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仿武,颜 琼,吴理扬,沈 维
(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三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2.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性疾病,也是我国高发致死疾病,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cerebral stroke,IC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具有高发病率与病死率的特点[1]。相关数据显示,ICS病死率已超过肿瘤与心血管疾病,成为我国成年人致死的首位原因[2]。ICS是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急性脑组织供血不足性疾病,纤溶系统、血小板以及抗凝系统与其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溶栓、抗血小板治疗以及早期抗凝治疗成为ICS的主要治疗手段[3-4]。阿司匹林与胞磷胆碱是临床治疗ICS的常用药物,但部分患者经阿司匹林与胞磷胆碱联合治疗后未获得满意的疗效。ICS在中医学中属于“中风”范畴,基本病机为经脉闭阻、气机逆乱、五脏虚损[5]。针药结合治疗被证实对脑卒中后遗症具有显著效果[6-8],但各研究报道治法、效果不同,本研究通过观察蠲痹酒结合艾灸(蠲痹灸)对ICS患者血流动力学与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探究此种方法对ICS患者预后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纳入标准 ①符合ICS的中医与西医诊断标准[9-10];②年龄18~75岁;③无颅内出血;④发病24 h内入院;⑤患者及家属知晓本研究目的与流程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①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或伴有恶性肿瘤者;②近半年内接受过重大外科手术者;③近3个月内参与过或正在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④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1.3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三医院就诊的I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三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20140220)。最终纳入研究的ICS患者共计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4治疗方法
1.4.1常规组 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联合胞磷胆碱治疗8周:阿司匹林肠溶片(河南华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4955)100 mg/次口服,1次/d;胞磷胆碱片(四川梓潼宫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389;规格:200 mg×12片)200 mg/次口服,3次/d。
1.4.2联合组 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蠲痹灸治疗8周。①蠲痹药酒的制备:取细辛、防风、红花、三七各800 g,制川乌头、川芎、威灵仙、秦艽、羌活、黄芪、桂枝、杜仲、当归各1 200 g,研制成粉末状,加入50度米酒100 kg,混合后于室温下静置30 d备用。②蠲痹药粉的制备:取细辛600 g,红花800 g,当归、川芎、独活、白芥子各1 000 g,白芍2 000 g,桂枝3 000 g研制成粉末状备用。药艾条:艾叶、桂枝、高良姜、广藿香、降香、香附、白芷陈皮、丹参、生川乌等。③治疗过程:将艾条均分为8段(每段2.5 cm)置于灸盒上备用。患者取俯卧位,使大椎穴至长强穴完全暴露,在督脉左右旁开5 cm区域覆盖纱布。取5 mL药酒与5 g药粉,充分混合后均匀涂抹于纱布上,点燃艾灸盒并置于纱布上。艾条燃尽后移走灸盒与纱布,轻拭皮肤,完成1次治疗,每周治疗3次。
1.5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的卒中严重程度与生活自理能力。NIHSS量表包含15个项目,总分0~40分,分数越高患者卒中程度越严重[11]。ADL量表包含10个项目,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高[12]。②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心脑血管检测仪(郑州三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型号:SJ-X35F)对患者进行检测,记录大脑前动脉平均流速(Vmean)、血管搏动指数(PI)以及血管阻力指数(RI)。③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的清晨抽取患者空腹状态下的外周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丙二醛(MDA)水平。④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皮疹、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与Graphpad prism 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与百分比表示,进行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用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组内比较进行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组患者NIHSS与ADL评分比较 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降低,ADL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ADL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NIHSS与ADL评分比较分)
2.22组患者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Vmean均上升,PI与RI均下降,其中联合组Vmean高于常规组,PI与RI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2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大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32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SOD、eNOS水平均上升,MDA水平均下降,其中联合组患者SOD、eNOS水平均明显高于常规组,MDA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2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2.4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整个治疗期间,常规组出现皮疹2例、便秘4例、恶心呕吐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8/60);联合组出现皮疹1例、便秘2例、恶心呕吐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4/60),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81,P=0.224)。
既往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ICS好发于60~70岁老年群体,近年来研究发现ICS发病呈年轻化趋势,部分患者初次发病年龄仅为40岁左右,这使得ICS的早期治疗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13-15]。阿司匹林能够通过乙酰化作用来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进而抑制血栓素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达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16]。这些药理机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脑卒中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但其单独使用时易产生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胞磷胆碱作为一种脑代谢抑制剂,具有修复增生神经元与降低脑血管阻力的作用,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治疗脑卒中,但两者联合使用的效果仍不是十分理想,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仍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17]。
中医治疗中风病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东汉时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中风病的概念起,便出现许多关于中风病的病因、症状、鉴别的论述[18]:《医经溯洄集》中根据病因将中风病划分为真中风与类中风,《证治汇补》中将“手指麻木,不时眩晕”判定为中风病的先兆症状,《医学纲目》中根据中风病的不同表现提出“闭症”与“脱症”的概念。现代中医学认为ICS多由气虚血亏、外邪内侵、脉络不畅、脑脉瘀血所致,与机体免疫力、抵抗力下降、基础疾病增多有关,治疗可从增强免疫力、温经通血、祛邪扶正入手。
古代论著多有记载蠲痹灸,“蠲”者,意思有四:①除去、驱出、去掉,同“捐”;②清除,疏通;③使清洁;④明示,显示。“痹”者,《说文》曰:“痹,湿病也,从疒畀声。”中医认为中风不管是外风或内风,都与人体元气衰败、缺失有关,扶助元气、通阳脉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关键。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督”表示统领所有的阳经,能督促人体的精、气、神。督脉可调节阳经气血,主脑髓、肾、人的神智和精神状态。足太阳膀胱经是十二经脉最长的一条经脉,直接入脑,得天阳最多,为人体表之藩篱,主一身体表阳气,各个脏腑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都有相应的背俞穴(也就是相应的反应区域),背俞穴是脏腑调节主要手段。蠲痹灸主要施灸部位正取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相得益彰[19]。蠲痹灸具有调和元气、补益气血、活血化瘀、通利关节的作用[20]。
蠲痹酒由温阳通络中药制成,其中桂枝温太阳经而通血脉,川芎与当归养血祛瘀,羌活散风祛湿[21]。蠲痹灸是对传统艾法的创新,将蠲痹酒与艾灸结合,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艾灸的温热刺激作用,另一方面促进了蠲痹酒的通络活血作用。本研究观察发现,相比于仅使用西药治疗者,联合蠲痹灸治疗者大脑前动脉平均流速加快,血管波动与血管阻力明显减小,提示蠲痹灸能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具有通血脉的作用。
SOD是一种能够清除机体有害物质的活性物质,具有调节机体过氧化物损伤作用,上调SOD水平有助于控制卒中病情进展[22]。eNOS主要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及脑血流调节中起关键性作用,其能催化内皮细胞生成NO,从而促进血管平滑肌舒张,防止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对血管收缩因子具有抑制作用,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重要中的抑制因子[23]。MDA是ICS发生后刺激自由基生成系统所产生的代谢产物,高水平的MDA可直接加重脑部损伤[24]。在本研究中,联合蠲痹灸的患者SOD和eNOS水平均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下降,提示联合治疗可减轻机体氧化应激损伤,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胞磷胆碱联合蠲痹灸治疗可明显减轻ICS患者神经损伤,提高生活能力,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有关,且安全,可作为ICS治疗的优选方案。但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且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望进行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增强结果的可靠性。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