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赵狄娜
,、,,、。
对话 田禾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专访,畅谈她眼中的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摄影/宁颖
6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22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发布暨中国法院信息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蓝皮书指出,2021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切实抓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优化智慧服务、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管理等信息系统,扎实推进司法数据中台和智慧法院大脑建设,推进人民法院在线运行,构建了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司法模式,为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作出新的贡献,获得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哪些阶段?又面临着哪些问题?《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对话了2022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主编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田禾。
2022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发布暨中国法院信息化研讨会线上举办。作为主持人,今年的发布会让您有哪些特别的感受?
《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今年已经出版到第6本了。新冠疫情暴发以后,线下发布就受到限制,线上发布的平台和技术却发展迅速,线上线下结合发布,信息传播得更快,参与的人也更多,我们能够跟更多的人分享蓝皮书的信息,其实有助于推动法院信息化的发展。作为一个行业性的专业蓝皮书发布会,线上的观看量很高,这让我既吃惊又欣慰,说明很多人在关心中国法治的发展和进步,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以您的经历和了解来看,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大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和阶段?
法院信息化是司法改革的一部分,是司法改革的引擎与动力。在我国,法院信息化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6年起,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法院通信及计算机工作会议,这算是法院信息化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2002年到2012年。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法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法院信息网络建设的文件,其中提到了一些理念、目标、机制,各级法院也开始关注法院信息化应用软件的研发。
第三阶段是从2013年到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对于法院来说,它的使命变成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2013年开始,最高人民法院连续出台了3个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规定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保障机制,从制度上给法院信息化指明了方向。2015年,法院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全国3000多家法院能做到在线办案、在线办公,法院信息化网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6年,法院信息化被纳入了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当中。2017年,法院信息化又得到进一步拓展:全业务在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网络化、阳光化和智能化的法院基本初步建成。到2019年,包括智慧管理、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服务的智慧法院已经建成了,中国在智慧法院建设方面已经处于全世界前列。
据您所知,在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遇到过最核心的困难是什么?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法院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当中,是由下向上推进。最初它是由地方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广到全国。因此出现了不少问题。
第一个困难是很多法院一开始想标新立异,但并没有考虑到信息系统与专业业务相融合的问题,这就导致了研发跟应用“两张皮”— —研发系统的人员并不了解法院的业务,研发出来的系统不好用,法官也不想用,走了一些弯路。至今,最高人民法院、一些地方法院花了很大的力气来让系统与业务相融合,比如让更多的法官参与研发,听取更多司法参与人的意见。
第二个困难是信息化系统林立、各自为政。既然系统是从各个基层研发起来的,往往数据不统一、系统不配套。而且上下级法院的系统也不太一样,对于法官来说,使用就会很困难,需要反复去填报各种数据。在这方面,最高人民法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整合系统,让诉讼便利化,目前已经得到了初步解决。
第三个困难就是人的问题。推动法院信息化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最早开始推行的时候不要说公众了,法院内部都不怎么接受,他们觉得手写就挺好的,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工作方式。社会公众也不太愿意使用信息化平台,他们觉得跟法官面对面能更快解决问题。于是,各级法院为了推动法院信息化的发展采取了很多方法,比如说将在线办案作为对法官的考核,展开培训、提高法官的数字化能力。到了今天,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但是复合性人才还是短缺,还需要大力培养。
在田禾看来,2021 年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的进步,首先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并且贯穿到法院信息化的每一个环节,让更多的公众享受到数字红利。
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在2021年取得哪些新成效?还存在哪些问题?
先说成效。2021年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的进步,首先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并且贯穿到法院信息化的每一个环节。现在全国法院是以微法院为依托,优化网上立案、网上调解、网上开庭,让更多的公众享受到数字红利。其次,卷宗电子化更加完善了。这是提高审判质效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最初的卷宗电子化,只是把卷宗一页一页照成照片放进去,对法官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办法找卷宗在哪一页。后来研发了一个系统,按照立案、审判、裁判文书、执行的分类把卷宗目录化,查起来非常方便,这个工作在2021年推广得特别好。第三,法院管理提升。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了一个数据中台“智慧大脑”,用智慧大脑对全国法院加强管理,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打折扣。第四,最高人民法院利用大数据编制了很多报告,为党和国家决策做参考。地方法院同样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来参与社会治理。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做了市域治理司法指数,可以预判风险、提出司法建议;南通中院根据司法大数据,做了南通社会经济发展运行调研报告,有助于当地优化营商环境。
再说问题。首先就是地方创新跟全国统建的问题,确实还是存在系统多、不对接、不共享的现象。其次就是系统与个性化需求不能很好相融的问题。现在法院信息化的用途出现了分化,怎么解决这一矛盾,还需要讨论分析。第三是司法大数据的应用跟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现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出台,那么在应用司法大数据尤其在给个人画像的时候,怎么保护个人隐私,各级法院要高度重视。第四就是安全问题,要做好监管。研发系统的都是体制外的公司,不排除可能会留有后门的钥匙,那么在司法诉讼当中,他们会不会利用其优势来分析某一个法官的偏好以及案件胜出与败诉率?这样在涉及他们的案件时,或许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各级法院信息化人才队伍和管理机制如何不断健全?您对此有哪些建议?
人是第一重要的,没有人才,肯定什么事都做不了。所以我觉得法院信息化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建立教育培训体系,对法官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引进一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把法官放到实践中去锻炼。第二,要在教育方面培养复合型的人才,高校要把人工智能大数据、法院信息化等学科专业尽快设立起来,为法院、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第三,要建立人才成长机制,营造良好晋升环境。只有能够晋升和成长,人们才愿意静下来做实事。在巩固人才方面,应该对于复合型人才加大奖励,提高评价赋分。
有人提到:是否能构建全国案例资源库,甚至对公众开放?对此,您怎样看?
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因为这样可以做到司法资源共享,老百姓也能看到裁判的尺度。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成果,第一个就是中国裁判文书网,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案例库。到2021年底已经收入了1.3亿份裁判文书,浏览的人数已经达到700多亿。第二个是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的法信平台,可以提供专业知识的服务,也可以进行类案推送,包括给老百姓提供一些裁判规则和法律知识的参考,到2021年底,注册用户有140万人,浏览访问次数已经达到3.5亿人。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智慧法院在助力司法为民、国家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2 0 2 0 年新冠疫情暴发以后,很快就号召“停工不停摆”,法院虽然不能线下开庭,但可以线上开庭,所以电子诉讼平台一下就发展起来了。最高人民法院还出台了一些有关在线诉讼的规则,引导当事人利用电子诉讼平台进行诉讼,极大缓解了案件积压的情况。2021年,全国法院在线立案1143.9万件,在线缴费1093.2万次,在线开庭127.5万场。在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电子诉讼平台有效保障了当事人的诉权,智慧法院在维护国家稳定、社会治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还会持续下去。电子诉讼平台的大力发展是一个趋势,它确实减少了民众的诉累,方便了民众打官司。
智慧法院在审判、执行等方面的应用场景都有哪些?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现在很多法院都建立了科技法庭,会有全程录音录像,不仅能够保证司法的公正,更重要的是有语音识别系统,无论是哪里的口音,都能够把当事人和辩护律师等人的话语转化成文字的庭审记录,大大减轻了书记员和法官的工作量。另外,庭审引进了证据的随讲随翻系统,法官可以通过语音快速调取证据,极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庭审的效率。第二个是移动诉讼。以前,针对一个普通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即便反复跑法院,可能都不解决问题。但是自从可以移动开庭以后,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头就可以立案和开庭,零参与费、零路途时间,节约了成本、方便了公众。之前曾有一个案例,是一个中国人在非洲做生意,原告在国内想离婚,被告也愿意离婚,但是疫情期间回不来。最后,这一案件利用电子诉讼平台,全程在手机上开庭调解,交换材料、签署调解书等,免去了跨洲奔波和疫情传播的风险,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
对《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23)》,您有什么期待和展望?
我的期待特别大。疫情已经肆虐了三年,不能深入地方,对我们团队来说局限性还是很大。我希望疫情消退的时候,我们能够继续在全国各地走走,更深入地去分析了解全国法院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推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研究。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发布一些地方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