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办好思政课

2022-08-03 06:28林伯海
记者观察 2022年1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育人

文 林伯海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科学概括和深刻论述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保证”“有力支撑”“深厚力量”“重要基础”,指出“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更加扎实的基础和有利条件。踏上新征程,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乘势而上办好思政课。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历史方位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加以明确、作出部署,不断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了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方向。

用党的创新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和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新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和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大幅度扩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为进一步办好思政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坚实的学科基础。

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入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党面临的各种挑战前所未有,亟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举旗定向、领航掌舵、谋篇布局,不断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既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更展示了中国人民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共享机遇、互利共赢的博大胸襟与责任担当。诸如此类新的历史性成就和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进一步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办好思政课的丰腴土壤。古人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礼记·大学》开篇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告诉我们,教育的宗旨在于彰显人的品德,向内成己,向外成物,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入世主义哲学,既主张要以“成圣成贤”作为理想人格与人生追求,激励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操守,提高人生境界,实现人的价值与尊严;更主张要通过社会实践,将内在人格力量外化于现实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同时,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以文化人”,倡导通过社会教化、礼仪规范、纲常伦理、蒙学孝德、修身成贤及化民成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情操得以精进,人人向善,自然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正是在这种入世主义哲学和“以文化人”“知行合一”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观念激励着仁人志士为国为民流血牺牲,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与壮美篇章,为办好思政课积淀了丰厚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土壤。

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它起源于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革命文化包括:在启蒙与救亡中孕育、在争取独立与解放中成熟的文化,在建设年代社会主义革命与艰苦奋斗构成的文化,在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改革文化,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追求,始终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方向的文化。在当代中国,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革命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为进一步办好思政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强大精神力量。

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对办好思政课形成了一些规律性认识:一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体要同向同行,形成良好的立德树人的氛围和大环境,实现全员育人。二是大中小学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开设思政课,实现学段衔接、全过程育人。三是思政课、专业课和社会实践大课堂都要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和原则,相互配合、协同育人,实现全方位育人体系。四是要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教师乐教好施,学生好学向上,实现教学相长的育人效果。五是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统一开发分层、分群、分学段的思政课课程资源,推进大中小思政课资源有机衔接,实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六是配齐建强一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背景为主体,吸收其他相关学科专业背景教师加盟的思政课队伍,发挥学科人才综合与互补优势,实现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形成了办好思政课的成功经验: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思政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思政课都有重要部署。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二是建立健全领导与管理机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设有联系和分管思政课建设的机构、人员,负责思政课建设与评估,使得思政课建设有“娘家”和“娘家人”可找、可寻、可依靠。三是各级各类学校设有专门的思政课教学机构。配备了一支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并按学分开设了系列思政课程。四是政策支持与财物保障到位。各级各地各校都出台了办好思政课的相关文件,加大了对思政课建设的物力、财力支持,为办好思政课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近三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对办好思政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帮助,全体思政课教师更是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潜心教书育人,思政课建设质量显著提升,育人效果明显增强。在新的征程上,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我们更要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焦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办好思政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