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野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里,有一道题是关于古代长度单位的:“‘白发三千丈’‘一片孤城万仞山’‘千寻铁锁沉江底’中,丈、仞、寻这三个长度单位哪一个最长?”要想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讲清楚“尺”这个单位。
《说文解字》里提道:“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尺是最便捷的由人体确定下来的长度单位,也是其他单位的参考。
“一尺”是男子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跨度,十寸为一尺。在当今出土的文物中有相当多的“尺”,标准不一。若以汉代为例,一尺的长度相当于现代计量的21.35至23.75厘米。
我们很熟悉“咫尺天涯”这个词语,把这个词语拆开来讲,天涯很远,咫尺很近。近就近在两者测量方式一样,只是“尺”以男子的手测量,而“咫”以女子的手测量。因为男子的手一般会大于女子,所以“尺”比“咫”长。
有了“尺”,“寸”也就清晰了。古有记载,手腕向里三指,即为一寸。在篆文中,寸字看上去就像是在手腕的下面加一横,如同中医切脉时的位置,即离手腕三指的脉口。因此一般来说,八寸为咫,十寸为尺。
说到“寻”字,甲骨文里“寻”的字形像一个人伸开双臂的样子。而《说文解字》对“仞”的记载为:“仞,伸臂一寻,八尺。”因此,“寻”和“仞”都约为八尺,相当于一个人伸开臂膀的长度。不过,八尺为仞是在周代的规制里设定的,后来的朝代里也有所改变。
尽管寻与仞的長度相似,但用词别有讲究。《正字通》里记载:“古以周尺八尺为仞,中人之身,长八尺,两臂寻之,亦八尺,两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短长以寻,度地以步。”意思就是,身高用尺,高度用仞,长短用寻,测量土地用步。
荀子在《劝学篇》里写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步”就是半步。而关于“步”的长度衡量,历代不一。
从周代至汉代,按照“步尺法”来计算,一步等于六尺。到了唐代,逐步演变为一步等于五尺,那么一里大概是三百步。如果要至千里,则需要走上三百万步。
据《说文解字·十部》记载:“丈,十尺也,从又持十。”意思是十尺为一丈。而“墨”“丈”之间的关系在《小尔雅》中有记载:“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寻”“常”之间则在《仪礼·公食礼》注明:“丈六尺曰常,半常曰寻。”总结起来就是,一丈等于两墨为十尺,一常等于两寻为十六尺。
关于“丈”还有一个趣谈。“方丈”是对寺庙主持僧人的尊称,而“方丈”一词实际上与作为长度单位的“丈”也颇有渊源。据说“方丈”身上所披的袈裟面积正好是“一平方丈”,袈裟甚至可以用来丈量面积,并且“一平方丈”在古代也称为“方丈”。
虽然古代长度单位还有匹、舍、里、拃等,但有了这些梳理过的概念,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至少,对《中国诗词大会》那道题的答案了然于心了。
而实际上,要解答这道题,也未必需要那么复杂。关于选手在“丈”和“仞”之间的疑惑,评委蒙曼教授在现场讲了一个好玩的排除方法:如果看过《射雕英雄传》的话,就会记得里面有三个人物,家中排行从大到小分别是裘千丈、裘千尺、裘千仞,这也恰巧对上了长度单位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