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塑在现代中小学陶艺教育中的作用与启示

2022-08-02 06:15
江苏陶瓷 2022年3期
关键词:陶艺技艺美育

严 祎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0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提升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创新活力,成为有品位、有内涵、能创造的时代新人,才能使中华民族展现独具东方神韵之美”。由此可见,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构成基础美育教育的基石。尽管我国中小学陶艺课程的开展起源于本世纪初,在提倡“手与泥”的创造表现力与造型概括力的同时,不只是培育了学生们的艺术想象力与生活趣味性,还锻炼了学生的“心手合一”的实践性与表达力。那么,在“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美育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掀起了一股陶艺学习的热潮。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陶艺教育已经被大众所熟知与接纳,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其中以捏塑为主要教学内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捏塑的概述

捏塑是制陶文明始起的造物技艺,也是中国陶瓷艺术中最古老的成型方式之一。“抟泥捏塑”始于新石器文明的制陶技艺,体现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手工捏制塑形方式,比如像彩陶器上的人面头像、隼形饰、羊头鸟形及鹰等各种动物与人物塑像,栩栩如生。捏塑虽为“抟泥造人”的远古东方人类诞生的神话故事,抟泥如神,万物化象,但反映了华夏祖先抟泥造物技艺的源起,更体现了民族艺术创作之技艺智慧。正是东方的“抟泥捏塑”艺术,保留了华夏民族造型观念和创造规律的历史演进轨迹,传达了人类手捏塑形的普遍技艺传承,并构成了中国陶瓷史的造型系统原发性、传承性、审美性之重要特征,谱写着中国艺术形神兼备写意之重要方式。换个角度来看,捏塑在陶艺教育中起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的原始自然性、技艺传承性、古今对话性,不仅凝聚了手艺经验与智慧,还抒发了民族文化形式的本真、本色、本味,更是延续了传统文化中“技以载道”的哲理与“形神兼备”的意境。随着中小学陶艺教育的时代演进,捏塑技艺无论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构成了现代艺术教育方法来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技艺特色,并塑造了文化写意的造型方式。与此同时,它也为现代中小学陶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国内中小学陶艺教育的普遍定义上来讲,它是指通过人手指的力量对具有一定柔软性的材料进行塑造的创作过程,捏塑的成型方式适合制作体量较小、工艺要求不高的作品。

2 捏塑在陶艺教育中的艺术特征及作用

陶瓷艺术的成型方式多样,工艺流程繁杂,因此陶艺教学的开展对老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校的硬件设施都有较高的要求。吴键在《2022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中学篇》中提到:“美育或者说审美教育内部其实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其本质是一种态度教育,不仅包括‘技’的方面……更在于‘道’的方面——审美体验的兴发与审美心胸的开阔,并由此达到完全人格之养成”。可见中小学美育教育的评价着重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方面,而非对成熟技艺的追求与掌握。对青少年群体来说,相较于需要机器设备与技术力量为基础的拉坯成型方式,捏塑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泥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它既是孕育生命的基础,也参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建筑建造、器物制作、艺术创作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泥”天然地与人类生活轨迹相适应并共同发展。“泥”作为一种陶艺材料,在创作过程中,受物理特性、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变化莫测、不可复制的装饰面貌。人类对于手中的泥土有种天然的亲近感,这既是“泥”的自然属性,也是人与“泥”的情感共鸣。在人的婴幼儿时期,视力发育还未完全,但是手已经开始探索这个世界,做出抓握的动作,用手去触摸与感知。捏塑艺术通过触觉感官激发中小学生对陶艺的兴趣,感受陶瓷艺术魅力和对自然事物的喜爱。

陶艺课程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了基于手工兴趣的互动平台。在捏塑创作过程中,学生获取新的认知体验、新的交流体验、新的技能体验等多方面的互动。第一是手与泥的互动,泥的可塑性使得人“手”的痕迹会真实地反映在泥土之上。学生在与泥料的互动中,对物体形态的理解、手部力量的锻炼、控制能力的训练等,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动手能力;第二是学生对捏塑形象的艺术特征的理解与表达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与教师的互动中,讲述观察、提炼、构思、表现等捏塑创作的过程与想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

陶艺课是一门实践性强、审美性高、想象力丰富的美育课程。学生在捏塑时,即便是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创作,也会因为观察的角度、思考的方式和人手的控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创作出的形象大相径庭。再加上陶瓷材料中的泥与釉,在高温作用下因其烧制结果的不可控,给陶艺创作赋予了自由性、随机性与丰富性。这种不可预料的惊喜感,让学生对捏塑成果的期待比其它艺术创作形式更加强烈,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体验动手乐趣的同时,也在学习与欣赏造物审美,从而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创作能力。

捏塑艺术在陶艺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独成器的雕塑,二是作为装饰附件与器皿结合。通过对这两种捏塑形式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地了解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与古代工匠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了解与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我的审美理想,将想象力结合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创作出新的造型与装饰,这要求学生首先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然后对观察的客体进行抽象化概括,最后通过捏塑的方式诉诸于泥土上,不需要学生精准地再现被观察客体的形态,而是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入自我的想象,将“学习美”的认知过程提升为“创造美”的实践过程。

3 捏塑在中小学陶艺教育中的启示

捏塑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技艺,不仅体现在陶艺领域,在很多民间艺术中都有应用,如神形兼备的天津“泥人张”彩塑、拟人化的北京“兔儿爷”、古朴荒诞的淮阳“泥泥狗”、栩栩如生的山西“花馍”等,这些多彩的民间艺术都为捏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挖掘本土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使其与捏塑进行结合。通过捏塑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小学陶艺教学的课堂,既加强了学生对多元艺术文化的感受,又培养了学生对本民族艺术敏锐的感悟力,使中小学生在美术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最基本的艺术价值观和审美素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基础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四川省达州市天立小学的刘婷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实践者,她多次将小学的陶艺课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陶艺教学(见图1),如四川三星堆文化、四川土家族文字、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等。学生在“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课堂氛围中,与民族传统文化建立了情感联系,也对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图1 四川达州市天立小学的陶艺课堂

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出版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的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状的总体比例超过24%,且随着年级升高而上升。处于中学阶段的儿童出现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高达17.3%,这与繁重的课业与缩减的睡眠时间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在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把艺术课程的总课时比例提高到了9%~11%,减少了文化课的占比,这对于缓解上述现状有着积极的作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以艺术课程削减文化课程的办法,不仅可以转移学习带来的精神压力,也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陶艺作为一种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手段介入心理学的范畴,起到舒缓情绪、化解压力的作用。学生在捏塑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和泥土的互动上,通过摔、捏、按、揉、搓、拉等手部动作,将负面情绪和压力发泄在泥土之上,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心理的障碍,将内心的压力释放出来。

4 结 语

捏塑是一种富含传统文化资源的陶瓷艺术形式,立体、生动地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审美认知和价值观。教育部在2022年出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到了对学生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要求合理设计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在对学生的美育培养目标中写到“向善尚美,富于想象,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初步的艺术鉴赏、表现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捏塑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手段,能够完美适应这一要求。学生在捏塑的过程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不断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目的。

猜你喜欢
陶艺技艺美育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传授技艺
美育教师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