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2021 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实现了“十四五” 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2021 年全省生产总值[2]42959.2 亿元,比上年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6%。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3360.6 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17613.2 亿元,增长7.9%,其中工业增加值13081.7 亿元、增长8.9%,制造业增加值11354.1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26.4%、比上年提升0.6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1985.4 亿元,增长8.7%[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4∶40.0∶51.6 调整为7.8∶41.0∶51.2。预计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132467 元/人,比上年增加15463 元/人[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0321 元(折合10900 美元),比上年增加7910 元。
2021 年全省主要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增速
2021 年全省主要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及增速
2021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速
2021 年全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速
2021 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2021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及构成
2017—2021 年全省生产总值
2017—2021 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113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4%,提高1.1 个百分点。
2017-2021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数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0.9 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6.7 万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2.46%,比上年下降0.37 个百分点。全省农民工共1981.3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311.1 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7.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1.5%。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
新兴动能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3.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8%。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分别增长31.2%和31%。市场销售中,网上零售额[5]3049.8 亿元,增长15.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571.3 亿元,增长11.8%。固定资产投资中,高技术产业投资[6]增长13.9%,快于全部投资4.5 个百分点。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13.6 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1100 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660.9 万户。
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合肥都市圈生产总值27305.5 亿元,比上年增长8.6%;皖北地区生产总值13239.1 亿元,增长6.2%;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产总值17704.4 亿元,增长8.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生产总值29000.4 亿元,增长9.4%;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生产总值5012.4 亿元,增长8.3%;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生产总值14359.9 亿元,增长9.4%。[7]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964.4 万亩,比上年增加30.1万亩;粮食产量4087.6 万吨,比上年增产1.7%。其中,夏粮1699.9 万吨,增产1.7%;早稻99.2 万吨,增产8.8%;秋粮2288.5 万吨,增产1.4%。油料产量167.1 万吨,增产2.9%。棉花产量2.9 万吨,下降28.7%。
年末全省生猪存栏1582.5 万头,比上年增长11.5%;全年生猪出栏2797.8 万头,增长30.1%。猪牛羊禽肉产量455.2 万吨,增长15.2%。禽蛋产量177.1万吨,下降3.9%。牛奶产量47.6 万吨,增长26.3%。水产品产量236.5 万吨,增长1.8%。
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6924 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2.1%。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510 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3万亩。
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553 户,比上年增加1184 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1.8%,股份制企业增长8.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2.3%。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3.6%,制造业增长8.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5%。分行业看,41 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8 个保持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3.2%,汽车制造业增长17.4%,金属制品业增长14.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1.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2%。工业产品中,汽车、微型计算机设备、移动通信手持机产量分别增长29.5%、19.1%和5.7%。
全年煤炭产能12876 万吨,发电装机容量8465.7万千瓦,其中燃煤火电装机5274.1 万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2964.6 万千瓦。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669.9 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811.6亿元,增长12.2%;股份制企业2273.2 亿元,增长13.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40.4 亿元,增长15.6%;私营企业846.3 亿元,增长9.2%。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259.4 亿元,增长45.4%;制造业2381.5 亿元,增长18.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8.9 亿元,下降81.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29 元,比上年增加0.27 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96%,下降0.16 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559.3 亿元,比上年增长5.2%。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7274 家,比上年增加1396 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3888.6 万平方米,增加4511.6 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012.9 万平方米,减少593.4 万平方米。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073.9 亿元,比上年增长10.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056.9 亿元,增长8.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98.5 亿元,增长17.2%;金融业增加值2779.5 亿元,增长5.9%;房地产业增加值3300.2 亿元,增长6.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964 亿元,增长10.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1267.4 亿元,增长9.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6.8%,其中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新兴行业为代表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8.4%。
全年货物运输量40.1 亿吨,比上年增长7.2%。货物运输周转量11023.9 亿吨公里,增长8%。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8 亿吨,增长7.8%。全年旅客运输量2.8亿人次,下降15%。旅客运输周转量784.7 亿人公里,增长7.7%。全省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1100.1 万人次,增长6.5%,其中合肥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量879.5 万人次,增长2.3%。
年末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1064.4 万辆,比上年增长7.4%,其中私人汽车939.8 万辆、增长7.7%。民用轿车拥有量597.8 万辆、增长7.3%,其中私人轿车571万辆、增长7.8%。到2021 年末,全省高速公路5146公里、一级公路6171 公里、铁路营业里程5263 公里。高速铁路营业里程2445 公里。
2021 年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2021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及增速
2021 年全省出口主要分类及地区分布
2021 年三次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
2021 年全省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393.6 亿元,比上年增长31.8%[8]。快递业务量31.3 亿件,快递业务收入216.8亿元,分别增长42%和23.9%。电信业务总量594.1 亿元,增长24.1%[9]。年末全省电话用户总数6984.8 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6443.8 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05.6 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383.9 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38.7 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2185.2 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29.7 万户。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82.3 亿GB,增长33.9%。
全年全省国内游客5.8 亿人次,增长23.4%。国内旅游收入5578.4 亿元,增长32.1%。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总收入2854.6 亿元,增长31.7%。年末全省有A 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657 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9.4%。其中,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7.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4%,民间投资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9.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9%。工业投资增长13.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4.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263.2 亿元,比上年增长3.1%。商品房销售面积10460.9 万平方米,增长9.7%;商品房销售额8143.2 亿元,增长10.8%;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713.4 万平方米,增长11.1%。
“双招双引” 成果丰硕,十大新兴产业签约项目2123 个、开工1614 个。组织9 批2101 个重大投资项目集中开工,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695 个、竣工2084 个。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合肥新桥机场改扩建、马鞍山吉利新能源重卡、芜湖海鹰航空无人机产业基地、宁洛国家高速公路明光至蚌埠段改扩建工程等3695 个省重点项目开工,合肥晶合一期、亳州北京同仁堂现代中药生产、滁州永臻年产10GW 光伏边框、安九高铁、天然气宣城—黄山干线等2084 个省重点项目竣工。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71.2 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721.8亿元,增长16.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49.3 亿元,增长18.2%。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8550.3 亿元,增长14.5%;餐饮收入2920.9 亿元,增长37.3%。
2017—2021 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吃、用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16.3%和18.5%;粮油类增长11.1%,肉禽蛋类增长11%,服装类增长8%,日用品类增长17.3%,中西药品类增长15.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2%,家具类增长27.4%,通讯器材类增长33.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2.4%,汽车类增长9.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3.2%。
全年进出口总额6920.2 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出口4094.8 亿元,增长29.5%;进口2825.4 亿元,增长23.4%。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35.5%和37.5%。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进出口1790.1 亿元,增长36%。其中,出口1285.9亿元,增长30.7%;进口504.1 亿元,增长51.7%。
2017—2021 年全省进、出口额
全年新批/备案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75 个,比上年增长20.9%;合同利用外资68.8 亿美元,增长33.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3 亿美元,增长5.4%。年末来皖投资的境外世界500 强企业达89 家。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44.4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完成营业额23.9 亿美元,下降4.7%;当年外派劳务人员6514 人,增长2.9%。全年新批境外企业(机构)98 个,实际对外投资15.2 亿美元,增长5.6%,其中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3.6 亿美元,增长40.9%。
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98.2 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税收收入2389.9 亿元,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91.1 亿元,增长1.6%。重点支出项目中,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2.5%,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4.8%,教育支出增长4.3%,城乡社区支出下降0.3%。全年33 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1288.3 亿元。新增减税降费334.3 亿元。
2017—2021 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9712.1 亿元,比上年增加460.3 亿元。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6271.9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374.1 亿元,增长10.6%;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8151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630.5亿元,增长12.9%。
全年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筹资662.9 亿元,比上年增加311.3 亿元。其中,首次公开发行A 股18只(含1 只首次在北交所公开发行股票),筹资117.5亿元;A 股再筹资(包括配股、公开增发、非公开增发、认股权证)424.5 亿元;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可转债、公司债筹资120.9 亿元。年末全省有A 股上市公司149家,比上年增加23 家,上市公司市价总值23042 亿元,增长22.7%。
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1379.7 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36.8亿元,下降4.6%;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942.9亿元,增长11.9%。赔款和给付519.3 亿元,增长12.1%。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93.6 亿元,增长7.8%;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225.7 亿元,增长18.3%[10]。
全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04 元,比上年增长1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人均消费支出21911 元,比上年增长16.1%。恩格尔系数为32.6%。
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09元,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人均消费支出26495 元,增长16.8%。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14.4%,衣着支出增长15.9%,居住支出增长8.9%,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3%,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13.7%,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38.9%,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5.5%。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比上年下降0.6 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2.3 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2 平方米。
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68 元,比上年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人均消费支出17163 元,增长14.2%。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12.1%,衣着支出增长21.5%,居住支出增长2.2%,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7.3%,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14.1%,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39.1%,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4.7%。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6%,比上年下降0.7 个百分点。年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4.7 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1 平方米。
2017—2021 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384.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457.6 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616.6 万人,全年为15.6 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718.1 万人和700.1 万人。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662.9 万人[11]。
年末有31.7 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76.9 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供养对象33.4 万人。
年末全省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2690 个,床位38.8 万张,收养救助人员13.3 万人;不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和设施2.5 万个,其中社区服务站1.6万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4.4 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4.5 亿元。
年末全省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1 个,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121 所,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技工学校)271 所,普通高中679 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8%。初中2825 所,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99%。小学6964 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4%。
年末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51.4 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7.5 万人。全省共有科研机构6769 个。从事研发活动人员27.9 万人。
全省已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3 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国家研究中心)12 个,省重点实验室171 个;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1 家,其中国家级9 家;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 个,其中国家级6 个。有高新技术企业11368 家,比上年净增2809 家。
全年登记科技成果17755 项,其中各类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896 项。全省12 个项目获2020 年度国家科技奖,包括:基于量子信息技术研究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拉曼光谱快速检测毒品毒物的增强基片、方法及仪器的关键技术,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城镇污水处理厂智能监控和优化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等。授权专利15.3 万件、比上年增长28.2%。年末全省有效发明专利12.2 万件。全年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754.6 亿元,增长136.3%;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2175.6 亿元,增长92.3%。
年末全省有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1637 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3 个;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机构55 个(包含在皖分部、分公司),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企业1231 个;法定及授权计量检定技术机构226 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24.3 万台(件)。累计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47 项、国家标准3954项,制定、修订地方标准3333 项。累计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84 个、有效注册商标101.1 万件。
省测绘档案资料馆全年为社会各界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74893 幅、测绘基准成果3711 点(次),航空航天遥感695 万平方千米、数据量13599GB;完成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生产与更新23615 幅、地理国情监测面积14 万平方千米、“天地图·安徽” 地图网站更新数据326.3GB。
年末全省拥有文化馆123 个,公共图书馆131 个,博物馆230 个(含非国有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505 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5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15 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9项,省级名录479 项。
年末全省广播电视台78 座,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有线电视用户771.7 万户。全年出版报纸88 种,总印数5.6 亿份;期刊(杂志)181 种,总印数0.34 亿册;图书10126 种,总印数3.2 亿册。年末全省有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125 个,馆藏档案资料5554.8 万卷(件、册),档案馆总建筑面积63.1 万平方米。
年末全省有医疗卫生机构29547 个,其中医院1338 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7629 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59 个、其他卫生机构121 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1356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14个,村卫生室15630 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2 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1 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6 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06 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43.3 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3 万人,注册护士20.1 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7 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2 万张,其中医院31.9 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 万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3.6 亿人次。
2017—2021 年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数
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28 种,查明资源储量已上表统计的矿种110 种(不含石油、铀、煤层气),其中能源矿种2 种,金属矿种25 种,非金属矿种81 种,水气矿种2 种。全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省级)46 项。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5处[12]。
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比上年增长0.5%。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2 个。人工造林面积36.7 千公顷。
年末全省共有省、市、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86个。全省PM2.5 年均浓度为34.9 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7%。全省16 个省辖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84.6%,比上年提高1.8 个百分点;有10 个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比上年增加5 个。
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以Ⅱ-Ⅲ类为主,总体水质为优。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为Ⅱ类,总体水质为优;主要支流总体水质为优。巢湖湖区整体水质轻度污染,主要环湖支流整体水质良好。新安江干、支流水质为优。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量达标率为98.7%。
全年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263人,同比下降14.1%;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0089人,同比下降80.3%。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0286起。
注释:
[1] 本公报中数据主要为初步统计数。
[2] 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 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地区生产总值(现价)与年平均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国家统计局尚未反馈2021年末就业人数,2021 年全省全员劳动生产率使用2020年末就业人员数计算。
[5]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主要从事实物商品交易的网上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
[6] 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九大类高技术服务业。
[7]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芜湖、马鞍山、蚌埠7 个省辖市以及安庆市的桐城市。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6 个省辖市以及定远、凤阳、明光、霍邱四县(市)。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蚌埠3 个省辖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池州、铜陵、宣城8 个省辖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包括六安、安庆2 个省辖市以及寿县、枞阳县。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包括安庆、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宣城、黄山7 个省辖市。
[8] 2021 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按2020 年不变单价计算,同比增长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9] 2021 年电信业务总量按2020 年不变单价计算,同比增长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10] 保险业相关数据根据中国保险统计信息系统统计产生。因部分机构正在进行风险处置,系统汇总的保险数据暂不包括这部分机构。
[11] 生育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均为初步统计数,尚未正式认定。
[12] 矿种数据为依据2020 年全省矿产资源储量统计的预计数,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数量为依据省级评审备案权限统计的预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