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新型空间建设现状调查及启示★

2022-08-06 07:51赵思敏
河北科技图苑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师生

祁 宁 赵思敏

(1.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 辽宁 沈阳 110168; 2.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8)

0 引言

2005年,吴建中先生首次将“信息共享空间”概念引入国内学术界,对国内图书馆空间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早期主要以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和创客空间为主,随着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图书馆作为知识交流的重要场所,空间建设逐步向交互式、协作式、体验式、沉浸式等多元化新型空间发展。2022年1月6日国际图联发布了《国际图联趋势报告2021年新进展》,强调图书馆实体空间的回归。同时,陈建龙在《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针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5年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需要突破的具体问题,包括实体空间的开放共享、功能定位和智能支持,并对实体空间的发展类型做出了预判。

自2015年国家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图书馆主动融入“双一流”战略当中,开始重新审视空间建设现状。很多高校图书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支持高校高质量发展,围绕空间建设开展了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新型空间的类型逐渐丰富、功能多元融合、服务实现智能转型。同时,学术界围绕“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建设展开了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某类空间的现状调查和分析,如徐健晖对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研讨室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基本情况、类型、对象、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杨敏从实体空间、资源类型、服务类型等方面,调查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现状。二是关于空间服务现状的调查,如袁红军调查了42所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服务现状,提出高校图书馆应规范网页栏目称谓,整合服务内容,科学布局空间等建议;杨敏等调查了42所“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预约服务现状,对预约方式、类型和功能进行调查,提出了优化建议。笔者通过对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新型空间调查,归纳分析各类型空间的现状,为我国地方高校图书馆新型空间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

本文以网络调查和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以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网络调查方面,通过访问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官方网站(公告、新闻、活动通知)及官方微信公众号;文献调研方面,通过中国知网 (CNKI) 检索关于“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空间的研究文献与建设案例。网络调研和文献检索的时间范围设定在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数据收集时间为2022年1月。

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新型空间类型调研

21世纪,随着图书馆资源存贮模式的重心发生转变,图书馆空间功能也从“以藏为主”转变为“以人为本”,用户需求也不断变化,促使各类图书馆开展空间整合与重新规划。2015年国际图联发布的《学校图书馆指南》(第二版)提出学校图书馆应提供学习研究区、非正式阅读区、教学区、媒体制作和小组项目区、管理区等五类功能区域。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图书馆发布的《图书馆空间规划指南》(2021年修订版),将图书馆分为收藏空间、电子工作站、用户座位空间、员工工作空间、会议空间、特殊用途空间、灵活使用空间、不可分配空间等八类空间。我国学者肖珑认为大学图书馆未来新空间功能分区应包括服务区、藏书区、学习空间、共享空间、创意空间、展示空间、技术设备空间、内部工作空间等。霍瑞娟等人从信息、环境、情感、教育和个性化等用户需求角度,将公共图书馆空间分为支持实体阅读空间、支持虚拟阅读空间、支持精神交流空间、支持相关服务空间等四大类空间,其下再根据空间功能划分10个区域。通过归纳国内外机构及学者对图书馆空间划分的观点和方法,本文从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学术研究、学习共享、休闲解压、感知体验等需求角度出发,将调查的新型空间分为四个大类,即学术与研究类空间、学习与共享类空间、休闲与解压类空间、展示与体验类空间;并在大类下将空间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空间统计在十二个小类之中。

调查中新疆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未找到相关的信息和文献,其余40所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均对新型空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宣传和推广。因为各馆对空间的命名体现了学校特点、地域特色、学术特征、名人效应等不同创意,名称并不统一,所以笔者在统计过程中,从当前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角度,围绕学习、研究、休闲、体验等方面将调查的新型空间划分为四个大类,又在大类下根据其各类空间功能的相似性划分了十二小类空间(详见表1)进行统计和分析,调查发现“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自2017年开始大力发展新型空间,空间建设具有类型丰富、功能多元、服务完善等特点。

表1 40所“双一流”高校新型空间类型分类

续表1

调查结果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新型空间建设力度较大,新型空间种类较多;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新型空间类型相对较少。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于2017年经过整体改造,增加了咖啡书吧、智慧阅读空间、微课录播室、全息激光影院、虚拟现实体验空间、解压体验室、创意工厂、音乐体验空间等新型空间,能够与笔者统计的四大类十二小类空间完全匹配;山东大学图书馆于2017年建成新馆,建有报告厅、智造区、AR/VR体验区、沙龙路演空间、绘画室、棋艺室、音乐赏析区等,能够与笔者统计四大类九小类空间匹配。这两所高校图书馆因新型空间种类较全,功能全面、服务完善,受到学者关注较多。

3 新型空间分类建设现状

3.1 学术与研究类空间

学术与研究类空间能够满足师生的学术与研究需求,细分为学术特藏空间、研讨研修空间、创客空间等三个小类空间。

学术特藏空间用于保存具有学校学科特色、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学术类资源,并且具有阅览、交流、研讨等功能,有2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有该类空间。如厦门大学图书馆的4个学术特藏空间,收藏境外中文图书、各地剪报资料、著名学者的科学研究档案、本校师生及校友著作,这些学术资源的挖掘与整理,能体现高校的学术特色、支撑校园文化发展传承,树立高校品牌特色。

研讨研修空间又称研讨间、研究间、研讨室、研修室、研习室等,用于满足团队或个人进行课题研究、学术探讨、协作学习使用,有34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有该类空间。通常按照空间规模分为团队研讨间与个人研修室,按照围合度与私密度分为开放式空间与封闭式空间,如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友谊校区设置封闭式研修间,长安校区设置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研修间。开放式研修间可随到随用;封闭式研修间则需按照使用人数预约使用,且具有无干扰、私密性强的特点。

创客空间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是图书馆进行会议、会展、创业路演等活动的场地,有15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有该类空间。比较知名的是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创客空间,以创客小聚区、创想时空、创客分享会、创意教育与创客工作坊,为师生交流想法和项目提供场地,同时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展示各种创新作品。

3.2 学习与共享类空间

学习与共享类空间能为师生提供学习、协作、交流与资源共享的空间,分为信息共享空间、教学培训空间、多媒体共享空间等三个小类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围绕“开放、整合、共享、合作”的理念,融合技术设备与数字资源,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数据素养、数字素养等能力的空间,有15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有该类空间。如兰州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配备一体式触摸电脑、高清投影仪、功放音响及无线话筒等设备,提供各类数字、电子文献资源,通过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根据不断变化的学习模式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教学培训空间多用于培训、授课、研讨等,共有11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有该类空间。有些教学培训空间配备专业教学资源,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的英才书苑·教学学习中心,包括学科教材教参展示区、教学研讨区、出版社专区和报刊阅览服务区,有中外文教材教参13 200种,是师生面对面学术交流的场所。

多媒体共享空间通过软硬件设备,包括工作站、一体机、扫描仪、打印机、编辑和制作软件等,向师生提供多媒体编辑制作等服务,共有11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有该空间。如山东大学图书馆建有多种多媒体服务共享空间,其中预演间配有高清摄像机和专业的音响设备,为师生提供文体类活动或学术课程活动的视频录制;摄影间配有幕布、相机、灯光等设备,满足同学们拍摄照片的基本需求;录音间有专业的音乐设备、良好的隔音效果,可用于休闲娱乐、歌曲录制与比赛排练。

3.3 休闲与解压类空间

休闲与解压类空间具有休闲、娱乐和放松功能,旨在帮助师生调节压力和提升文化素养,细分为影音空间、解压空间与休闲娱乐空间等三个小类空间。

影音空间大多提供音乐和电影欣赏,配有视频和音频设备,共有20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有该类空间。影音空间存在时间较早,但近年功能正逐渐拓展,除了影视欣赏、科教娱乐、艺术赏析等功能外,提供演讲、竞赛、党史教育、思政教育等功能,如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科图影院,为师生放映科学教育片、经典文艺影视作品、现代影视作品,还定期举办“影评交流大赛”“影视配音大赛”“电影知识竞答”等相关活动。

解压空间是近几年图书馆界较为关注的一类空间,共有6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有该类空间,数量较少但其减压减负功能却不容小觑。如北京师范大学的“解忧”图书馆,通过家具、色彩、摆件、植物等协调搭配,通过心理书籍和游戏进行科学减压,让师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以放松和减压。

休闲娱乐空间通过休闲、社交、娱乐来满足师生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主要有咖啡厅、校园书店、小食区等,共有13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有该类空间。休闲娱乐空间通常设在走廊、地下室等不打扰其他师生安静学习的位置,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在每一楼层的走廊都设有休闲区域,负一楼有静闲斋书店、咖啡厅,二楼和三楼大厅内放置沙发供师生休息、交流之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屋顶庭院与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水岸休闲区,位于室外并带有遮阳伞,是师生用于自修、休闲、讨论的场所。

3.4 展示与体验类空间

展示与体验类空间是提供新技术支持和新技术感知的体验场所,有些还用于展示学校的科研成果、古籍书画等综合类资源,具备文化体验功能,细分为展览展示空间、新技术体验空间和有声阅读空间等三个小类空间。

展览展示空间多数用于展示本校的科研成果或名人书画,以彰显学校的发展特色和人文精神,共有19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有该类空间。如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设置问道、悟道、传道、超弦四个展区,展现了李政道的生平事迹、物理学领域的成就、推动我国科教事业的贡献、倡导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思想,让师生直观了解到李政道的生平和贡献。

新技术体验空间通过VR眼镜、3D打印机、苹果一体机等智能设备,让师生体验新技术和新设备,启迪新思想和实践新内容,共有17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有该类空间。如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的E韵空间与十一维空间。E韵空间提供3D打印、3D显示、3D电视、壁挂式CD等设备,可以放映电影或举办才艺活动;十一维空间有“VR全景体验”,通过追踪、色彩、音效让师生沉浸式体验虚拟空间,还以多屏高配置电脑供VR兴趣爱好者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新技术体验空间将智能技术与智慧服务充分融合,为用户带来全新体验和愉快感受。

有声阅读空间可以自由出声,目的是满足师生的朗读需求,有16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有该类空间。大多数图书馆将此空间设置在走廊、过道或者露台,室外空间师生可以阅读和小声交流,室内的空间大多配有耳机与电脑,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重要途径。如南开大学图书馆的太空舱阅读空间,配有沙发椅和PAD、音响等设备,让师生能够在封闭的环境中小声阅读;AI光影阅读空间配备AI语音交互设备,可触控操作、智能朗读。

4 高校图书馆新型空间建设启示

4.1 空间设计体现适应性原则

调查发现,“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新型空间建设凸显空间设计的适应性原则,能够结合高校的学科特点、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突出图书馆的资源特点、空间的发展趋势、技术的智慧支持,打造灵活、便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空间。2022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淡化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更加强调和聚焦学科发展,说明“双非”高校迎来了新机遇。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协调规划、资源重置、设备更新等适应性空间变革,积极支撑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助力本校一流学科的发展。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PBL Space,其作用一是为医学生辅助PBL教学,打造符合PBL讨论要求的空间环境,为师生提供检索设备和信息查询辅导;二是利用3D人体解剖数据库,由具有医学背景的资深馆员辅助解刨学课程的教学。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建设要适应本校的特色学科发展和建设目标,通过智慧技术手段和设备,融入到教学、科研和学习的全过程中,体现空间设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4.2 空间类型趋于多样化发展

调查发现,“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新型空间建设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四大类十二小类的空间类型划分标准是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空间划分在一个小类,比如休闲与解压类空间下,具备休闲或娱乐功能的咖啡厅、咖啡书吧、书店、书屋、休闲小食区、休闲阅览区等统称为休闲娱乐空间;具备影音影视功能的音乐小站、音乐图书馆、音乐鉴赏站、影视欣赏空间、光影厅、高清视听室、全息激光影院等统称影音空间;具备解压功能的冥想区、静思区、畅享空间、数智玩具空间等统称解压空间。空间类型的多样化发展是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转型的体现,高校师生对于图书馆的功能需求不仅是文献资源和信息,还需要启迪科研与学术灵感,不仅追求舒适的环境和氛围,还需要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建设时也应关注空间的多样化发展,以师生需求为导向,为师生提供学习研讨、学术交流、教学培训、休闲娱乐及解压等多类型空间。

4.3 空间设置走向精细化布局

调查发现,“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置走向精细化布局,图书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深入,从多维度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比如学术与研究类空间,图书馆可将规模不同的研讨室或学术特藏空间结合起来,配备可移动桌椅、投影仪、一体机、白板等设备,为师生提供交流互动的场所;同时,考虑安静学习与有声学习的区域划分,通过绿植、隔音玻璃或者隔音墙等方式来完成动静分区,减少噪音干扰。学习与共享类空间,读者需求空间具备完善的一站式学习辅助功能,图书馆为师生提供自助检索设备、打印复印设备、多媒体设备,辅助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展示与体验类空间,可以充分展示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成果,为师生提供新技术支持和沉浸式感知空间。地方高校图书馆也应充分挖掘读者的新需求,关注空间的精细化布局,致力于互动式学习、一站式辅助、沉浸式感知等空间的细化和设置。

4.4 空间服务实现多功能支持

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已变为交互、共享、协作、体验模式,多功能融合服务给师生带来舒适感和归属感。“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模式多元,大多数可以通过图书馆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了解各类空间的相关情况,开展网上预约。如南开大学图书馆的研读间和研讨室、四川大学图书馆的研讨间、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的研修室和体验学习区均可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网上预约,为师生使用空间提供了便利。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服务不断向智慧服务转型,如新技术体验空间,可将技术、文献与数据结合,通过可视化、3D扫描等智能技术将文献资源呈现给师生,为师生提供数字学术、数字人文服务。地方高校图书馆还要充分了解读者对设备设施、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等多方面的需求,根据自身发展不断调整空间服务模式、拓展空间服务功能、完善空间服务体系。

5 结语

通过对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新型空间类型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正在空间建设上寻求转型突破,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本研究调查的案例有限,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新型空间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地方高校图书馆借鉴。在转型变革期,高校图书馆的新型空间建设和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多元发展、精细布局、完善服务,以支持学科建设为中心,内涵发展为主线,支撑“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师生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后浪与前浪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