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测
中国最早记录盐是在《尚书·说命下》中。书中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是,什么时候有 “巴”的记录,什么时候又把“盐”与“巴”结合起来称呼的呢?至今尚无定论。
关于“盐巴”中“巴”字来源的说法有很多,比较一致的有三种。
第一种为神话传说。传说三千多年前,在巴国廪君的带领下,巴国人民一路开疆辟土,坐着雕花土船沿江而上,到了上游的盐水部落,那里有一位漂亮的盐水女神。盐水女神与廪君相见,就被廪君的英雄气概所折服,并和廪君结为夫妻。婚后,廪君和盐水女神夫妻恩爱。为了纪念这段盐水女神与巴国廪君的爱情故事,后人便将食盐说成“盐巴”。
第二种认为“盐巴”早些时候称为“巴盐”。因为巴国盛产盐,产自巴国的食盐在流通中也贴上了巴国的商标——巴盐、盐巴,以示其正宗的地位。巴盐、盐巴,由此而来。
第三种观点是对第二种观点的彻底否定,否定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说巴国从先秦开始产盐,巴国人与盐有密切关系是不争的事实。但奇怪的是,“盐巴”二字在先秦时代的典籍中从未出现过,直到明朝时期,在一些典籍中才陆续出现“盐巴”二字,这显然与语言使用的社会性不相符。纵观历史典籍,它们反映的史实都是那个时代发生的,书写典籍的语言都是当时当地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直至官方文书用语,也打着时代特色的深深烙印。
我曾到四川大英场的大顺灶亲眼所见,盐水烧成盐之初,并非成颗粒状,而是像锅巴那样成块状的。每块有几百千克重,起锅之后才将其敲碎。如此看来,这盐巴的“巴”还真是与当地的方言土语“巴”字有点儿关系。
这些说法似乎天衣无缝。那么,它们是不是就无懈可击了呢?非也。盐,最早并不是发现于巴国土地,而是在商周时期,当时人们还不懂得怎么提取卤水中的盐结晶体,所以只能用有盐味的水来烹饪食物。那么,为什么不以他们的国家命名,而要命名为“巴盐”呢?盐有海盐、湖盐、塘盐、井盐等,并且地处天南海北,为什么统称为“盐巴”呢?此称呼又是如何统一起来的呢?统称之前,它们的名字又分别叫什么呢?
的确,巴蜀人的口语中常常会出现“巴”字,如“巴豆”“巴适”“巴倒烫”等。如果这样就判定“巴”字来源于此,也有些牵强附会了。
那“盐巴”的“盐”会不会是“岩石”的“岩”字的谐音呢?因为岩盐应该是最早发现的盐之一,它裸露在外面,比较容易被人发现。另外,岩盐是粘附在岩石之上的,人们有把“粘”说成“巴”的习惯。如“粘了一脸灰尘”,说成“巴了一脸灰尘”等。那巖石上巴有盐,连起来就叫“岩巴”,后来就慢慢演变为“盐巴”了。这种演变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如重庆的“七星岗”,以前就叫“七星缸”“七星冈”等。
岩石上有盐,不是凭空想象。洪荒时代“白鹿饮泉”就是讲白鹿用舌头在岩石上舔食咸味的故事。有盐的地方,那里的土质比较僵硬,春夏天气回暖时,岩石会变潮湿,甚至滴水。继后,慢慢泛起白霜,那就是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