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茵
侨批,这个名词多么生疏。既然毫无概念,索性按捺好奇心暂且不探究竟,更打破预习文本的常规,清除杂念一白到底,带着放空的头脑观看这部新戏。2022年7月3日、4日,满怀信心和期待走进美丽珠贝形的珠海大剧院。在此之前,我仅了解,继歌剧《呦呦鹿鸣》荣誉共享之后,歌剧《唐家湾侨批》作曲孟卫东、编剧王勇、导演廖向红、指挥朱曼、头牌主演吕薇再度集结牵手,为珠海这座城市打造一部歌剧。这次首度摘取艺术皇冠明珠,可谓珠海演艺集团成立两年多以来,交出的极具特殊意义和超常分量的一份答卷,向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献上厚礼。
《唐家湾侨批》作为文旅部2022-2023“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并入选“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出品,珠海演艺集团制作,朱曼指挥珠海歌舞团、粤剧团、话剧团、民族管弦乐团与特邀宁波市交响乐团演出。梁董氏(女高音)-吕薇/李步凡,唐有信(男高音)-李扬/董斌,唐夫人(女高音)-张桢子/冯艺璇,梁彩云(女高音)-林青/蒙星辰;粱母(女中音)-刘倪汝,苏义天(男中音)-雷皓程,梁诚如(男中音)-杨熠,侨领(男高音)-兰凯;四水客-信肖乐、张敬旅、周雪芹、黄卓文,捐款者-张煜钰、单法亮、梁静希、张文圣,伙计、蛇头、打手-黄建霖、李建昭、张健、孙绍伟。
这是珠海本土题材自觉意识落地出品的第一部歌剧,引起普通市民广泛关注。文旅部领导与业界专家对新作给予热评肯定,同时也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笔者现场观看了两组两场演出,愿与读者分享心得。
茫茫沧海魂归何方
唐家湾位于珠海市北部,我国最大的华侨原属地即包括唐家湾所处的香山地区;“侨批”,则是华侨同胞寄给国内亲眷家人的信函与汇款的合称。可以说,一封封“侨批”无不隐藏着一个个故事。
著名剧作家王勇(笔名:咏之),非常擅长于繁难题材的写作。初识其舞台戏剧文本,始于2017年成功首演并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的歌剧《呦呦鹿鸣》。我记得五年前写文,表达了对“鹿鸣”文本的讶异惊叹与心悦诚服。这之后他的《天使日记》《红船》也广受赞誉。现在这部《唐家湾侨批》,表现了陌生而遥远的题材内容。剧作家从海量素材中,提炼典型人物和事件,围绕一封侨批写出一部悲剧。
《唐家湾侨批》(以下简称“侨批”),讲述以贫妇梁董氏、批局主事唐有信为主人公的命运际遇悲欢离合,从中折射出中华民族众生百姓的精神内涵人文光辉。全剧通过对凡人小民心灵世界的深度挖掘,表现中华民族根植于骨髓、流淌于血脉的大仁大爱。已被“卖猪仔”漂泊海外十年的华工梁诚如,因闻讯其女彩云面临重蹈覆辙的命运,遂匆匆返乡意欲阻止,不幸归途中重病身亡,他临终前留下一封附有大洋一百元的侨批。自此,侨胞慷慨解囊相助,一百元十倍累积成一千元。面对这封特殊侨批,唐有信夫妻终守信誉大德大义之举,众口皆碑传扬侨乡。
一封特殊侨批,能否挽回梁家女儿、改写她的命?能否救治梁家的贫困,救治娘的病?这封特殊的侨批,是否会让唐家倾家荡产万劫不复,被别家据为己有去向不明?真是庆幸自己未按常规预习文本,否则在观演过程中,自然生发对剧作家设置的一系列悬念,好奇探究的心理将会削弱多少分?相信现场所有对侨批、对歌剧一无所知、不明究竟,观剧过程中始终在紧紧追随舞台上梁董氏、梁诚如、梁彩云、梁奶奶和唐有信唐夫人、四水客们的观众,大家的思绪心潮犹如大幕天幕上的风起云涌波涛澎湃。梁家贫苦困顿家破人亡的大悲、唐家悲天悯人救助水火的大义,在王勇笔下焕发出强大的感人力量与动人神采。
一封侨批,原本是人写给人的话、人寄给人的钱。人与人、人与钱、钱与人;人可以卖钱、钱可以赎人。歌剧,真就得立足于人。我们喜欢编剧写的这个人、这些人、男人和女人。全剧除了一个蛇头、两个打手,满台全是好人。编剧让他们都说人话,话里注满人们希望表达的思想、情感、情绪、愿望。夫妻、母女、婆媳,还有送批和收批的人。“一封侨批,是故事的起点,更是故事的支点,这个‘支点串起了中华民族的前世今生与今生来世。”王勇认为,只有用人性、人情、人文的表达,才有可能打破时空壁垒,拉近现代观众与过往历史的距离;在情感层面上更加贴近当年的华侨和华工,从而让“侨批”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陈列品,深藏血泪的历史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和图片,歌剧必须让故事情节更富人性、人情、人文的可感的温度。
再次向编剧表达感佩与敬意,您真太会编故事,侨批的人物关系情节铺展、起承转合情理合度。王勇的文本,根本不用再去纠结剧词是否合辙押韵。他也绝不描摹西洋歌剧汉译文本所谓的自由体式。全剧40余歌段,基本跳脱歌谣体格式,更不拘泥于五言七言十字句。听,母女诀别时唱的“想家了,听一听海上的涛声,就当是家乡低语响在耳旁;想娘了,看一看天上的月亮,就当娘像月色照进你的心房”,20多字的长句子,借鉴化用中国传统戏曲上下句結构形态,为作曲家充分开拓出音乐创作的自由空间。听一遍即印象深刻:一封侨批密密麻麻“每一个名字都是跳动(滴血)的心脏”。我喜欢唐有信和唐夫人《曾几何时》交谈对话,那些话语多么妥帖;我喜欢华工合唱:“望乡的目光化作思念的月光,思念的月光照在亲人的心房。”目光化作月光,引发遐思神往;我喜欢梁董氏的独白:“十年了,仿佛望不到边的海;十年了,好像一声叹不尽的唉。”唉——深长哀叹回味无穷;还有“日子也像药,苦涩何时了?”纯朴平实而富于哲理的生活感悟……从头到尾几无废话,运笔着墨简练、洗练、精练,妙语金句俯拾皆是。
但,我不喜欢字幕上出现“编剧”“作词”——编剧不用作词吗?假若作词另有他人则另当别论。既然同为一人,又何必拆解本分?听人质疑,侨批垫付兑现,这件事没说清楚。可我等之前全然不明所以的人,通过角色演唱也完全明白这回事。还有问,梁诚如为什么要走?梁彩云为什么要卖?哎哟喂……这这这,这不明摆着生活所迫、迫于生计,无奈被逼甚至被骗,背井离乡找条活路!梁诚如一家就是千家华工的缩影,人口交易“卖猪仔”,那段血泪历史并未走远理应铭记。虽说歌剧不以叙事见长,但若以影视话剧作标准,岂不难为苛求编剧?有些容易产生误解或不解的情节术语,稍补一两句歌词也未尝不可?
颗颗心脏跃动不休
大幕上的大海,从波光粼粼到浪花腾跃再到浪涛汹涌;在汪洋中,一艘海船从小变大由远而近,这幅场景赫然眼前!突然让我联想到瓦格纳经典《漂泊的荷兰人》……
如此大手笔出自廖导向红和邓导一江团队,舞美设计丁丁、灯光设计周正平、多媒体设计崔厚栋。视觉风格端凝大气、简朴无华,既写实又写意,如,一块木牌上“Honolulu”字样,这里便是华人通称的檀香山。梁诚如从旧金山登船返乡,船行半途重病不起;如,香山县唐家湾侨批局,雕花门楼一座、侨批木柜一排加案桌一张,扶梯一角、横额一块“天下一家”古朴端正意味深长。全剧仅有两堂内景:侨批局、梁家。有人说,梁家未免过于简陋寥落,那都不是家徒四壁,而是残破不堪,怎么可能遮风避雨苟且栖居?我以为,这就是艺术的合理想象与适度夸张。清中晚期贫苦人家,很难说不是这副惨景。
全剧最特别最跳脱的一幅“美景”,廖邓二导偏偏将其置于母女诀别那场最悲伤的戏。大幕天幕满铺、台中一树红艳艳的木棉花,同即将漂洋过海的梁彩云头戴的红花、身着的红衣相互映衬,如火苗火焰般深深灼痛母女的心。而与之形成最大反差的场景,则是满台洁净如洗,只剩下平静的海滩、起伏的海潮、如画的海面……我是有多喜欢二幕三场?这段戏,似悲还喜亦真亦幻,简直写绝了!有效升华“侨批”的核心主题。倘若没有这段戏,“侨批”或将散淡几缕魂、缺乏一口气。重点是导演独具匠心别开生面,将这场戏的表演性舞台化做到难以想象的极致。在尽量不对角色演唱形成阻碍干扰的前提下,所有动态的走位调度与形体幅度、静态的定位角度与造型程度,始终那么自然流畅极富美感。
音乐,从序曲开始奠定全剧基调。飘忽绵延的长音,仿佛一道深远凝望的目光,穿透氤氲迷蒙的薄雾,引出木管吹奏的主题,温婉哀怨忧伤缱绻。那是一个由小调属音下行跳进五度至主音的特定音程,仿佛深幽的一声叹息。这个主题变化重复渐次递进形成第一波高潮,好似迸发的一声呼唤。我曾写过孟卫东的歌剧音乐特征:自成一派不拘一格、自行其道一戏一格。他从不刻意为音乐打上地域标签,但也从不回避地域色彩。《唐家湾侨批》亦如是。在雄浑壮丽深沉大气的整体风格基础上,神机妙用广东民间音乐素材。高胡领奏的特色音调,从一幕一场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这片空气中散发着淡淡海腥味的侨乡。
我们听到这部戏,音乐有两大特征:一是采用多主题贯穿,二是巧设块状形连缀。这种写法特别有利于人物关系的调整、情绪情节的变化、环境场景的转换与平衡。这些乐句乐段,有的放矢精准发挥了贯通衔接串联的功能效应。全剧中民族乐器和民间音乐较为突出,单件乐器与主题动机,相辅相成互为感应,非常精妙地以角色感人物化的音乐,塑造与刻画形象。琵琶、二胡、陶埙的独奏,分别引出唐有信、梁董氏、梁母的独唱,清越悠扬的竹笛牵引青年水客;清透妙曼的长笛、双簧管则着意描写少女梁彩云纯净无瑕的心灵。从一段或几段陶埙吹奏的音调中,仿佛依稀可辨闽南童谣《天黑黑》零星的角调四声音阶?孟卫东对此予以否认:“我倒是‘偷了一点江门民谣的东西。”妙妙妙,众所周知江门民谣具有“无意不可表,无事不可唱”的特色,有一点是一点,点睛之笔触及共鸣,侨乡的乡音,怎不令侨胞魂牵梦绕。
好听,这是大家对孟卫东作品的第一印象与综合评价。“侨批”,真是太好听了!但,歌剧音乐,单单好听远远不够,还必须在戏剧性张力、人物化性格以及调节情绪、营造环境、渲染气氛等方面,精心布局巧思结构。梁董氏婆媳母女、唐主事伉俪同伴,还有一众侨领华工、水客乡民,可以说,舞台上的每个人、每群人,因身份境遇不同,作曲家为其量体裁衣精心制作,在风格与性格、款式与色调上,赋予其鲜明的个体与群体的音乐形象。
还是捡重点说。《望乡》这首华工的合唱,第一次出现于唐有信和夫人的神往心驰想象牵挂:“望乡、望乡,目光穿越大地、穿越高山,一直到生我养我的地方;望乡,望乡,目光穿越天空、穿越海洋,一直到日思夜想的地方。”兩个超长的大句子,孟卫东谱写的旋律连绵不绝一气呵成,非常奇异独特也非常别有用心,正是抒发海外侨胞劳苦华工的心声,真实淳朴自然、毫无矫饰造作。四水客的音乐特性为这部悲剧点染一抹亮色,“送批,送批,跨洋过海,生生死死一信牵”;“侨批,侨批,望眼欲穿,魂归故里的执念”。那富于动感的节律音型,带有生机勃勃活力满满,薄薄一封侨批、厚厚一份情义,这是承载着希望的群体。
这部戏,在重唱写作上,作曲家特别花费心思讲究格调。二重、三重、多重,穿插更迭层次分明。无论复调的织体,还是和声的色彩,集高超的技能技法与丰富的写作经验于一身。大量生活化、术语化、口语化的剧词,谱上曲儿,宣叙调大多也都入耳顺耳悦耳,基本不会让人感觉生硬别扭刺耳。唐有信的《精打细算啪啦噼里》那段“九退九,九退一还一……六上一去五进一……还差五十块未曾凑齐。”这种词儿也能写出音乐性?那叫本事。只是“送批”和“收批”,两个词若一个调,后者似不如前者合适。
全剧各个角色主题各异。梁董氏婆媳母女、唐有信夫妻、批局合伙人等,她和她、他和她的情思波动、情绪起伏、情感表达,在音乐与咏叹中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形态、情态、状态,非常丰富也耐人寻味。这个戏,所谓篇幅足够长、难度足够高的咏叹调不算多,那种再二再三来回出现的内心独白很有限。但,梁董氏最后成套的咏叹调,真是写得相当高级,《大海,我恨你》一咏三叹峰回路转、起伏跌宕荡气回肠。我边听边想,这段咏叹调大有可能如《恨似高山仇是海》《来生来世将你爱》这类民族歌剧核心唱段一样,在课堂、赛场、舞台上,深受女高音青眼相加竞相传唱。
深深情义天高地厚
从大运河的“水”到太平洋的“浪”,廖导向红特别擅长发挥自身优势,将“人”放入“水”里,沉浸泡透清洗荡涤,使之与剧中角色融为一体。如果说,国家大剧院集中歌剧专业人才,调教上手相对容易,那么五年前浙江宁波首部本土化原创歌剧《呦呦鹿鸣》,我们可见识了廖导如何让那一众当地演员,唱越剧、演甬剧,却从未演过唱过甚至从未听过看过歌剧的“白丁”,在歌剧舞台上初试身手崭露头角。这一次,珠海演艺集团重复上演宁波演艺集团的版本,廖导+邓导,同样是把只演过话剧、粤剧和唱过歌跳过舞,偏偏没唱过演过歌剧的年轻人统统招揽旗下,从零开始调教。
这部戏所有的合唱队员都在舞台上,从海外华工到侨乡父老,所有的歌段无不需要在人物里表演歌唱。“天苍苍,海茫茫,故乡在何方?”第一声出来,明显不那么专业,但,带有一种天然的质朴率真。从《望乡》开始,合唱队越来越入戏、越来越有戏,歌声的融合度、表现力也不断得到强化。相信他们自己应该有感觉,这么短时间从“业余”歌剧合唱队走向歌剧表演艺术舞台,大大拓展了职业化的领地疆域和发展空间。听到尾声再现的《望乡》,歌声已有明显“进化”的趋向呈现。毫无疑问,这是合唱指挥樊洁严格训练,同廖导邓导在舞台表演上的规范要求相照互补的可喜成果。希望合唱队能在声音造型上能更加贴近歌剧合唱的职业标准。
“……残喘的时光……临终的愿望”青年男中音歌唱家杨熠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因有参演《费加罗婚礼》《波希米亚人》《阿依达》等经历,舞台上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梁诚如,歌声很有质量。在“魂归故里”一场其优势发挥更为充分;侨批局股东苏义天唱段不多,我们仍旧对青年男中音歌唱家雷皓程印象良佳。从精于算计唯利是图,到良知未泯悔愧交集,人物的心理转化令人信服。四水客的扮演者年轻有为,听说多为跨行客串,他们的演唱有合有分,总的来说都还不错。青年男高音兰凯,形象英俊潇洒、歌声清透柔润,他饰演“50岁”的侨领,应该更多寻找角色应有的沧桑与练达。第二天侨领的表现胜于前一晚,歌声中注意了轻重音的处理,因而也更能准确地传情达意。
应该说,吕薇新戏表现“好”,本在意料之中。我确实没想到,小小珠海藏龙卧虎,演艺集团梧桐凤凰,竟然招引集结了这么多优秀人才!青年女中音歌唱家刘倪汝毕业于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还拿到了博士学位,她作为洛杉矶歌剧院多明戈青年艺术家计划的华人歌者、日本太平洋音乐节首位华人歌剧演员,曾在海外参演多部歌剧。所幸孟卫东为珠海首部歌剧的“女三”,谱写了好几段好唱段。“……未曾开言浊泪流满腮……连累得你青丝染霜白”,刘倪汝的演唱堪称范本,她音色深沉宽厚、音质柔润绵密,她行腔流利、咬字清晰,一字一句声声入耳。深蕴情感表达含蓄,活脱脱一个风烛残年病入膏肓的老妇人,真可怜!
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张桢子曾在音乐剧《西关小姐》领衔主演,这次的唐夫人同官人的交流对话多于内心独白,她很会唱人物、唱情感,表演也特别有分寸感。梁彩云,这是悲剧的轴心人物,青年女高音歌唱家林青,在俄罗斯格拉祖诺夫国立音乐学院获歌剧表演硕士学位。这个善良单纯、温顺柔弱的女孩,一心只想上学读书,希望破灭客死他乡。从“心里有话实在口难开”,到“这一去,家乡从此变他乡”;从“忘不了,那穿风漏雨的泥坯房,还回荡一家人笑声朗朗”,到“上学堂——我不愿卖猪仔下南洋”等独唱重唱,她都发挥稳定表现出色,这是难能可贵兼备歌剧专业能力与艺术发展潜力的后起之秀。
第二场B角梁董氏和唐主事,李步凡和董斌,在嗓音条件和专业技术上,同样令人为之一振。应该说他们的演唱几无明显闪失,所有唱段完成的质量,基本可获满意的分值。如能争取更多舞台实践的机会,他们的表演,一定会不断完善成熟,在角色塑造上更加贴近人物,从而缩短同A组演员的差距。
在“侨批”之前,李扬是个陌生的名字。这部歌剧将其自身的专业优势发挥展示得相当充分,在全剧中,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特别突出地“好”,绝对超乎想象与期待。唐主事虽似乎没留下特别具有分量的大咏叹调,但这个人物所有的唱段和戏分都好得令人印象深刻。从“纸轻批薄千金重,惊诧不已心震撼”,到“救一个素昧相识的姑娘”;从“如果批款不兑现,岂不是要倾家荡产?”,到“一诺千金的承当,每块钱都凝结多少痛伤”,无论话长语短,歌声总在角色里。他嗓音条件优越、专业功力扎实,舞台表演松弛、刻画人物到位,足够了。如果作曲家给男一号写一个重量级的核心唱段?相信李揚一定会驾驭自如胜任愉快。中国民族歌剧舞台,从此又多了一位优秀青年男高音,怎不令人倍感欢欣!
我是说过吕薇的“好”,原在意料之中。但她饰演的梁董氏这么“好”,远超预期之外。可能这是女高音歌唱家演得最“苦”不堪言的一个角色,但也应该是吕薇歌剧包括音乐剧表演最具神韵内涵与个性魅力的一个人物。我想说,梁董氏,绝对堪称吕薇从歌者到演员脱胎换骨最彻底干净的一次成功实践。这和两位导演的精准要求密不可分,同样也和吕薇这一次的创作经历密切相关。“侨批”是女一号最“沉得下去”、最舍得付出时间精力情感的一部新作。她曾多次实地采风、前往多个侨批博物馆,两个多月一头扎在珠海,深度了解侨批的缘由、背景、历史以及华侨华工的日常生活。
梁董氏,一个社会底层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我曾担心吕薇未必能演出人物的特定气质个性心理。实在没想到,她,彻底褪去了江南淑女的温婉清秀、晚会歌手的绰约风姿;她,竟然演活了在无边苦海中奋力挣扎的梁董氏。贫苦村妇天然去雕琢的纯朴仁厚,平实、老实,本真、本分,粗手大脚又心思细密,吕薇形神兼备灵性合体!她不仅在外化的形体语言上贴近角色,重要的是在歌唱艺术本体上,她的声音造型出现了从未出现过的惊人变化!既不同于《锦绣过云楼》的虞枕书,又不同于《血色湘江》的凤鸣,也不同于《呦呦鹿鸣》的屠呦呦,梁董氏的歌声和吕薇曾经唱过演过的所有女一号,全然不同!最后一首咏叹调《大海,我恨你》,有效改变腔体状态,顺理成章调暗亮度、淡化甜度、强化苦涩并开宽幅度、增加密度、突出苍凉。所以,梁董氏,活了。
全剧泪点多多,笔者与观众情不自禁数度泪目。“我要把所有同胞的卖命钱盖一座楼”,哇,一个“楼”字,多么神奇的点睛妙笔!多么深邃的形态寓意。终场谢幕,引得满场喝彩如瀑掌声……
最近几年经历过太多表现大人物、大事件的宏大叙事观演体验,“侨批”如一缕清风独树一帜,愿珠海冉冉升起熠熠生辉的第一颗歌剧明珠,在“本土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创作氛围下,通过精心打磨放射更加美丽的光彩。愿歌剧《唐家湾侨批》走出珠海巡回演出,让更多国人对那段历史更多认识,从而激发高扬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无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