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即代工生产简称委托制造,直译为原始设备制造商,指由采购方A提供设备(非必要)和原始技术设计、工艺技术,由制造方B负责生产、提供人力和场地,采购方负责销售的一种现代生产方式。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的缩写),即原厂委托设计代工,直译为原始设计制造商,指由采购方A委托制造方B,由制造方B从设计到生产一手包办,而最终产品贴上采购方A的商标且由采购方A负责销售的生产方式。】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赴台投资,利用台湾廉价劳动力等要素进行生产,并转而将产品出口。这一阶段虽然台湾代工模式还未大规模呈现,但是在PC产业,台湾的企业凭借其生产的灵活性和产品价格的低廉,逐渐打入美、日等厂商的供应链,为下一阶段的全球代工生产做准备。而香港作为大陆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窗口,以发达的商贸网络,形成了快速吸收国际资源进行研发生产的能力;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则凭借引进的国外生产线的体制内系统企业委托生产,开始了“代工”。
自中国代工产业发展起来,欧美先进PC厂商逐渐意识到下单给台湾企业,让台湾制造厂全面负责生产、加工和装配,而自身则集中资源进行产品研发和品牌行销,将为自身带来更高的利润。岛外先进厂商负责微笑曲线左端(CPU、核心芯片组)的创新、研发设计,以及右端的物流、行销与品牌的运营,而台湾厂商则负责中间环节的零组件的生产、装配和加工,自此台湾迎来了价值链垂直分工下的全球代工生产时期。
代工模式向前发展,台湾厂商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借由岛外先进厂商的知识外溢得到提高。待台湾厂商有能力向微笑曲线左方、右方移动时,岛外先进生产厂商便干脆把左端的“设计”以及右端的“物流”两个环节交由台湾厂商,台湾代工由OEM 逐渐向 ODM 转变。富士康等代工先驱开始尝试“北上”。
90年代初,大陆地区受取消进口许可证影响,大量国有计算机厂倒闭改制,或转向服务器和中大型机市场,失去PC生产和代工能力。
1990年开始,为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国家取消了计算机产品的进口许可证,并大幅度下调相关产品的关税。中国庞大计算机市场打开的同时,给当时的国内PC行业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OEM给了大量原来以政企、研究院所为核心客户代理销售的公司,转型家庭和商务市场的巨大低成本试错机会。
当时,台湾劳动力及土地等价格上升,企业经营环境恶化,代工企业毛利走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台湾企业将生产基地纷纷移转大陆。生产要素成本低廉是吸引台湾企业“登陆”的重要因素。PC产品的制造,除了少部分仍留在台湾,大部分的制造基于成本的考虑,都已经转移到大陆生产。台湾接单,大陆生产交货,当地组装的营运模式发展为代工产业的标准模式。
当然,一路向北,也不是所有的台湾厂商都十分“爽快”。在台企来大陆建厂之前,它们的产品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來到了大陆市场,并获得了用户的认同,但除了富士康郭台铭独具慧眼,1988年就在深圳设厂,其他的厂商也经历了一个了解大陆政策、条件的过程。
例如,华硕在1998年之前,在大陆只是通过代理销售产品。1998年徐世明代表华硕来到大陆考察后,最终选择了苏州,建议华硕建厂,因为苏州在当时提供了更好政策和投资环境,新区的配套产业也更齐全。随后,名硕、凯硕等子公司相继投资、成立、设厂、运营。三年间,华硕在大陆市场投入30亿元人民币,建立了大量工厂和地区分公司,终于全面进入大陆PC行业。
由于台湾PC代工企业喜欢“工厂+供应商”整合方式,因此“向北”从台湾向大陆布局时,其下游供应商也同步转移,聚集在其周围。这对于急需发展的大陆PC厂商来说,无疑也是一大福音,大陆厂商终于可以享受到国际化标准的代工服务和供应商资源了。
以联想为代表,方正、同方、浪潮、实达、海信、海尔、TCL、神舟等一大批本土公司,依托大陆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OEM和ODM业务,投入更多精力在研发以及营销、渠道上。这也造就了中国PC和笔记本产业的第一次“盛世”。
2001年落成,现有4万名员工的上海广达制造城
广达在重庆的生产基地
截至2019年的富士康代工厂设点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优厚的招商引资条件,低廉且丰富的人工成本,这两个条件使得国内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上海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三角地区,成为集群式的OEM/ODM产业中心。一路向北,成为此时的产业口号。
2008年以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以及“一带一路”的提出,特别是中欧班列在西部的重庆首先开辟了PC及笔记本产品快速销售新物流通道,加上中西部地区丰富充裕的人力资源以及不断提高的基础建设水平,PC和笔记本行业的OEM/ODM厂商,又发起了一场“一路向西”的运动,纷纷转移或新设制造中心于中西部的河南郑州、重庆、四川成都等地,再次改变了国内PC代工产业的布局。
重庆作为中欧班列最早开行的先行者,享受到了这波代工产业大迁移的红利。广达、英业达、富士康、仁宝、纬创、和硕“代工六巨头”扎根重庆多年,2021年,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超过1亿台,产值逾4000亿元,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产量25%。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仍然是富士康,一共在全国43个城市设厂。
各路巨头纷纷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合作方:戴尔、惠普有御用的广达、仁宝,联想有大众、仁宝、广达和纬创“护驾”,TCL有英业达护航,神舟、方正、海尔、同方、新蓝、长城和精英、大众、蓝天合作密切……
尤其是部分研发实力还不够雄厚的品牌商,大众、精英、蓝天等代工企业还提供了贴心的ODM+OEM服务,提供从准系统设计到成品制造的全套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此举虽然造成了部分国内品牌的产品同质化,但同时,又极大繁荣了市场,将PC和笔记本终于降到了大众可以接受的范围。这形成了“中国PC模式”,震惊业界。
中国内地也正式成为IT产品的“世界制造工厂”。凭借内地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便利的基础设施,代工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全球几乎90%笔记本电脑,70%的主板,1/4的台式电脑和通信设备等都是由这些在大陆地区布局的代工企业生产的。到2011年,由在内地形成的代工企业集群和产业链,代工和制造的PC产品,占全球出货量90%。
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中国的PC、笔记本生产/代工版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来料OEM,还是ODM+制造一条龙,PC OEM产业,大气已成。
如今,“北上广深研发营销,川渝苏粤生产物流”,已经成为2018年以后,中国PC和笔记本行业OEM/ODM的新布局特色,也成为了中国PCOEM行业新的成熟业务模式。
另外,两个事例足以说明,一路向西比之一路向北,政府在扶持、帮助代工产业方面,已经不是靠“送厂房、给补贴、降税收、低人工”的降低成本套路,而是实实在在开始为西迁代工企业构筑起更完善的生态圈和提供真正的业务增长助力。
“西进运动”的中心重庆,自2009年以来主动积极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的供应链,建成了“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原材料配套”的上游集成电路全流程产业体系,形成了集运营商、品牌商、代工厂和配套商为一体的智能终端产业链,这种上游核心产业的布局,靠的不是西迁代工企业带动供应商,而是地方政府不懈地支持外来和本地高端研发、生产企业设立,甚至成立基金主动进行投资。由此,相对于北向时代,制造代工企业们的供应链条件,再一次得到改善,甚至说终于进入健全的时代。
2015年,重庆仁宝最大客户东芝宣布退出笔电市场,订单遭遇断崖式下降,生产经营困难,一度计划撤出重庆。在这个最困难的时期,重庆保税港区与重庆仁宝公司一起,抢抓拿到了不少国际知名品牌订单,引入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平板、智能电子笔等高端新型产品的生产,让公司不仅摆脱了危机,而且日子越过越滋润,重庆仁宝不想走了。这么一路互相扶持走到2019年,重庆仁宝公司生产笔电产品350万台,产值116.93亿元;2020年,产量增加到462万台,产值160亿元,同比增长37%。
到西进运动告一段落的2021年1—12月,全国微型计算机设备(PC及笔记本电脑),产量排名前十的依次是重庆市、四川省、广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湖北省、江西省、福建省、云南省。
它们构成了中国PC/笔记本OEM、ODM产业的新版图。
而在这片版图上耕耘的PC/笔记本 OEM/ODM厂商,它们的TOP10变成了这些:
90年代初,台湾省的市场狭小、成本攀升,导致PC制造业转向大陆。而在这后疫情时代的第二次拐点到来之时,面对着中国智造兴起后巨大的OEM/ODM需求和巨大的祖国大陆市场,如何战胜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源成本,又进一步发现和利用大陆的各种优势,实现PC代工制造业的第二次腾飞?
中国PC制造代工产业的未来也许就在这抉择之中:是继续“游牧”迁徙,还是引入更多核心技术和研发资源“安居”?是走AI机器人制造节流,还是跨界拥抱新能源革命开源?
不管如何,我们都希望这些为中国经济繁荣、世界IT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PC制造代工企业能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之下,实现二次创业的成功!
在长城0520们大领风骚的时候,中科院另一个公司也在悄悄成长。计算所旗下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依靠代理AST等品牌,短短两三年就捞到了第一桶金。但掌舵人不满足于仅仅做“代理”业务,后面的制造和研发,对中国企业来说仍是短板。总经理柳传志誓要突破这个短板。
1988年底,计算所公司的香港合资分公司,投资1000万港元,从港商蒋国辉手中,收购了Quantum公司及其工厂,开始进行计算机板卡的开发和生产。联想这场决定未来的决胜关键是“微机主板”和“整机组装”,一个研发,一个制造。以收购公司为生产基地,开始主板的设计和制作,进而进行整机生产。这标志着联想开始真正弄懂PC产业从设计到生产、委托生产再到最终销售的全流程。
公司的技术带头人倪光南亲自带领的团队在香港依托收购公司及实验室,研发“联想Q286”电脑的主板和整机,获得成功,并很快在香港生产基地投入生产。1989年3月,這块主板及组装的整机,在汉诺威电脑展大获成功,拿下2073台整机、2483块主板的出口大单。
博物馆中中国第一台依托“国际化”资源研发生产的PC——联想Q286
1974年,郭台铭创办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1985年创立了FOXCONN(富士康)品牌。
郭台铭的奋斗目标很明确:“台湾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
1988年5月下旬,郭台铭等一行八人赴深圳考察投资环境。考察后,郭台铭认为,他的世界第一梦就在这片热土蕴含着希望。在当时,台湾当局禁止如微波技术、半导体技术赴大陆发展,于是鸿海以组装OEM业务借口,顺利拿到了赴大陆投资的许可。
1988年6月6日,在深圳宝安区西乡,一家名为“深圳海洋精密电脑接插件厂”的工厂正式开设。一开始,郭台铭只是租了5100平方英尺的厂房,招揽了当地150多名员工,并从台湾等地抽调干部,让富士康起步。
富士康,也成为外(及港、台)资最早进入中国PC OEM产业的企业。
有了成本更低的OEM基地,郭台铭将鸿海的客户锁定戴尔、康柏、英特尔等国际PC大厂,自己开车跑了美国52州的32个州,拉到了这些国际品牌的OEM订单。
在90年代,这家企业在PC领域开始名声大噪,生产的“OCTEK海洋”主板,是386、486时代的内地“一线”板卡品牌。而为大厂提供的OEM服务,到了全球每5台电脑就有一台有他家OEM产品的地步:依靠大陆OEM基地的巨大人工优势和管理优势,富士康拿出了让岛内同业瞠目结舌的“赤字接单、黑字出货”的运营模式,让竞争对手目瞪口呆。
至此,郭台铭的世界第一梦逐渐成真。2005年,富士康取代纬创力,成为世界第一OEM企业。
富士康靠着极低的成本优势,开创了中国OEM产业的几个业务模式:
一是开创了在保密前提下,同类产品赛道积极接受多家一流公司的订单的业务模式;
二是开创了PC和3C数码产品OEM产业“一站式购物”业务模式,不仅是组装,必要的模具、材料、基板等全部具备自制接单能力,让OEM客户更加省心。
1988年5月,郭台铭(左二)等人在深圳考察设立OEM厂
大陆富士康员工在“海洋厂”车间外合影
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由于出自富士康,号称“女版郭台铭”“代工女王”,是普通人在深圳奋斗的成功样本。生于汕头贫困农家的王来春,跟着公司一起迅速成长,她积极向其他管理人员学习, “三级跳”于1998年当上课长,手下管理数千富士康员工。
在富士康干了10年后,2004年,王来春和哥哥一起创办了立讯精密。将郭台铭的不少经营思想及理念奉为圭臬。企业战略布局,也跟随富士康。甚至富士康,也成为了立讯精密的客户。2020年,立讯精密成为首个代工iPhone的中国大陆资本OEM企业。
1989年,施崇棠、童子贤、徐世昌、谢伟琦、廖敏雄,五位年轻的工程师心怀创业的梦想开始了创业之旅。他们还给自己的小公司取了一个很美的名字——ASUS(华硕),来自飞马座单词PEGASUS的后几个字母。
当时英特尔发布了80486处理器,但是英特尔基于486处理器的主板未上市。这五位技术狂人凭借手中的386主板原型做出了一片可用的486主板。一个划时代的产品的诞生,第一次在IBM之外有了与英特尔同步的技术产生,第一次让英特尔的处理器运行在非英特尔的主板上。
1995年, Intel宣布大举进军主板行业,将给以华硕为首的台湾省主板和PC OEM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在以华硕为首的主板厂商的倡议下,几乎所有台湾省的品牌电脑厂商以及主板厂商都拒绝向英特尔购货,转而投向其他处理器厂商。
由于此时台湾省PC OEM产业已经居于世界第一规模,其市场占据70% 英特尔CPU出货量,英特尔权衡利弊之后,不得不放弃了大举进入主板OEM市场的计划。
在这场战争中,曾经世界最大的主板厂商美国Micronics衰落。而华硕却拿到了惠普原本交给英特尔的主板OEM订单,在1996年登上了世界主板第一品牌的位置。
随着1998年华硕第一个大陆工厂开建,随后它陆续成为全球第一大ODM厂商、第一个品牌+代工双成功的PC厂商、全球第二大的电子代工企业(和硕系),在它正式与大陆结缘后,更加顺风顺水。
華硕股票上市前业绩发表会,(前排左起)魏杏娟、李聪荣、华硕创办人童子贤、谢伟琦、华硕董事长施崇棠、创办人徐世昌等人一起合影
从乡绅转变为最早开创PC代工时代,成为业界“黄埔军校”掌舵人的许潮英和受其提携的“台大六才子”、金宝系,在中国PC代工历程中,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1982年4月,许潮英“天使投资”林百里等“台大六才子”,成立金宝电子开始生产PC,开台湾省也是整个大中华区PC代工之先河。
1983年,金宝电子的“龟山厂”投产,为此成立了仁宝电子。PC代工产业大名鼎鼎的宝系厂走上历史舞台,开始书写传奇。
江英村成立致福电子,温世仁投资英业达,林百里先生与梁次震创立广达,姚四川则改任仁宝总经理,而周永嘉仍留在金宝系,辅佐接任董事长职务的许潮英之子许胜雄至今。
1989年,金宝电子成为全球最大PC生产厂。1996年开始在大陆设厂,先后催生出仁宝、泰金宝、威宝电信等关系企业,而最后金宝又演化为金仁宝集团,如今包括新金宝集团的 4 家公司、10 家子公司,仁宝集团的7家公司以及冠宝科技在内,总共40余家“宝系”公司,在全球有数十个生产基地,一个子公司仁宝的笔记本电脑代工量占据了全球25%的市场。而2021年,仅新金宝一个子集团,就成为全球第六大电子代工企业。
与从金宝走出的创始人创立的致福、英业达、广达等加一起,可以说金宝人几乎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PC和笔记本代工产能,堪称世界电子OEM产业的“黄埔军校”。那个50岁拿房抵押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董事长,可能并不知道,后生们竟然打下了如此格局的天下。
许潮英(中)从一介乡绅成为全球PC代工产业“黄埔军校”的“校长”,身边的梁次震(左一)、林百里(左二)等人都成为业界英豪
林百里(中)和伙伴们开创了笔记本电脑OEM产业
1987年,时任母公司金宝电子联合创始人、总经理、参与设计出台湾第一部电脑的林百里,辞职担起事故责任,开始独立创业。为了不与自己参与创立的前企业产生业务冲突,他把目标瞄准笔记本电脑代工。
1988年,没人相信笔记本电脑会普及,更没人在意笔记本OEM产业。1988年创业时,每个人都笑广达,说个人计算机就是放在桌上用的,笔记本电脑怎么会成主流?但林百里以工程师的敏锐性坚持,computing is mobile(计算即移动)。
林百里回忆说:“最困难的是1988年到1997年这十年,要说服别人笔电会取代桌机。没人相信我,连当时的英特尔都不相信我。当时英特尔执行长(CEO)来台湾,本来没有要来广达。英特尔台北总经理就跟执行长说,你看这家公司做手提式计算机,好像还蛮认真的,应该去看看。执行长回程会从台北到桃园机场,中途就弯来广达看一下。我当时跟他说,‘这种机器会取代桌机。’他说:‘No。’但他回去不到一年,英特尔就做出一个笔电处理器。后来我就笑他,原来那时候你也同意,不然你就不会做。”
在20世纪80~90年代初期,对于这些人物而言,进入PC代工领域、进入笔记本代工领域、进入中国大陆地区,都是一个充满未知的决定。欧美上游对手的打压、技术的差异、成本的攀升、市场的未知、政策上的变动风险等,都曾是阻碍他们的拦路虎。
但中国的对外开放,全球的数字化步伐,让他们充满信心。正是这些比黄金还宝贵的信心,让他们踏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并从此改变了世界IT产业的格局。
正是这些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时代英雄和企业,让中国PC时代真正走向世界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