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虹,阳艺武,吕万刚,周晗琼
2021年8月8日,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举行的第32届夏季奥运会在东京落下帷幕。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38枚金牌、32枚银牌、18枚铜牌,共计88枚奖牌,金牌数、奖牌数位居第二,取得了境外参赛最好成绩,圆满完成了参赛任务,实现了参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1]。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斩获中国奥运史上首枚金牌,到2021年东京奥运会曹缘10 m跳台获得第38枚金牌,中国体育代表团在连续参加的10届夏季奥运会中共获得262枚金牌、194枚银牌、174枚铜牌,总计630枚奖牌,实现了奥运金牌数量从无到有、竞技体育实力由弱及强的飞跃,体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形成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2]。基于此,本研究立足我国历届夏季奥运会取得的成绩,系统梳理10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的分布特征,深入挖掘关键性影响因素,全面分析我国竞技体育实力,有针对性地提出竞技体育实力提升策略,为国家政策调整、运动项目布局、后备人才培养、运动训练科学化等方面提供理论借鉴,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以我国参加的历届夏季奥运会(1984—2021年)各运动项目中国体育代表团所获金牌为调查对象,对金牌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以及竞技体育实力提升策略进行研究。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体育总局官网、中国奥运会官网、公共互联网获取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届夏季奥运会所获金牌、奖牌项目和数量,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姓名、性别、籍贯、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数据;中国知网查询相关期刊文献18篇,掌握该领域研究现状和动态;国家统计局官网、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体育科学研究所获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GDP、人口总数、青少年体育投入经费、体校数量、在训运动员人数、教练员人数以及体校文化课教师人数等数据。
1.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7”办公软件和“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检验。具体分析方法涉及描述性统计、图表呈现、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等。
1.2.3 对比分析法
综合考虑行政区划、自然省份以及夏季奥运会设项特征,以纵向和横向相结合为分析原则,选取时空、区域、性别、项目4个维度,从总体、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项目4个层面对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的分布进行对比分析。
1.2.4 逻辑推理法
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省(自治区、直辖市)金牌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对我国竞技体育实力和提升策略进行逻辑推理,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2.1.1 时空分布特征
时空分布特征主要从历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总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金牌分布情况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金牌数量等级划分3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金牌总数稳中有升。自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在其中的19个大项中共获得金牌262枚、银牌194枚、铜牌173枚,奖牌总计629枚。除1988年汉城奥运会排名第十一,其余9届均排名前四(见表1)。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由于16个国家没有参赛,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15枚金牌,排名第四;1988年汉城奥运会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参赛的情况下,中国体育代表团仅获得5枚金牌,其实这并不是中国军团“兵败汉城”的真实写照,而是当时竞技水平的真实体现[3]。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借东道主效应获得了48枚金牌,占据金牌榜第一的位置[4]。由此可见,除去1984年、1988年、2008年这3届奥运会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中国金牌数量一直呈稳中有升态势,世界总体排名相对稳定。特别是2012年伦敦和2021年东京两届奥运会均创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境外参赛的最好成绩。
表1 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届夏季奥运会奖牌数量统计[5]
2)区域空间分布不平衡。从表2空间分布来看,统计意义上的291枚金牌分布在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统一简称为省份)。其中辽宁、广东、北京、江苏、山东、浙江等6个省市金牌总数在20枚以上,金牌贡献率为49.3%;湖北、上海等8个省份金牌总数在10~20枚之间,贡献率为37.8%,以上14个省份金牌贡献率达到87.1%。广西、江西等12个省份金牌总数在10枚以下,金牌贡献率为12.9%。目前,还没有运动员代表西藏、青海、宁夏、甘肃和海南5个省份获得过奥运金牌;从各省份历届获得金牌的时间线来看,只有浙江和湖北2个省份在参加的每届奥运会中都有金牌入账。
表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届夏季奥运会金牌分布情况[5]
3)各省份金牌数量等级区分明显。将各省份历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量转化为Z分数(见表2),对省份之间金牌数量进行横向对比,从Z分数的相对量数把各省份所获金牌数量区分为优势、潜优势、非优势和待突破4个等级。将Z分数≥1划分为金牌数量优势省份,0≤Z<1划分为金牌数量潜优势省份,-1≤Z分数<0划分为金牌数量非优势省份,Z分数<-1划分为金牌数量待突破省份。31个省份所获金牌数量可分为:6个省份处于金牌数量优势(辽宁、广东、北京、江苏、山东、浙江);8个省份处于金牌数量潜优势(湖北、上海、湖南、四川、福建、天津、河南、河北);获得夏季奥运会金牌数量在个位数的12个省份处于金牌数量非优势(广西、江西、黑龙江、陕西、重庆、安徽、贵州、山西、吉林、云南、内蒙古、新疆);目前还没有获得过金牌的5个省份属于金牌数量待突破(西藏、青海、宁夏、甘肃、海南)[6]。
2.1.2 区域分布特征
区域划分通常采用以下3种方式:一是按照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相对一致性原则、发生学原则以及地域共轭原则,在不破坏各省份地理版图完整性的基础上将31个省份分为7个区;二是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北区;三是按经济基础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地区[7]。金牌区域分布呈现出以下特征。
1)区域差异明显。按行政地理分区分别是:华北地区(京、津、翼、晋、蒙)、东北地区(黑、吉、辽)、华东地区(沪、苏、浙、皖、赣、鲁、闽)、华中地区(豫、鄂、湘)、华南地区(粤、桂、琼)、西南地区(渝、贵、川、滇、藏)、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届奥运会金牌数量分别是华东地区为106.5枚(36.6%),华北地区为49枚(16.8%),华中地区为43.5枚(15.0%),东北地区为33.5枚(11.5%),华南地区为32枚(11.0%),西南地区为21.5枚(7.4%),西北地区为5枚(1.7%)。华东地区金牌贡献比较突出,西北地区金牌贡献率相对较低,其他5个地区相对比较均衡。
2)南北相对平衡。按南北分区进行统计,其中北方地区16个省份中有13个省份共计获得过金牌122.5枚(42.1%),南方地区15个省份中有13个省份共计获得金牌168.5枚(57.9%),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对金牌总数的贡献率高15.8%。
3)东西分布不均。按经济基础不同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统计,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的12个省份,有11个省份共计获得金牌202.5枚(69.6%);经济水平一般的中部地区的9个省份,共计获得金牌62枚(21.3%);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10个省份,有6个省份共计获得金牌26.5枚(9.1%)。金牌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正相关态势。
2.1.3 性别分布特征
性别分布主要从男女总体分布、性别差异检验和混合项目获得金牌情况3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女运动员金牌贡献率高。从参赛的历届奥运会所获得金牌项目运动员的性别分布总体情况来看(见表3),在总计262枚金牌中,男子共获得金牌112枚(42.8%),女子共获得金牌144枚(54.2%),混合团体共获金牌8枚(3.0%)。男子金牌贡献率为43.9%,女子金牌贡献率为56.1%,女运动员获得金牌总数比男运动员多32枚,贡献率高出12.2%。
表3 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得金牌分性别统计
2)性别间差异不显著。由于中国体育代表团男女运动员历届奥运会所获金牌的数量总体呈正态分布,对男女运动员所获金牌数量是否有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中国体育代表团男女运动员在历届奥运会对比上所获金牌数量并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男女运动员历届奥运会所获金牌数量上有差异,但中国体育代表团竞技体育“阴盛阳衰”的现象并无统计学意义。
表4 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届夏季奥运会金牌获得者性别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
3)混合夺金实力有上升趋势。从混合项目获得金牌数量来看,10届奥运会只有其中4届获得过6枚混合项目金牌,分别来自羽毛球混合双打4枚、射击2枚,其中东京奥运会获得混双金牌3枚。从混合团体金牌数量来看,男女混合项目夺金点总体呈上升趋势。
2.1.4 项目分布特征
项目分布主要从运动项目发展、大项覆盖率、项群分布和项目优势程度4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1)项目发展不均衡。从表5可以看出,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得的262枚金牌分布在19个运动大项。由于我国跳水项目竞技体育实力突出,为了更好体现项目的优劣势程度,将跳水与游泳项目分开进行计算,按20个运动项目进行统计。其中,跳水、举重、体操、乒乓球、射击、羽毛球等6个项目共计获得金牌196枚,占金牌总数的74.8%,其他14个项目获得金牌共计66枚,只占金牌总数的25.2%。
表5 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届夏季奥运会金牌项目分布统计
2)夺金面有待拓展。从获得金牌的大项覆盖面来看,以东京第32届奥运会为例,中国体育代表团只在33个大项中的13个大项中有金牌入账,夺金运动大项覆盖面只占36.4%。另外,从表5中各运动项目的横向分布来看,只有跳水、乒乓球2个项目自奥运会设项以来每届都有金牌入账;体操、射击、羽毛球、跆拳道4个项目自设项以来分别有1次没有获得金牌;射箭和网球2个项目分别只在1届奥运会上各获得过1枚金牌。金牌主要集中在6个传统优势项目上,游泳和田径基础大项金牌数量不多,夺金项目覆盖面有待拓展。
3)项群分布差异显著。根据《运动训练学》中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夏季奥运会项目进行项群分类,如果按照体能和技能主导2个大类划分,金牌贡献率体能主导类为28.3%、技能主导类为71.7%;从项群亚类来看金牌贡献率,难美性为30.5%、隔网对抗性为21.4%、快速力量性为15.3%、准确性为10.30%、耐力性为9.9%、格斗对抗为9.5%、速度性为3.1%。难美性、隔网对抗性、快速力量性3个亚类金牌贡献率为67.2%,同场对抗性和轮换攻防对抗性项目还没有获得过金牌[8]。
4)项目优势区分明显。进一步将参加的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量转化为Z分数,通过项目之间的横向对比,从Z分数的相对量数来划分中国体育代表团各运动项目优势、潜优势、非优势、相对弱势4个等级。Z分数≥1为优势项目,0≤Z分数<1为潜优势项目,-1≤Z分数<0为非优势项目,Z分数<-1为相对弱势项目4个等级。只有跳水、举重、体操、乒乓球4个项目属于优势项目,其中跳水项目超过2个标准差,优势地位十分明显;射击、羽毛球、游泳3个项目属于潜优势项目;包括田径在内的其他13个获得过金牌的项目属于非优势项目;暂未获得过金牌的其他项目属于相对弱势项目。由此可见,我国夏季奥运会获得过金牌的20个项目可以划分为4个优势项目、3个潜优势项目和13个非优势项目。
为了进一步探讨夏季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总数的分布与经济基础、人口学变量的关系,研究选取包括各省份GDP、青少年经费投入等2个经济学因素,各省份人口数量、体校数量、在训运动员人数、教练员数量、体校文化课教师数量等5个人口学因素,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探讨各省份历届夏季奥运会金牌总数、东京奥运会所获金牌数量的经济学和人口学特征。
2.2.1 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鉴于东京第32届奥运会反映了当前我国总体竞技体育实力,同时2019年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且最能真实反映当前各省份经济基础,因此将各省份历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总数与东京第32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量、各省份2019年GDP、各省份2019年人口总数、体校数量、在训运动员数量、教练员数量、体校文化课教师数量进行相关分析,均呈正相关态势(见表6)。
表6 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届夏季奥运会金牌分布的影响因素相关分析[9-10]
按照相关系数值与直线相关程度对照表发现(见表7),各省份历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总数与各省份东京第32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量、各省份2019年GDP、各省份2019年人口总数、体校数量、在训运动员数量、教练员数量等6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在0.5<γ≤0.8这个区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体校文化课教师数量的相关系数在这个区间,呈低度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各省份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发现,各省份东京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量与其2019年GDP、在训运动员数量、教练员数量、文化课教师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各省份2019年人口总数和体校数量只是低度相关(与体校数量只在相关性为0.05层上显著)。同时,各省份2019年人口数量与体校数量,体校数量与在训运动员人数,体校数量与教练员人数,在训运动员人数与教练员人数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其他变量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以上分析说明,各省份参加的历届夏季奥运会所获金牌总数与各因素之间均有显著相关关系,但与体校文化课教师的因素相关性不大;所列因素两两之间均有相关性,只是相关程度不一。
表7 皮尔森相关系数值与直线相关程度对照表[11]
2.2.2 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上述因素是否对省份参加的历届夏季奥运会所获得的金牌总数有影响,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各省份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得金牌总数为因变量,其他8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各省份在东京奥运会所获金牌数量、各省份2019年GDP的2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说明这2个因素对各省份历届奥运会金牌总数在统计上显著(p=0.01,双尾检测),2个变量共同解释了因变量中69.2%的变异量,其他6个变量统计上均不显著。说明各省份经济实力对其金牌总数具有较大的影响,各省份东京奥运会获得金牌数量与历届夏季奥运会金牌总数呈高度正相关。这也进一步佐证了经济实力对金牌总数具有较大影响,东京奥运会金牌的贡献主要还是来源于金牌数量传统优势和潜优势省份;各省份2019年人口总数、体校数量、在训运动员人数、教练员数量、体校文化课教师数量等变量只与金牌总数相关,并没有直接影响。
通过对中国参与的历届夏季奥运会金牌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发现,我国竞技体育实力呈现出省份、区域、项目发展规模和结构不充分、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传统优势项目金牌贡献率空间饱和,潜优势和非优势项目突破不力,夺金面有待拓展;影响广且社会化程度高的“三大球”、基础大项和新兴项目整体实力不强;同场对抗性和轮换攻防对抗性项群有待突破等特征。针对这一现实,结合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借鉴专家、学者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深层次矛盾的剖析,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全面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实力。
2.3.1 推动竞技体育社会化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奥运金牌在民众心目中的影响力已逐渐减弱,大众体育的旺盛需求正转化为体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对中国体育发展而言,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保持和扩大竞技体育优势的基础上,引领和撬动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循环体系[12]。
1)完善功能互补的管理体制。要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和市场的积极性,推动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系统耦合和功能互补,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综合功能,逐步建立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新型举国体制和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13-14]。
2)突出竞技体育的功能和效益。竞技体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是要突出竞技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二是要努力实现竞技体育先进成果向服务经济社会转化,最大限度释放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15]。
3)实现社会化项目发展的突破。从奥运会项目设置的发展趋势来看,一些社会化程度高、影响力大的项目正成为新的增长点。例如,里约奥运会新增的橄榄球、高尔夫项目,东京奥运会新增的滑板、攀岩、冲浪等项目。从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分布特征来看,传统优势项目金牌已经饱和,寻求影响力大且社会化程度高的“三大球”、田径、游泳基础项目和网球、高尔夫、滑板、攀岩等新兴项目的突破正成为中国未来夏季奥运金牌新的增长点和撬动大众体育发展的着力点[16]。
2.3.2 形成运动项目均衡化布局
省份和区域、项群、项目等发展规模和结构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是当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促进运动项目科学布局,形成均衡发展新格局。
1)促进项目结构优化。要巩固和保持优势项目,挖掘和培育潜优势、非优势项目,加强和引导相对弱势项目,推动传统与新兴项目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各项目之间的“生态平衡”,实现从突出优势项目向运动项目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形成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全面增强的新局面。
2)重视区域合理布局。围绕不同区域经济、文化、气候、资源等特征培育特色和新兴运动项目。统筹运动项目区域布局,促进区域间合作,发挥各地资源禀赋,通过建立优势运动项目示范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地缘集聚型运动项目发展新格局[17]。
3)推动省份协调发展。根据当前我国各省份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特征,要统筹安排、系统谋划,通过实施省份竞技体育帮扶工程、畅通交流机制、加强基地建设,在继续保持竞技体育实力优势省份地位的同时,推动潜优势省份全面发展,挖掘非优势省份竞技体育潜力,培育待突破省份增长项目,形成省份竞技体育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布局。
2.3.3 加强后备人才质量化建设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如何立足多元格局,实施多元共治,实现融合发展,已成为解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要立足新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实现体教融合从宏观顶层设计、中观运行传导向微观基层实践走实走深,推动多元主体共同投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18]。
1)保障需求与供给平衡。宏观顶层设计上,教育和体育系统应推进政策制定和工作机制的全面融合,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国民教育体系对接,实现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体系的畅通,促进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在需求和供给上的平衡。
2)实现纵向和横向关联。中观运行传导上,要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和后备人才培养双重目标为引导,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原则,赛事改革为抓手,建立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和社会力量的衔接,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家庭、学校、社区相互联动的运行机制,形成多元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在纵向和横向上的网络结构。
3)突出效率与效益统一。微观基层实践上,要积极拓展培养方式,着力化解学训矛盾,在普及的基础上夯实后备人才厚度,通过实施运动项目普及推广工程,青少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跨界、跨项选拔工程凸显后备人才的高度,实现后备人才培养在效率和效益上的统一。
2.3.4 重视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
从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来看,科学化训练已成为各国追求训练质量、获取奥运金牌的主要手段。随着社会发展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以规模扩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内生式发展转变,竞技体育也应该主动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实现运动训练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能转变。
1)树立科学训练理念。要借鉴国际先进训练经验,创新训练理念、方法和技术,充分挖掘和借鉴世界体育强国科学化训练的成功经验,结合运动队实际形成训练、科研、保障“三位一体”的科学化训练理念。
2)突出全方位科技助力。要实现从选材、训练、备战、参赛全流程,赛前、赛中、赛后全过程,生理、心理、体能、技术全覆盖等方面优化训练营集训模式,强化优秀运动队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突出科技服务的全方位助力[19]。
3)创新科训结合体系。要加强教练员和科研与医疗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训练、医疗、教育、服务”一体化支撑体系,促进“科技攻关”与运动训练的紧密结合,加快场馆、器材、设备的升级改造和更新迭代,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大数据等现代科技促进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20]。
夏季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的时空分布呈现出数量稳中有升,区域和空间不平衡,省份获得金牌数量区分明显;区域呈现出明显差异,南北相对平衡,东西分布不均;性别呈现出女运动员贡献率高,差异检验不显著,混合夺金实力有上升趋势;项目发展不均衡,夺金面有待拓展,项群实力差异显著,项目优势区分明显等特征。各省份经济实力对其获得金牌数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东京奥运会获得金牌数量与该省份历届夏季奥运会金牌总数呈高度正相关,说明金牌数量深受经济基础影响,东京奥运会金牌的贡献主要还是来源于金牌数量传统优势和潜优势省份。未来需立足时代新背景、采取新举措,破解新矛盾、形成新局面;重点化解竞技体育社会程度不高、运动项目发展不均、后备人才培养不畅、运动训练方式不新的现实,通过推动竞技体育社会化改革、形成运动项目均衡化布局、加强后备人才质量化建设、重视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来统筹推进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