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姚颖超
5月18日,宁波首次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2021年度宁波科学技术奖获奖个人、单位和团队进行表彰。来自科研实验室、工程一线、企业车间的科技工作者齐聚一堂,共话科技创新,共谋未来发展。
宁波科学技术奖是宁波市政府为了鼓励科学技术创新,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性,推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而设立的。
2021年度宁波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是一份令人赞叹的成绩单:3 人(团队)获市科技创新特别奖,9 人获市青年科技创新奖,80 项科技成果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透过这些获奖项目,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精神,更能感受到宁波科技创新的硬核力量。
在法国埃菲尔铁塔、上海世博会场馆、北京冬奥会场馆等国内外标杆项目的发电装置里,都有同样一种器件——锦浪科技生产的组串式逆变器。成立17年来,在董事长王一鸣的带领下,锦浪科技聚焦组串式逆变器细分领域,将实业做实,将专业做精,全系列产品实现规模化应用,越来越多的新能源应用场景搭载锦浪科技零碳绿色能源解决方案,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了宁波力量。
“未来,我将继续带领锦浪科技践行‘用技术的力量推动清洁能源成为全球主力能源’的使命,扎根新能源实体经济,为推动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继续贡献力量。”2021年度宁波市科技创新特别奖获得者王一鸣在大会上表态发言。
“近年来,宁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承担国家重大创新任务,多项自主创新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服务国家大局提供了宁波经验和样本。”宁波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2021年度宁波科学技术奖80 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中,有多项是属于服务国家重要领域发展的项目。
城镇供水管网漏损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和巨大经济损失,这是智慧城市水资源管理需求及行业存在的通病。对此,东海集团等单位面向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动城镇节水降损”的重大战略需求,在智慧传感、智慧计量、智能装配及智能管控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首次实现水表全自动智能化装配及监测。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成果已应用于浙江、上海、广东等地新建和改造的供水工程中。
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1年度宁波科学技术奖在医疗卫生、农业、生态环境等领域涌现出大量成果。
创建仿生人工寰齿关节治疗上颈椎疾患的动态固定新疗法,克服传统上颈椎融合技术导致上颈椎活动功能丧失的缺陷,打破脊柱外科史上流行100多年的传统上颈椎融合技术理念;首创多种螺钉钢板内固定技术,建立新的重建术式临床理论体系;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严重脊柱创伤修复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21年度宁波市科技创新特别奖获得者、宁波市第六医院主任医师胡勇正是用医疗科研守护老百姓生命健康的有力实践者。
缺乏基础的临床如同盲人摸象,缺乏临床的基础如同纸上谈兵。这是胡勇始终坚守的理念。他深耕脊柱外科领域、完成系列创新研究成果,正是始于临床、扎根基础,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理念的真实体现。
“颈脊髓和颅脑连接处被称为‘生命中枢’,是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医生们公认的‘手术禁区’,手术难度非常高。以往这类手术的关键技术都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所掌握,国内患者很难得到良好的治疗。”胡勇说。为了攻克上颈椎领域的手术难题,二十余年来,胡勇在业余时间扎根科研,终于研发出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生人工寰齿关节和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重建技术。“这两项技术不仅能起到稳定作用,还能为患者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的正常生理活动功能。”胡勇介绍道。
不仅在医疗领域,科技创新在其他领域也越来越多地惠及民生。在农业领域,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等多家单位,运用科学的饵料结构和合理配方,在激流区实施大黄鱼品质改良养殖试验。经试验的养殖岱衢族大黄鱼在形态、口感等方面几乎能与野生大黄鱼媲美。目前,该项目已在浙江、福建规模化应用,生态大黄鱼“跳”上越来越多市民的餐桌。在生态环境领域,宁波市气象台等单位完成的霾和空气质量气候特征及预报预警技术,实现了宁波霾中尺度数值预报从无到有的突破。该项成果不仅在宁波得到应用,还在国内其他城市进行推广。
2021年度宁波市科技创新特别奖获得者、宁波市第六医院主任医师胡勇介绍螺钉钢板内固定技术。 姚颖超|摄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关键,而基础研究是创新源头。近年来,宁波科技创新不仅注重在传统领域着力,而且瞄准前沿科学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80 项2021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属于产业技术创新领域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有53 项,占比达66.25%。
由东睦新材料董事、副总经理曹阳等人牵头完成的“高精度、复杂形状、大尺寸铁基粉末冶金零部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21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曹阳介绍,粉末冶金具有利用率高,能耗低,适合大批量、连续制造复杂形状零件等优势,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03年起,东睦新材料的研发团队就开始推进“高精度、复杂形状、大尺寸铁基粉末冶金零部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研发。经过十多年潜心钻研,团队逐步攻克了制备高精度、形状复杂和大尺寸粉末冶金零件的技术瓶颈,在模具结构设计、零件热处理工艺、工装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并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铁基粉末冶金零件生产线。
同样获得2021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由宁波健信核磁技术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关键技术”项目,攻克了高场超导磁体理论基础、超导磁体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和资源封锁,其量产的“1.5T 无液氦超导磁体系统”获评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国际首台(套)产品。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解决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错位问题,必须激发各类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和积极性。民营企业是宁波制造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宁波经济的金名片。在80 项2021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中,民营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30 项,占比达37.5%。“近年来,民营企业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活力持续增强。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创新企业约15000 家,大部分为民营企业。”宁波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东方电缆牵头完成的“海洋用动态海底电缆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21年度宁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围绕动态海底电缆设计分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综合测试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开展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攻关,通过数值模拟与独创的平台集成工艺,建立了一套自主可控的动态海底电缆体系,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态海底电缆,有效解决了我国水下电力输送装备“卡脖子”工程关键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超13 亿元,带动了我国海洋高端管缆系统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中银电池通过对双碱性电池室温贮存性能快速模拟测试方法、安全阀材料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打破了国外设置的碱性电池10年保质期的技术壁垒,提高了电池活性材料的利润率,增强了行业竞争力。目前,该项目已实现产业化应用,近三年新增销售、利润分别达25680 万元、4411 万元。
2021年度宁波科学技术奖中,宁波首次颁发青年科技创新奖,奖励年龄40 周岁以下、在科技创新或科技创业方面成绩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
9 名获奖人员有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也有来自医院、科技企业的,平均年龄在39 周岁左右。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重要发现,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取得了创新性突破,为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由此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宁波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曹超,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在省内率先开展气管镜虚拟导航介入治疗肺曲霉菌病、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治疗难治性气胸、利用气道液体活检技术等,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成果先后在省内外数十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3800 余例。
时科新材料创始人殷石致力于超高性能改性聚丙烯纤维开发,并成功将其产业化应用,为我国在可减少拆除的旧房加固用高延性混凝土、高性能工业级过滤网、聚丙烯自增强制品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基础核心关键材料。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姚霞银带领团队聚焦固态二次电池领域,致力于彻底解决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从而满足电动汽车、大规模储能以及深海、深空、深地等国家战略领域对高安全性储能器件的需求。
正如姚霞银在大会上所言:“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将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卡脖子’问题,助力宁波打造新材料科创高地。”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将成为宁波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力量。
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大有可为,正带来越来越多的改变与惊喜。一大批有分量的创新成果推动着“宁波号”巨轮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