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欣
(重庆市开州区精神卫生中心,重庆 405400)
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科常见病,其属于一组原因未明的重型精神类疾病,可能会涉及感知觉、情感、思维、行为等多个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1]。这一疾病的出现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视、听、嗅觉,同时,也会引起认知、思维障碍等神经系统病变[2]。精神分裂症具有相对较为复杂的发病机制,其治疗时间相对较长,病情容易反复作用,如果不能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能导致精神衰退情况的出现,在增加治疗难度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3]。目前,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就是药物维持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可用于这一疾病治疗的药物越来越多,这些药物具有不尽相同的效果与安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就应该找到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药物[4]。本次试验研究将在我院接受精神分裂症治疗的86例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分析了阿立哌唑的药理作用,并对其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进行探究,内容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研究对象的随机选取时间介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共包括86例在我院接受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完成患者的分组,共分为试验组与对比组,每组的患者例数均为43例。试验组由男患者24例,女患者19例组成,患者年龄区间为21~57岁,平均年龄(41.30±2.90)岁,患者病程区间为6~24个月,平均病程(11.30±2.40)个月。对比组由男患者23例,女患者20例组成,患者年龄区间为21~55岁,平均年龄(40.90±3.10)岁,患者病程区间为8~24个月,平均病程(11.40±2.20)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后可知,其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5];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对本次试验研究所用药物并无过敏史和过敏反应的患者;患者家属知情且自愿参与本次试验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与冠心病等相关慢性疾病的患者;存在认知障碍情况的患者;合并躯体性疾病的患者;存在脑部创伤史的患者;在入组前1周内接受过相关药物治疗的患者;家属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或者是不愿意参与本次试验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在医护人员的监督和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过程中未运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试验组患者运用阿立哌唑实施治疗,将每日5 mg作为其用药的初始剂量,最大剂量为每日25 mg,连续治疗时间为8周;对比组患者采用利培酮实施治疗,将每日1 mg作为其用药的初始剂量,最大剂量为每日4 mg,连续治疗时间为8周。
1.3 评价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症状、睡眠质量以及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精神症状借助PANSS进行评定,共包括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和总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的治疗效果越为理想,精神症状改善情况越好[6]。
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7]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安眠药物以及日间功能,每项内容的评分均介于0~3分,总分大于7分表示患者存在睡眠障碍,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
生活质量借助GQOLI-74量表[8]评价,共包括心理健康、躯体健康和社会功能三个维度,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理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实现数据分析,以()和[n(%)]分别表示计量和计数资料,并分别运用t和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症状对比分析 试验组与对比组各有患者43例,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精神症状与对比组患者相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精神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症状对比分析(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症状对比分析(分,)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分析比较 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睡眠质量明显高于对比组患者,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分析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分析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分析 在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比较上,试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对比组患者,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分析(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分析(分,)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试验组患者与对比组患者相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n(%)]
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精神疾病症候群,目前,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个人的心理易感因素和外部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等有着密切关系[9]。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的本质特点就是个性上的变化以及情感的分裂表现,对患者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均有着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更好生活。不同患者发病后的临床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可能会出现多个方面的障碍,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病程相对较长,所需要的恢复周期也很长,治疗的难度相对较大,在用药后如果患者可以得到良好治疗后往往能够保持痊愈或者是基本痊愈的状态[10]。但是部分患者也可能会因为治疗效果不佳而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加重病情,由此可见,找到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药物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治疗药物[11]。
有相关试验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的阳性症状出现与大脑边缘系统之中的多巴胺(DA)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12],而阴性症状的出现则与5-羟色胺有着一定的联系,也就是说在实施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改善其阴性、阳性等相关症状、体征就需要找到一种可以稳定患者多巴胺与5-羟色胺系统的药物[13]。同时,在临床实施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患者在结束药物治疗后可能会出现诸多的不良反应[14],既给患者造成了影响、伤害,又不利于更好治疗效果的获得与患者的更好恢复,也就是说在选择治疗药物的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其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的可能,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出现[15]。阿立哌唑属于多巴胺和5-羟色胺系统的稳定剂[16],同时,也是突触后多巴胺受体的拮抗剂和突触前自主受体激动剂,其可以改善患者的多巴胺亢进功能,稳定5-羟色胺系统,目前,被较为广泛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17],其药理作用为可以对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保证了多巴胺递质的稳定性,提高了多巴胺活性,同时,可以部分拮抗D2、5-HT1A、5-HT2A受体,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阴性症状、认知和生理功能的目的[18]。在实施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阿立哌唑也有着独特的作用机制,其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提高其睡眠、生活质量的同时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由此可见,可以将阿立哌唑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理想治疗药物[19]。本次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精神症状、睡眠质量以及生活质量均与对比组患者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两组患者治疗前精神症状、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基本相同,说明其病情严重程度基本一致,可以实现后续治疗效果的分析比较;而阿立哌酮这一药物的应用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阳性、阴性以及一般精神病症等相关精神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生活水平,促进了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同时“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比组患者相比明显较低(P<0.05)”这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阿立哌酮这一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并不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具有相对较为理想的安全性。瞿久凤,邱悦[20]的相关试验研究将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作为了试验对象,并采用双色球分组法将其分为接受利培酮治疗的对照组与联合应用阿立哌唑治疗的观察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相关结果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8周之后的痊愈率、用药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相对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阳性、阴性与一般精神症状评分均与对照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上述指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并得出了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阿立哌唑的联合应用具有显著较高的治愈率、用药有效率,更好地改善了患者的精神病症状,减少了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其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显著。瞿久凤,邱悦的相关试验研究结果、结论与本次试验研究有着相对较高的一致性,进一步说明了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应用阿立哌唑的显著效果,可以将其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种理想治疗药物。
综上所述,在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治疗服务的过程中,阿立哌唑发挥了较好的双向调节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作用,改善了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恢复了患者的生理功能,同时,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可以予以广泛的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