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长江经济带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2022-08-01 08:01陈久美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效率

刘 芳,陈久美

(安徽工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0 引言

作为中国政府重点布局的三大发展战略区域之一,长江经济带覆盖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包含110个地级城市,担当着协调区域均衡发展、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和加强科技创新驱动等多重角色。随着“一轴、两翼、三级、多点”的新发展格局的确立,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向和聚集会不断改变,进而会形成新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利益分配结果。长江经济带覆盖地域面积广,上、中、下游资源禀赋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如何破除行政壁垒,减少相互掣肘,实现东西联动,促进一体化发展,成为经济带内各级政府、企业和研究者们热切探讨的议题。

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无论是经济学、管理学,还是资源环境管理、地理学等,其研究共同点在于:利用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回归模型,识别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科技创新与产业聚集关系,或利用仿真技术模拟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研究文献以实证类居多,其中不乏雷同、重复性的研究,而鲜见对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性总结、归类性分析的文献。在社会经济条件不断变化、政策落实不断推进的现实背景下,长江经济带未来研究的重点维度和重点内容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分解,为此,本文运用Citespace文件计量软件,对2006—2021年中国知网CSSCI数据库中长江经济带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以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前沿主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完善该领域的研究内容。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运用Citespace软件对长江经济带研究文献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该软件能够将文献之间、作者之间、发文机构之间的关联通过色彩鲜明的图谱进行可视化展现,有利于研究者清晰把握研究脉络和轨迹,确立研究创新点,开展有价值的研究[1]。鉴于按主题检索结果的精准度较低,本文在中国知网CSSCI数据库中,按篇名包含长江经济带且发文时间为2006—2021年的条件进行检索,最终得到1019条高质量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总量分布

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研究的文献共1019篇,整体看可分为冷静期(2006—2012年,年均发文量为2篇)、热度增长期(2013—2018年,年均发文量为93篇)和热度缓降期(2019—2021年,年均发文量为148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长江经济带尚未被作为战略规划明确提出来,只有零星的研究;第二阶段主要是伴随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武汉调研时强调“长江流域要发挥内河航道作用”、2016年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思路和重点任务以及2018年提出以长江经济带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张,学者们纷纷从产业升级[2]、产业转移[3]、协同机制[4]、人才集聚[5]、生态效率[6]和技术创新[7]等视角对该区域展开深入研究,高质量文献的年均增长率大幅提高;第三阶段增长率的下降趋势一方面是源于研究进入创新瓶颈期,另一方面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除医疗领域外,其他领域的科研受到影响。三阶段的数量变化深刻反映了研究者对中央政府布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的关切、响应程度以及突发重大事件的拐点影响。

2.2 发文机构分布

发文量位列前12位的机构特征有三:一是从地理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武汉(3家)、南京(2家)、上海(1家)、重庆(1家)、合肥(2家)、南昌(2家)和南通(1家)7个经济带沿岸城市,发文机构都属于高校,其中长三角高校占比50%,经济带中游高校占比42%,上游高校占比8%。二是从机构发文数量看,前3位机构数量差距较大,后9位机构发文量差距比较均衡,其中武汉大学以总量94篇、年均近6篇的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三是从发文机构层次看,85%的高校都属于双一流高校,或拥有双一流学科。

2.3 发文作者分析

发文量位列前5位的研究者依次是吴传清(38篇)、曾刚(15篇)、钟业喜(14篇)、成长春(14篇)和张治栋(12篇)。前5、10、15位的作者发文量分别占总量的9.12%、14.5%、18.9%。这表明围绕长江经济带这个主题,作者发文呈现一定的集中度,而且形成了四个比较明显的团队,他们分别是吴传清和黄磊、曾刚和王丰龙、成长春和严翔、冯兴华和钟业喜团队。其中,吴—黄团队比较关注在环境规制下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绿色技术创新和城市绿色发展的协同效应;曾—王团队关注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和策略优化问题;成—严团队偏向关注该区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布局和科技创新效率及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冯-钟团队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重点研究长江经济带的交通网络结构、城市网络结构和经济空间格局演变。从合作关系看,绝大部分作者之间网络联系较为疏离,表明长江经济带研究领域的合作不是很紧密,原因一方面是同一研究主题的合作持续期较短,另一方面是缺少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2.4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清晰诊断某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CiteSpace软件对1019篇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Top N设定为50,Top N%设定为10。如图1所示,总计得到27个聚类,图谱模块值Q=0.5388>0.3,S=0.9246>0.5,这表明长江经济带研究的关键词网络结构是显著的,聚类效果较好。表1中列示了知识图谱中位列前20位的共现关键词,其中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环境规制、耦合协调、协调发展和科技创新等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较高,均大于0.1,出现频次较高,表示这几个关键词对其他聚类发挥联结桥梁作用。

表1 2006-2021 年长江经济带研究前20位高频关键词

图1 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结合关键词共现网络特征,长江经济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归为以下几个显著聚类:

(1)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或高质量发展。谋求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围绕什么是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学者们形成了几点共识:一是绿色发展是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以长江经济带的水、土自然资源承载力为限,进行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布局,下游长三角地区人口和产业向中上游的转移,要充分考虑中上游的资源要素,以形成合理的生产力配置格局[8-9]。二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应该是机会均等、诉求一致和程度同频的绿色发展,是人们共享绿色福利的协调发展[10]。由于历史、地理和制度等原因,长江经济带9省2市在绿色发展能力和实施成效方面存在区域性差异,如何缩小这些差异,破除相互掣肘,避免省际污染转移效应,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平衡各主体经济利益[11]。三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生态更美、道路更畅、机制统一、增长协调、成果普惠的黄金经济带[12]。四是在资源约束下,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需要分阶段实施,先期集中资源培育多个核心城市,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然后以点带面,发挥增长极城市对卫星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13]。

(2)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耦合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耦合协调发展内涵十分丰富,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多阶段和空间分异属性。现有研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层次看,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包含区域间协同和区域内省际间协同两个层次;前者是指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大区域要基于资源禀赋和要素特征,布局产业,形成分工合理和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塑造产业协同生态链[14];后者是指在同一区域内,各省市在建立跨行政管制边界的协同规划机制,在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形成合力和有序分工。从维度看,城镇化与国土规划、生态环境、交通网络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耦合协同,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积累、数字产业、金融聚集和城市功能的耦合协调以及人-水-地系统的耦合协调等成为研究热点[15-17]。从阶段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的耦合协调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空间分布看,中、上游城市的工业绿色转型与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属于失调衰退类,下游城市的属于过渡调和类[18];中游和上游城市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分别进入勉强协调阶段和良好协调阶段,下游城市还处于濒临失调解状态[19]。从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看,呈现下游高于中游、中游高于上游的梯度变化特征。从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耦合度看,下游长三角板块要优于上游云贵板块[20]。总体看,下游长三角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和环境保护的耦合度要普遍高于中、上游地区,这与该地区相对完备的政策制度、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较强的人力资本是分不开的。

(3)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科技创新与产业聚集或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首先,在环境规制、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或产业结构的量度方面,形成了几种常用的方法。比如,环境规制通常用污染治理投资额占地方GDP的比重或者污染综合指数表征:投入多,污染量少,意味着地方政府严格的环境规制;反之,投入少且污染量多则表明比较宽松的环境规制。科技创新通常用专利授权数量来表征或构建反映科技创新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汪发元和郑军[21]、柏建成[22]等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环境等维度构建了科技创新综合指数。衡量产业发展的指标有产业聚集和产业结构,产业集聚水平可以通过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行业集中度等表征。产业结构有结构合理度和高级度两个衡量维度,通常用泰尔指数倒数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度,用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比表征。其次,研究在深度上不断延展,打破了原有知识边界,形成了新的规律总结。如李斌等[23]、阮陆宁等[24]认为环境规制分别与治污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之间存在U型关系;余淑均等[25]研究发现费用型环境规制在短期内对企业科技投入产生“挤出效应”,进而抑制了科技创新,而投资型环境规制在长期内能发挥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郭庆宾[26]认为命令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国际技术研发溢出具有正向影响,而自愿型环境规制的激励作用尚未显现。

(4)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的研究在内容上主要围绕工业绿色生产率、绿色创新效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水资源效率、城市生态效率、旅游生态效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能源环境效率和固废治理效率等方面展开,然后以各类效率测度值为基础,进一步对效率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刻画或者识别其影响因素。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了超效率DEA模型、BBC模型、EBM模型、Super-SBM模型或者三阶段DEA模型进行效率测度;运用SLM模型、SEM模型或ESDA技术进行效率空间演化特征分析。例如肖滢和邓宏兵[27]基于ESDA技术研究了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的创新效率。效率的归因分析基本上形成两种技术路线:一是基于Malmquist指数分解,注重对效率的动态研究,即将效率指数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判定研究期内效率的年增减变动是基于技术效率变化还是基于技术进步;二是讨论某一变量对效率的影响,通过构建Tobit模型或系统GMM和纠偏LSDV回归方法分析产业聚集、区域一体化、承接产业转移、政府有效干预、企业自主创新、社会投入、外商投资、产业高级化、对外开放度等对效率的影响。

2.5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主要反映某领域研究主题阶段性的变化特点,通常包含突现强度和突现时间段两个维度。关键词的突现强度值大小和突现时间的长短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热度和持续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生成8个关键词突现词,如表2所示,突现强度由高到低分别是高质量发展(6.34)、耦合协调(3.75)、城镇化(3.47)、科技创新(3.37)、Malmquist指数(3.33)、长江经济带战略(3.25)、绿色发展(3.04)和产业结构升级(2.94)。从突现词出现的先后顺序看,伴随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学者们的研究从关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如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该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公路运输效率、环境治理效率、物流业能源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工业能源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转到思考如何统筹城乡绿色发展和一体化发展。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高质量发展要以大数据、超级计算、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理论新技术为驱动。在此背景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成为学者们的新一轮关注点,尽管聚焦的行业不同,但研究结论达成一定共识,即高质量发展以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规模聚集为条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以及不同区域的联动发展为成果。

表2 长江经济带研究关键词突现分析

2.6 研究演化趋势分析

为进一步观察长江经济带研究聚类的演化趋势,将关键词聚类结果以时间线视图方式展示,如图2所示。由图可以发现长江经济带研究的演化路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时间段:(1)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研究还处于萌芽期,研究成果寥寥无几,主要在宏观层面上对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策略、空间结构、流域经济联动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2)2014—2018年,长江经济带研究进入快速膨胀期,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推动下,环境规制、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时空格局等成为关键词,Malmquist指数模型被广泛应用。(3)2019—2021年,这一阶段长江经济带研究热点转向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创新驱动,刻画时空演化特征成为常用的分析技巧。

图2 长江经济带研究关键词时间线视图

3 研究展望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目前还存在生产要素流动受阻、数智化基建设施不足和节能降碳压力大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的一系列问题。为推进构建长江经济带多层性、宽领域的新发展格局,本文结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长江经济带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产业发展方面。有关长江经济带产业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产业研究,作者根据研究需要,提出新的产业归类,这种归类通常是宽口径的。如长江经济带的“污染产业”“高耗能产业”等。另一类是具体化的产业研究,例如长江经济带的旅游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水产养殖业、文化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体育产业等,特点是范围广泛,但是深度有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不足。未来研究可以聚焦到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等方面,一要形成量的积累,二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交叉联动发展研究方面进行深层次拓展。

(2)城镇化发展方面。现有学者关注了长江经济带土地出让、人口流动、财政支出、环境污染与城镇化的关系,对城镇化水平测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以及空间演变规律形成一定科学认知。未来城镇化研究可以围绕城镇化中的交通网络布局、城市群或都市圈的融合发展、数智化新型城镇要素构建、农业人口小城镇转移、小城市产业聚集和公共服务功能优化以及如何进行城市地理空间对接、实现城市的空间优化布局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

(3)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已有研究对长江经济带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分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资源承载力、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等,但对满足特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下不同种类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省际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以及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问题研究不足,例如鲜见长江经济带水-土-能-碳的关联研究,未来研究可以结合经济带上、中、下游的资源禀赋特征,在水土资源综合保护和利用、省级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碳减排任务合理分配以及生态补偿机制优化等方面展开更多探索。

(4)民生福祉增进方面。现有研究关注了高铁开通对城乡收入的影响、高等教育投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评估和空间差异等,但是对城乡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如何创新外来人口管理体制和机制、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等关注不足,未来研究可以关注这些方面,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形成好的经验加以推广,以提升长江经济带和谐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效率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