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雪霏
迈入新征程,应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持战略定力,增强粮食供应链韧性,不断开创黑龙江省“三农”工作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建设农业强省为目标,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十二项工程”,并将“粮食安全保障工程”列为“十二项工程”之首,充分体现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彰显了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心怀“国之大者”的政治担当。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全局发展,事关国计民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对黑龙江省这样一个耕地面积大、粮食总产量多的农业大省来说,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大责任,具有特殊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
一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复杂的规律体系,至少应包含两个层次,即保障粮食数量安全和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现阶段的粮食安全,不仅要在单产和总产量上达到安全要求,实现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还要在质量、品质方面达到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应坚持新发展理念,用全新的思维看待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将绿色发展作为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形态,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夯实粮食安全绿色发展根基。
二是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保障粮食数量安全,还要实现从原粮到成品、从产区到销区、从田间到餐桌的供应链畅通、安全、可控。2021 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突破750 亿公斤,夺取创造历史的“十八连丰”。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还没有完全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粮食产品还未能更好地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要着眼于融入新发展格局,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力培育粮食全产业链,增强粮食供应链韧性,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和农民增产增收。
三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要注重在推动粮食产业兴旺上持续发力,实现乡村产业的大发展、大突破。黑龙江省粮食种植面积大,总量居全国之首,这是黑龙江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所在。要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与发展乡村产业有机结合,通过大力推进粮食加工向产地下沉、引导大型农业企业重心下沉,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等措施,培育、发展和壮大粮食产业,以乡村产业大发展、大突破助推农业现代化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四是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具体体现。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黑龙江省粮食商品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我们要牢固树立“大粮食安全观”,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增面积、提产量、夯基础、强科技,持续增强粮食综合产能,持续提升粮食质量品质,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应注重以调动产区和农户生产积极性为目标,从财政、金融、保险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保持战略定力,让粮食产业成为最有希望的产业,让粮食产区成为更有发展前途的地区,让粮农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一是在财政支持上再加力。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建议各级财政按照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幅度,适量增加对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市县多投入、省级多补助的激励机制,引导市县将资金投向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确定的重点领域。深入推动财政支农资金“放管服”改革,充分赋予县级自主权,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粮食生产领域。统筹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投向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相关的关键性项目和环节,切实解决项目资金专项专用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偏差的问题。加快构建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体制机制。
二是在补贴政策上再完善。近年来,粮食补贴政策对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起到很大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今后应以“增量”“扩面”“改法”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粮食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办法,发挥补贴政策效应,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增加补贴金额。2021 年以来,全球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补贴的效应,让部分农民感到种粮食收益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要建立补贴与农资价格同步机制,根据物价上涨水平,及时调整补贴金额,确保直补政策的含金量。扩大直补政策范围。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户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在现行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耕地地力补贴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直补政策的范围,特别是对拉动农户增收作用大的粮食种植项目,力争做到能补尽补,切实扩大农户增收面。探索有效价格补贴方式。价格补贴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忌“一刀切”。实行粮补金额与产量挂钩机制,按照产粮、售粮的数量来实行“阶梯式”补贴,将粮食补贴落实到“粮”上,促进粮食生产。同时,建立不同粮食产区分类定价机制,对重点粮食功能区因增加粮食生产、流通和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所产生的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三是将改革受益面再扩大。通过深化改革增加农户收入,重点是应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搞好二轮土地承包到期接续工作,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加强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完善股份流通的制度设计,鼓励发展多领域的股份合作。探索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通过保障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等形式,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新途径、新模式。
2021 年秋,北大荒集团大兴农场有限公司集中机械力量开展割晒作业,确保颗粒归仓 孟庆文/摄
四是在金融扶持上再加项。积极推广“政银担”合作模式,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为粮食生产企业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探索“保险+”综合性金融服务,推动从保产业向保粮食生产全过程覆盖。推广粮食目标价格保险、指数保险、收入(价格)保险和再保险等粮食保险模式,加快构建涵盖产量保险、价格保险、气象指数保险、信贷保险等保险产品的多样化农业保险产品体系,逐步从“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扩大试点范围,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粮食产能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要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为重点,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谋划,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增强粮食供应链韧性。
一是在“藏粮于地”上有新作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发展优势特色种植有机结合,围绕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成一批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加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和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供水保障水平。强化工程、生物和农艺等措施组合,加大耕地轮作休耕力度,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畜禽粪便无害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永续利用。
二是在“藏粮于技”上有新作为。发挥种业作为农业“芯片”的驱动作用,以现有大豆、玉米、水稻、马铃薯国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重点,做好种子资源库建设,牢牢掌握粮食种业的自主权。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在重点领域强化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促进机械化与农田建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
三是在“藏粮于民”上有新作为。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构建多元协同合作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形成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巨大合力。切实发挥农民合作社的作用。把握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律,构建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成员收入的运行机制。推广带地入社、参股入股、资本合作、“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促进粮食增产提效。切实发挥家庭农场的作用。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把专业大户和有务农意愿的农户升级为有活力的家庭农场,实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开展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建设试点,打造一批粮食产量高、管理水平高、经营效益高的典型。切实发挥农业服务组织的作用。加大粮食服务主体培育,创新服务模式,发挥公益性服务组织和专业性服务组织作用,开展良种、农资、农机、生产技术、农产品运销等服务,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支持各类服务组织强强联合,推广生产托管、股份合作、代耕代种等服务,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建立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做到上下“一盘棋”协同高效,不断增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性、自觉性。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古今中外,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受到高度关注。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定期研究粮食生产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真抓实干严管,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党员领导干部要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不断增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性、自觉性。
二是强化责任担当。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强化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全省同下“一盘棋”,使命同担、重任同负、步调一致。实行党政同责。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党委、政府共同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共同对本地区粮食安全负总责。实行上下同责。在落实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大框架下,层层分解任务目标,做到粮食安全责任落地、目标落细、任务落实。各基层政府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实行各方同责。按照“谁牵头、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好各个部门各项目标责任。农业农村、粮食、市场监管、金融、卫生、商贸、交通运输等各相关部门,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加强沟通配合,及时研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推动重点工作任务落实,确保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每一项工作都落实落靠,务求成效。
三是狠抓工作落实。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健全分级责任体系,逐级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强化和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目标考核体系。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把耕地保有量、粮食生产稳定度、地方粮食储备完成情况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合理确立考核重点,丰富考核内容,活化考核形式,增加随机性和临时性考核,增强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把可能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纳入考核体系,引导和推动各地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守住粮食生产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强化考核结果应用。要善于根据考核结果发现国家粮食安全工作领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查漏补缺,特别是应建立健全制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