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岩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1)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腔等部位所发生的炎症。该疾病多由流产、分娩、宫腔内手术消毒不严格或下生殖道的性传播疾病,上行感染及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所致[1]。一般均为急性炎症迁延日久,后复发而造成。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可出现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骶小腹疼痛或不孕等病症,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为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常规的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临床多采取针刺配合八髎穴按摩法治疗,且收效甚好。本研究旨在分析针刺配合八髎穴按摩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于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7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同一时期7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年龄18~51岁,平均(34.50±2.22)岁;病程4~180个月,平均(92.00±5.87)个月;已婚患者70例、未婚患者6例。试验组年龄18~50岁,平均(34.00±2.20)岁;病程6~180个月,平均(93.00±5.89)个月;已婚患者66例、未婚患者10例。将以上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可比(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妇产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妊娠、哺乳期者。②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严重者。③患有肿瘤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本组患者选用常规法治疗,即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片,每次0.2 g,每日2次;口服奥硝唑片,每次0.5 g,每日2次。
1.3.2 试验组 试验组在常规法基础上予以针刺配合八髎穴按摩法治疗。①针刺:针刺选用的穴位有少阳经,任脉足太阴经穴。中极、带脉、三阴交,温热下注加蠡沟、阴陵泉、水道清肝利胆,祛下焦湿浊;气滞血瘀加太冲、中都、膈俞,行气活血,化瘀镇痛。带脉平补平泻,中极膀胱排空后直刺,三阴交直刺,捻转泻法为主。留针15~30 min,每日1次,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3~4疗程。②八髎穴按摩法:取八髎穴,用中等力度以推擦法按摩,促使局部发热,向小腹放散,每日1~2次,每次15 min,连续治疗1~2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在用药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参照《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4]予以判定疗效。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可正常工作,生活,随访连续2年无复发。好转:症状较前明显改善。未愈:症状与体征无任何改善。②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免疫T细胞亚群。在治疗前、治疗后空腹状态下采集外周静脉血5 mL,以3000 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15 min后获取血清,通过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并计算CD4+/CD8+。③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包含腰骶胀痛、带下量多、疲乏低热、腰酸、小腹疼痛、行经紫暗有血块,2分表示轻度、4分表示中度、6分表示重度。比较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参照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进行评估,量表共36个条目,分成8个维度,包括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等,每个维度得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血清TNF-α等指标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治疗效果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如表1所示,治疗前对照组及试验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中CRP、IL-2、TNF-α、IL-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CRP、IL-2、TNF-α、IL-10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
表1 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表1 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2.2 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对比 如表2所示,治疗前对照组及试验组免疫T细胞亚群中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CD4+、CD4+/CD8+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同时CD8+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对比()
表2 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对比()
2.3 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如表3所示,治疗前对照组及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分,)
表3 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分,)
2.4 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如表4所示,治疗前对照组及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4 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2.5 两组治疗临床疗效对比 如表5所示,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6.05%,对照组则为85.53%,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慢性盆腔炎是由妇科急性炎症及周边器官组织炎症迁延所致,发生原因与性生活不良、年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该病发生于性活跃期妇女及有月经的妇女,因其反复发作,反复用药常发生抗生素耐药,可出现局部组织粘连萎缩、腰骶酸痛、下腹胀痛等症状[5-6]。慢性盆腔炎以双侧输卵管炎为主要表现,输卵管的开口,尤其是接受卵子的输卵管伞端部分或者全部闭锁,导致输卵管内层黏膜因炎症发生粘连致使管腔狭窄或者完全闭锁。
慢性盆腔炎隶属于中医学的“带下”、“瘕聚”范畴,歪斜剩虚入侵机体,邪气结聚于胞宫,日久成疾[7-8]。湿邪蕴结盆腔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湿浊、淤血皆为阴邪,停留体内对阳气造成伤害,最终累及肾。该疾病标为湿、瘀,本为脾肾两虚。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免疫功能差、抵抗能力减弱是导致慢性盆腔炎发作的基础原因[9-10]。近年来,笔者应用针刺配合按摩法来治疗慢性盆腔炎,取穴带脉,其为足少阳经与带脉的交会穴,可固摄带脉,调理冲任经气;中极为任脉经穴,可理气活血,清理下焦,利湿化浊;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可健脾益胃,补益肝肾,调理气血,祛除湿热。八髎穴最早出现在《素问•骨空论》中,作为足太阳膀胱经,与足三阴和足少阳、督脉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可调理冲任血行、疏散郁结之气机,同时可强壮肾阳,是治疗多种妇科疾病常用中药穴位,如盆腔炎、卵巢炎、痛经等。八髎穴分为上髎(于骶部处,位于髂后上棘和后正中线间,适对第1骶后孔)、次髎(于骶部处,位于髂后上棘内下方,当第2骶后孔处)、中髎(于骶部处,当次髎穴下内方,适对第3骶后孔处)、下髎(于骶部处,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左右共8个穴位,在第1~骶后孔中,合称八髎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总领一身太阳卫表之气。有学者指出,将腰骶部视为妇科疾病的体表投影,选择该部位的穴位进行治疗可快速缓解病症。八髎穴邻近胞宫,妇科的疾病均与胞宫紧密相关。因此推擦、提捏、按摩这8个穴位,可调理胞宫,松解萎缩粘连组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确保胞宫气血运行无阻,局部微循环得以改善,炎症吸收消散,从而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疗效。本次研究发现,治疗后,试验组CRP、IL-2、TNF-α、IL-10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CD4+、CD4+/CD8+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同时CD8+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针刺配合八髎穴按摩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控制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