啪声中,我们交换了彼此事先准备好的手帕和纸扇。好命妈替我祝福:“白玉换黄金,子孙代代兴;夫妻相和合,金石永同心。”姐姐塞了一个红包给我,说是给我用作买田起厝。迎亲队伍里的长者走在前头带路,挑着我父亲在赶圩时买的一对大红灯笼,这是家人给新婚姐姐的“添丁”嫁妆。

“挂起新灯,自由结婚;双方同意,美满家庭。”“右灯挂起,来年得喜;早生男女,凤毛麟趾。”成年后,我也成了那个挑大红灯笼的人。族中后生结婚,只要我能够抽得空来,基本被安排去接亲了。

当迎亲的队伍回到家里,新郎的舅舅接过红灯笼挂到大厅“丁梁”上,贺起了祝词“四句”。左边话语刚落,右边的亲戚接着唱和。这时,满脸欢笑的新郎捧茶敬客,公婆分喜糖和米花“添子添孙”。

贺四句在本地流行已久,祝词即兴创作,内容活泼形象,像古诗中的绝句,主客之间相互表达祝福。这种唱诗活动从新娘进门开始,亲戚们个个都成了特别有文化素养的人。舅公打开衣橱,看陪嫁的嫁妆,贺道:“新做新橱色色新,必定橱里好钱银;左手开门龙虎榜,右手开门看嫁妆;一橱开了二橱新,开出橱内情意深;厅中客公齐来看,点起妆奁有几宗。”亲戚给婚房新床铺被褥,“毯条送入房中兴,宗保招来穆桂英;桂英今夜登科小,来年生下读书人。”还有被安排挂蚊帐的人贺道:“帐香挂起闹纷纷,贺出四句再添丁;三元及第朝朝起,五子登科代代兴。”其他参与闹洞房的人喝着喜茶唱:“武夷山头出仙茶,清明时节正发芽;清水煮茶真正甜,多谢新娘冰糖情。”“看见新娘真正人,两姓和合结良缘;同心永结劳动果,并蒂长开幸福花……”所有的话语都是美好的,现场的小孩都能说上“添丁进财”或者“幸福美满”句。

佳节扬福

“二四扫尘、二五杀猪豚、二六做豆腐、二七讨钱、二八舂粿、二九过年……”歌谣如是唱道,日子按部就班开始了倒计时。

我老家靠近县城,旧时在大田县域划片叫“前路”。农历廿三,是日赶年圩,买猪腿给岳母和舅舅送年,出嫁的女儿做好了父母过年穿的新衣、新裤和新鞋。从这一天开始,年悄悄地近了,乡村的风俗和城里无异,大家都这样遵循着传统来过新年。

小时候的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我父亲跟伯父轮流扫尘。新采集的竹梢扎成扫帚,担柴草用的长木棍做了临时的扫把柄。兄弟俩戴着斗笠,从房子客厅的天花板开始打扫,依次扫除了过道、灶间,最后及至猪圈、鸡鸭棚,屋檐下的蛛丝,屋顶上受烟熏火燎积下的尘烟,全被打扫干净。母亲忙碌着擦洗门窗和桌椅,祖父与我们几个堂兄弟一起动手清理水沟。在焚烧垃圾时,我们还把使用后的长扫帚一起烧掉,以示和不吉的旧物割裂,清清爽爽过新年。

村里人习惯把除夕夜称作“二九暗”。“二九暗,不畏暗”,我母亲一大早便蒸煮了满甑象征年年有余的米饭跨年。父亲继而请人来写春联,把散落在屋外或者借给他人的农具等器物拿回家中,跟我们一起过年。接着,张贴年画、挂大红灯笼,布置客厅。“廿八糍、廿九粿,三十暗冥(夜晚)过大年”,随着木杵在石臼里起起落落,家家户户打糍粑和舂米粿的撞击声此起彼伏,儿童幸福欢快的歌谣伴着饭香,在山村的晚风里经久飘荡。

父亲点上红蜡烛,我们敞开每一间卧室的门,燃放鞭炮来迎接老祖宗们回家。之后,一家人围桌吃年夜饭,除了给灶君献米、茶、酒、果品外,还将灶膛里的余火放至火炉,添上榨过油的油茶饼和硬木疙瘩,把屋里屋外地板上的纸头、木屑收拢起来,一起倒入炉中“蕴火种”。薪火相传,期待人丁兴旺、好运蒸蒸日上,来年财源广进。

点灯守岁了,每个房间都亮着。母亲剪下一方方红纸片,往鸡鸭圈、瓜菜窖、水井台张贴“压岁”,赋予了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人性化,让它们也跟着欢度新年。

相对于城里,乡下的年味更浓烈,看村庄四处光影弥漫,家家户户明亮通透,洋溢着欢乐和幸福,自是一番诗情画意。零点时刻,城里开始迎新,而在乡间,淳朴的农人依旧按照老皇历标注的吉时开门迎福。孩子们蠢蠢欲动不忍睡下,大人躺在床上极有耐心地听着时钟报点,大家怕鞭炮放早了没有人接下去感觉不吉利,又恐行动迟缓了同样心里疙瘩。彼时,鞭炮和烟花大放异彩,烟花做笔天当画布,热热闹闹地绘出了一幅接一幅充满欢快祥和的迎春图来。民间盛传“没吃没人知,没有火炮见笑事”,老辈人过年特别在意给自己撑门面,缺什么都可以,但是不能够少了鞭炮,那是点给别人看的。祈福的鞭炮有讲究,一般先捡短的燃放。假使质量不过关,长鞭炮一次性烧不完全需要反复点火,那算兆头不好。鞭炮声急,催促人。要知道,一家人躺在床上,实际上都在默念着新年迎来好彩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的半个月里,乡亲们纵情玩乐。究其因,乡间盛传这段时间是弥勒佛主管的极乐世界。老佛爷据说曾经许愿要度天下生灵三世轮回,在他主宰天下万物期间,人们休养生息,吃穿不愁,尽享天伦之乐,连修补水圳的材料都用吃剩的糍粑。

年初一起床后人们不说脏话、不扫地、不洗裳裤,白天不睡觉、不访客,大家早饭后照例上老房子去放鞭炮,如果父母没有和自己住在一起,等于去给父母亲拜早年问安。小孩醒来不哭不闹,尤其主妇叫家人喝茶、吃饭,都不指名道姓,大家吃饱了也不会说“不吃”或者“吃完了”,都在意口彩。然后,一村人集中到祠堂或者村部等公共场所,穿着新鞋、新衣、新帽,把自己打扮一新。迎面桃花,见面互道新年好,儿童比压岁钱多少,女人品评谁穿的衣服好看,其乐融融的幸福洋溢在脸上。

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佛,我父亲在“七人、八谷、九天、十地”的“生日”里,虔诚地在谷堆里、高台上、泥土中,顶礼膜拜,对生养自己土地的敬仰,对天地四时风调雨顺的期盼,质朴而生动。其实,所有的崇拜,都是对先人扬善弃恶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这期间,趁着好天时,择机进行植松栽杉、下地种马铃薯等农事活动。新年第一次开工干活,母亲照例要煮上米粉、红蛋之类食物,以示吉利,来犒劳自家的男人。节后,活跃热闹的村子逐渐回归宁静,走南闯北的人们惜福,等待着下一次的相聚。

有福同享

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云:“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在重峦叠嶂的大田,靠山吃山形成饮食特点。山区盛产稻米,乡亲们每日三餐以米制品丰富胃肠,生活有滋有味,享口福也无处不在。

“有钱的做年,没钱的过年。”民谚流传至今,我的乡亲过年不管有没有钱,年夜饭一定少不了主角米粉。米粉上桌,盘里玉缕金丝缠绵交织,那长长的细条搭上青菜和佐料,色彩碧绿金黄,寄寓前程远大、亲情长久、福寿绵长。史料里记载,大田民间“庆贺多尚彩联,宾宴不离红蛋”,酒糟染红的鸡蛋与米粉搭配,浓郁的芳香在餐厅里弥漫,美好的祝福给喜庆的家宴增添了暖意,亲人的心贴得更紧了。

村人过年有亲戚间互赠米粉的习俗。苏轼在《馈岁》里写过,用舂出的米磨出面,做一些米面之食送给邻里乡亲贺新年。这个米面就是米粉,米粉一“箍”(捆)十“把”,一“把”三片,每片三两左右,叠在一起重约一斤。送人时,两“把”扎一次,草绳中间别进小片四四方方的红纸,同时搭配十粒鸡蛋,讲求成双成对。

客人来了先敬冰糖茶,接着炒米粉做点心招待,尔后才是正式用餐。有尊贵客人来了,还要打米粿、做糍粑,割肉、杀鸡。好客的女主人斟出来的热茶其实是糖水,冰糖茶待客在我们这里是对客人的敬意,既解渴,也缓解饥饿,更有甜美幸福味道的祝福。

山里起雾了,接着又下了霜,当太阳从阴霾里跳出,把天空的底色烤成青花瓷时,年近了。这时,母亲会跟伯母一起,把磨好的米浆压成团,然后在筛子里搓揉,那一颗颗珍珠粉粒便落下了筛眼,晒满了院场。除了做成珍珠粉,本地最负盛名的小吃“九层粿”,也是米浆的衍生品。加了葱花、蒜泥和香油,米浆层层倒在蒸笼里分次蒸煮,于是色香味俱全,吸引了境内外众多的食客胃肠。美食因“粿”“糕”与“高”音同,古人信奉“百事皆高”,加上“九层粿”层层叠叠,被赋予“层层登高”的含义,风俗餐饮带着深深的祝福。

糯米粉添加红糖捏成铜钱大小,炸熟后颜色和模样与铜钱近似,油炸年糕丸子在老家的方言里叫“谱曲”,寓意大富大贵。母亲也喜爱这款甜食,在年夜饭后生火热油,让我们兄弟姐妹围在灶台前,跟着学习如何油炸。柱状的糯米粉一段段掰下来,放进油锅里,待一只只浮起,古铜色的脆皮里包裹着香甜的福味,起锅后瓮藏,一大水缸都是财富。

母亲把粳米蒸熟,父亲倒入石臼中,在祖父的协助下捣烂。粳米饭白如脂玉,捣成米粿后嚼性十足。搓揉粿团成饼块,动作像极了打太极拳,小时候,我们跟着大人学得不亦乐乎。打米粿加入葱花,以及香油爆炒过的鼠曲草,便成了咸香的绿粿。掺红糖一起捶打,叫甜粿。把粿团塞入锡模,拓出来的形状如铃铛,再叠成宝塔样子,名曰“蛮头粿”。蛮头粿的发明据说跟诸葛亮有关,他老人家用米粿代替人头祭祀,改变了古代南方蛮族的陋习。烧有寿桃纹的瓷盘拓印米粿,大饼中间点上食用红花,当礼品送人添喜添寿。只是近来人们讲求省事,用机械代替了手工,所有的加工过程全省了,略缺生活的仪式感。

“立春先一日,县令暨各属祀勾芒于东郊,迎土牛鞭之,人竞取其土为宜年。亲串以春饼、春酒为节物。”明万历《大田县志》记载,立春节气前在县城东门外举办活动,百姓用蔬果、面饼和米粿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用,吃春盘、春饼的“咬春祈福”世代沿袭。如今,立春节气到时,人们依然要鸣锣鼓、放鞭炮,把松枝和桃花系在竹竿顶端,竖“春把”迎春寻福,行善其实最为快乐。

山里人待客如同小说里的梁山好汉,崇尚大块吃肉与大碗喝酒。每家每户自酿红酒数缸,然后在过年时每人三碗敬遍所有宾客,直至一屋子的人都面红耳赤。红酒绵柔香醇,并且甘甜爽口,许多人饮后拍手叫绝。倘若有朋自远方来,性情豪爽的乡亲,就会忙不迭地开坛倒酒,那持久的凝香随即冲天而起。白瓷碗中春光潋滟,火红的琼浆如江波映日涤荡胸腔,酒未入肠,人便陶醉。生活的习惯形成了节日文化,一道道美食铸就一个个节日的内涵。时光在流逝,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但传统的习俗在老百姓欢乐的笑声中继续拔节成长。在这个百节年为首的日子里,美味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