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插图述略

2022-08-02 08:12:52钱晓莉赵新华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导语课文教材

钱晓莉,赵新华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在各类著作、报刊中,都不乏插图。作为一种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图像符号,插图不同于语言符号,它通过人们的视觉感知作用于认知系统[1]。语文教材插图与课文的语言符号相结合,能够达到单一语言符号或单一图像符号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美国眼动实验学者Levie和Lentz通过大量实验得出了带有插图的教材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字性教材的结论;学者Willows 及Dwyer 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学生阅读纯文字或纯插图教材进行学习,都达不到最佳学习效果,阅读文图结合的文本效果比较好[2]。国内的沈德立和陶云在有关初中生有无插图课文的眼动过程研究中也提出,初中生阅读有插图文本的时间、速度、成绩等阅读指标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插图文本的效果,插图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整合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3]。这一结论延伸到高中生也同样适用。宋振韶在《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一文中也指出,插图具有直观、实验指导及激励作用[4]。可见,有插图的教材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编选概况

按照刘真福先生的分类标准,根据分布位置,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分为封面图、文前彩色插图、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和课文内插图四类[5]。就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下册而言,只有封面图、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和课文内插图三类。课文内插图数量情况可以从表1中得到直观反映:

表1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课文内插图数量一览表

必修上、下册共有选文57篇,插图总数达35幅。教材中的插图主要是摄影作品、人物画作品与山水画作品三大类,其中,摄影作品和人物画作品的数量较多,共23幅,山水画作品数量次之,有5幅。这与教材的单元主题有很大关联。例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主题为“劳动”,选文的插图便是展示劳动者工作的摄影作品;第七单元选取了5 篇散文,其插图便以风景摄影作品和山水画为主;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学习小说,选文的插图则主要是小说主人公的人物画。除以上三类外,还有书法作品、连环画、示意图、地图、版画与木刻作品,如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哦,香雪》连环画、南宋版画杏坛图、春秋列国形势简图等。

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教育价值

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元素,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教材中的插图,从自然风光到人物、建筑等各方面,都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积极作用。

(一)拓展学生认知,增进课文理解

教材插图能够补充和再现文本所描述的人物或情境,从而拓展学生的认知,增进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时间层面,学生所处的年代与古人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课文插图利于拓展学生的认知,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将视觉表象转化为深度思考,从而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当看到《琵琶行并序》的插图,女子背过身在江心演奏时,学生便能联系文本,身临其境地想象女子的身世遭遇,进而结合其身世,分析音乐演奏的变化特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琵琶女与作者白居易身世的相似之处。此时,教师可以借助插图创设这样一个活动:请同学们结合乐声的变化,揣摩图中女子的心情,以琵琶女的口吻为插图附上一段300 字的文字说明,写一写琵琶女的内心独白。这不仅能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同时体会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更能让他们在插图氛围的渲染下,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又如在学习《阿房宫赋》时,只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和“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的文字,学生很难认识阿房宫瑰丽独特的构造及风格。因为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之下的新时代孩子们,如果没有专门前往参观过古代建筑的经历,或是没有在影视作品、图书中了解过古代建筑构造的经历,光看文字,是难以对文中所描述的空间产生共鸣的。而图1 阿房宫图恰巧将阿房宫繁复的构造呈现在学生眼前,弥补了文字表述难以描绘的空间和细节上的空白,将抽象的物象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图画,丰富了学生对阿房宫构造的认知,使得学生对阿房宫的毁灭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图1 阿房宫图[清]袁耀作

(二)图文并茂,丰富审美体验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大多涉及中国传统字画、祖国秀丽风景和名胜古迹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豪迈洒脱、激情洋溢,武元直《赤壁图》“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张深《泰山图》云雾缭绕、雄浑明丽,再如摄影作品《北京天安门城楼斗拱》古色古香、精美绝伦,王时敏《落木寒泉图》寂静萧索、秋高气爽……这些插图所呈现的意境都能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得到审美熏陶,在阅读中感受美、欣赏美。优美的教材插图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例如,课文《赤壁赋》和《登泰山记》的插图十分迷人,营造了幽深寂静、澄明空灵的艺术境界。赤壁和泰山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这样的插图能够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之景中感受文章的哲思和别样的情趣,体会文章背后深层的文化意义。文学以语言文字记录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书画作品则以视觉形态传递着不同的情感,《赤壁赋》不仅在文学上成为经典,自它面世以来,也成为诸多古代书法家、画家的创作素材。教师可以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和目标之后,找到其他名家有关《赤壁赋》的书画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如让学生从赵孟頫所书《前后赤壁赋》中感受其疏朗从容、宛转流美的书写风格;在启功所书《赤壁赋》中,体会其俊俏挺拔、行云流水的审美艺术,从而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古典美的熏陶。

(三)润物无声,强化育人功能

仔细翻阅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插图,便会发现这些插图呈现出浓郁的中国味道。在封面图的选择方面,必修上、下册均选用古黄色为封面底色,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必修上册的封面图正中央为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手书,其书写风格彰显了中华书法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饱含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对于塑造毛泽东的伟人形象无疑是绝佳的增彩,师生油然而生一种对开国领袖的崇拜敬仰之情。手书的上、下部环绕着水波荡漾、百舸争流的传统山水画作品,文字、书法、绘画三种艺术相互映衬,文化自信便能润化于心。必修下册封面图的最上端为《阿房宫赋》的书法作品,中下部山川、亭台的传统山水画与之交相辉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就提出,学生要正确认识汉字的时代性,认识中国书法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同时,要通过意蕴生动、气质高雅的中国画来拓展艺术视野,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6]。这些大量具有中国元素的插图能够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必修上、下册所选的插图还包含大量劳动人民形象的摄影作品。有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劳动者,如“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张秉贵;也有卓越的科技工作者,如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以及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拯救成千上万患者生命的屠呦呦。这些劳动者都是当代中国的楷模,具有勤劳肯干、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中学生容易受到劳动者精神的浸染,切身感受到劳动的伟大,培养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进而形成以劳动为荣的品质。教材为选文配上劳动者真实的工作照片,在与文本内容高度契合的同时,突出了劳动者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使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不仅通过文本,更通过插图得到了充分展现。学生通过文字阅读他们的故事,感悟他们的精神,通过图片认识楷模的形象,在心中涌出对这些劳动者、奉献者的崇敬,种下了一颗“我也要做这样的人”的种子。

三、科学使用教材插图,打造高效课堂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丰富语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一)充分利用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有效衔接单元学习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下册各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内容都围绕一个既定的人文主题展开,单元导语页都配有一幅插图,与单元导语文字相互映照。插图与整齐排列的铅字相映成趣,造成美的对比与和谐。浏览这样的版面,即使不去阅读,也能在视觉上得到美的感受[7]。因此,教师要抓住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的教学价值,根据需要将其引入课堂。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单元导语页就配有劳动人民欢快地捡拾稻穗的背景插图。无论是“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袁隆平,还是诗歌《芣苢》和《插秧歌》中描绘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这种因劳动所体现出的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都包含在单元导语页的劳动场景插图之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与勤奋乐观的劳动精神。教师可以在开启新单元时,以插图入手,带领学生关注劳动人民,谈一谈从古至今劳动创造文明、改造世界的事例,对整个单元形成整体认识,深入理解广大劳动者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进而引入单元课文的学习。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导语页中,人们在黄土地上表演腰鼓的插图就能勾起学生对家乡文化的遐想。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开拓思维,选取自己家乡文化生活的某一方面特质进行描述,为后期开展考察等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必修下册的单元导语页插图也不例外,第二单元的选文均为戏剧作品,单元导语页插图便是暗红的剧场幕布,仿佛为学生揭开戏剧的面纱。打开第五单元,革命导师促膝长谈的画面映入眼帘,马克思与恩格斯目光对视,坚毅而恳切,饱含单元导语中“抱负与使命”的深意。二者背后簇拥着郁郁葱葱的绿树,象征革命友谊之树长青,而第10 课所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两篇文章恰好是对单元导语页插图的回应。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的书目为《红楼梦》,教师也可以从黛玉葬花的背景插图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林黛玉的精神世界,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进而建构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和经验。

(二)合理运用课文内插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影响高中生注意力的因素有很多,在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插图的独特价值。

1.运用插图导入新课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使用课文内插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其快速进入状态。例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毛泽东的手书《沁园春·长沙》的插图,引导学生一边欣赏书法作品,一边朗读或背诵这首词。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执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插图“位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营造沉痛而庄严的氛围,在学生结合插图,合理想象到伟人停止思想所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后,再伺机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体悟马克思的伟大成就和崇高精神。这样的导入,就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有所想、有所得。

2.运用插图理解文本

鲁迅先生说:“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8]因为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教材中的插图能够细化一些文本表述中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补充选文文字的描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在备课时也要有备图意识,学会运用课文内插图推进教学。例如,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一课,配有春秋列国形势简图,教师可以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中晋、秦、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理清思路,进一步理解秦国“越国以鄙远”的弊端,以及晋国“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的贪婪,从而感悟烛之武言辞的艺术。图2《鸿门宴》也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利用插图中人物的座次尊卑顺序,带领学生仔细研读课文中关于座次的描写,揣摩人物心理及性格特征。还可以结合课文中“项庄拔剑起舞”“樊哙闯帐”等语句,关注插图中人物的动作细节,掌握故事情节,加深印象,体会人物的生动与细节描写的传神。教材中选录的一些作品,有时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距离,使学生对选文内容不够熟悉,在理解层面造成一定困难。比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学生对描写建筑的名词较为陌生,这时,教师就应结合插图,对建筑的构造进行点拨,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理解。又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插图,充分刻画了祥林嫂消瘦不堪、眼眶深陷、拄杖行乞的悲惨形象。教师可以运用插图,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思考造成她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

图2 鸿门宴刘凌沧作

3.运用插图辅助作文教学

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中也有一定数量的插图。如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作文题目,要求学生阅读“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的漫画材料,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2021年新高考Ⅱ卷作文题目,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唐光雨写“人”的漫画内容与寓意进行写作,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插图在帮助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9]。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能够穿插浸润“读图”思想,培养“读图”意识,锻炼学生把握插图深层含义的能力,学生在考场上便能游刃有余地读图、答题。

教材插图能够成为很好的作文教学资源。图3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第二幅插图,描绘了别里科夫罩着黑色大衣、头戴黑色帽子、手着黑色手套,持着一把黑色雨伞的“套中人”形象。画面中的他站在原地,看着柯瓦连科和华连卡骑着自行车消失在远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幅插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当中,引导学生说一说保守的别里科夫此时的心理活动,甚至可以让学生深入挖掘插图背后的隐含意图,将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并在课上交流分享,进一步体会这一形象的社会批判意义。学生在说和写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言语能力,又得到了写作训练。又如,看到《雷雨》的插图,可以让学生观察剧照中不同人物的表情,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或者在把握、分析戏剧冲突的基础上,为人物补充细节描写,升华学生对戏剧主题的感悟与理解。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更能将学生的思维活动落实在写作领域,激发学生想写、敢写的欲望。

图3 装在套子里的人[苏联]库克雷尼克塞作

(三)适时补充课外插图,辅助教学

为满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教师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积极利用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10]。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材选文补充相关插图,辅助教学。比如,《故都的秋》一课配有北京西山秋景的插图,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呈现一幅江南秋景图。学生在图片的对比与视觉冲击的影响下,更能感受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怀念。在教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课时,如果为学生展示黄花蒿的图片和屠呦呦及其团队艰辛探索、反复实验的图片,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科学视野,也能让其领悟一棵渺小的植物为人类生命安全带来的伟大价值意义,更能加深学生对科学道路探索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有选择性地让学生亲手为选文画一幅插图,尤其针对古代诗词等形象、画面较为具体的选文。一来能够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二来也便于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在审美层面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在学习《芣苢》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掇”“捋”“袺”“襭”等动词,用画笔为选文补充劳动的热闹场面,画出采集芣苢的劳动过程及动作细节,感受劳作的喜悦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对于诸如《拿来主义》等议论性文本,教师可以结合板书,带领学生共同为选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和把握文章论述的脉络层次,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打开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各具特色的插图映入眼帘:从典雅的古代山水画插图、人物画插图,到中国传统建筑插图,再到现当代楷模人物插图。插图为教材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应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增添新动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审美体验、传承优秀文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导语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导语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戏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 0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