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平
(江苏省高邮市临泽中学 225600)
在学习物理时,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问题中得到反馈,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实现以学定教.
如果学生没有提问的意识,那么学生就难以主动在课堂上学好知识.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一套发现新知识的模板,以后在遇到物理现象时,能够针对新知探究的需求来提问.以学习《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为例.
在新课导入的环节,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被动的看多媒体视频、看演示实验等,而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抽象化理论和具象化现象结合起来提问.
教师为学生呈现图1,学生看到乘客坐在汽车,乘客说他静止没动,小哲对小红说车移动得好快.你说小哲和乘客的话谁说得对呢?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提问:在情境中,有一个什么样的物理现象?它呈现了一个什么命题?这个命题涉及到了什么物理概念?学生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能够针对具象化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提出问题.
图1
在学生发现了物理现象以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的把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或者教师呈现的其它物理现象结合起来,提出问题.此时学生要提问这些物理现象中有没有共性?如果存在共性,那么它们反映出了一种什么规律?
教师为学生呈现物理现象:羽毛举高后释放,羽毛飘落下来;将竹蜻蜓双手一搓,竹蜻蜓划出一个漂亮的圆孤,然后飞落到地上.
学生需要把课堂上的物理现象关联起来提问:现在教师呈现的物理现象是不是同一种物理现象?为什么它们是同一个物理现象?或者为什么不是同一个物理现象?
在学生提出了一种物理现象的规律以后,学生要问自己,我能不能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和理论知识,假设出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意识到他们不能只是被动的学习知识,而要主动构建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假设的方法诠释以上的物理现象,学生需要提问:以上的物理现象与什么样的因素有关呢?我能否应用物理公式来描述这种物理现象呢?
[设计思路]在情境创设的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问:(1)以上的物理现象本质可能是一个什么现象?这是从物理理论、物理概念的角度提问.(2)如果现有看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现象,它们是同一个物理现象吗?如果是(或者不是),原因是什么?这是从发散联想的思路提问.(3)我认为这个物理现象反映了一个物理规律,那么我要如何呈现物理规律,并应用实验来验证它呢?这是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提问.
在学习新知时,学生需要应用一边提问、一边回答自己提问的方法验证自己是否掌握到了新知.然后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不知道在学习新知时应当针对什么来提问,于是他们的学习存在盲目性、高中物理知识具有抽象性强、逻辑性强、规律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住提问的要点,令学生每一个问题都能直指学习的关键.现以《摩擦力》的教学为例.
学生完成了概念的学习以后,需要把抽象化的理论与具象化的案例结合起来,应用诠释具象化案例的方式来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通过自问自答,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概念.
比如学生学习了静摩擦力后,学生提问:我能不能应用一则具象化的案例来说明静摩擦力的概念?此时学生应用身边的材料来举出案例.学生将一条毛巾放在桌面上,然后两手拖动着毛巾,毛巾在被拖动时,与桌面接触的毛发生了弯曲,由此可见,毛巾表面的毛与桌面之间有摩擦力的作用.在这则案例中学生指出此时毛巾与桌面接触的一面和桌面分别受到了摩擦力的影响,而毛弯曲的方向能够呈现出摩擦力的特点和方向.
当学生理解了概念或理论以后,学生需要提问自己能不能用一则实验来说明概念或理论形成的逻辑.学生只有从逻辑的角度来理解理论,才能够把理论理解得更深刻.
当学生理解了静摩擦力的概念,了解了静摩擦力引发的物理现象以后,学生开始进行实验.参看图2,学生需要一一分析静摩擦力概念形成的逻辑:
图2
(1)如图2所示,托盘中有砝码,木盒中可以放置不同质量的物品,当前木盒和砝码呈现一个静止的状态.现应用增加砝码个数的方式来改变二力平衡,那么尝试分析在动态和静态状态下木盒子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是否发生变化?(2)假设现在更改桌面上铺设的材料,即改变桌面的粗糙度,比如应用毛巾、棉布、木板等粗糙度不同的材料来完成实验,其实验的二力平衡将发生什么变化?(3)请说出木盒子增加砝码,对二力平衡产生的影响;在托盘中增加砝码会对二力平衡造成的影响.(4)结合以上的实验,分析静摩擦力对以上二力平衡造成什么影响?什么因素会改变静摩擦力对二力平衡的影响.学生一边提出静摩擦力的规律,一边在应用变量思维来分析让静摩擦力发生变量的因素,此时学生能够应用科学的思维了解静摩擦力现象背后产生的规律.
一个物理概念可能与另一个物理概念存在关联,学生需要能过建立概念与概念的关联,来加深概念的理解,从而理解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通过提问,让自己建立概念的关联,可以让自己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
当学习了滑动摩擦力后,学生提问: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是什么?学生从两种摩擦力的定义、力的大小、产生条件来辨析.在辨析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都为摩擦力,这是它们共同的属性,然而它们的定义是存在差异的;从函数极值来分辨它们的大小,其最大值和最小值都存在差异;它们产生的条件也不同.通过辨析,学生能从摩擦力的这一宏观视角把握这两个概念的关联.
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了概念或者理论,需要在应用中验证.学生需要应用典型的案例,来辨析学到的知识.以此了解自己是否能够应用物理知识体系来诠释物理现象的发生,及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
学生通过分析以下习题,可以了解自己是否透彻的理解了静摩擦力:参看图3,判断物体A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是否受到了静摩擦力的作用?如果有静摩擦力,请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通过分析这一题,学生能够再次的深入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图3
[设计思路]在学习新知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层层深入的学习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环节,就是培养学生思维水平的环节.学生需要在提问中学会应用抽象思维分析问题、逻辑思维分析规律、对比思维辨析概念、批判和创新思维分析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科学思维的角度来理解具象化的物理现象,能够应用科学的原理分析物理现象背后规律呈现出来的科学机理,能够应用科学原理来干预物理现象发生,令物理现象发生呈现出来的结果满足人们的需求.
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而提问能力又包含提问意识、提问思维、提问维度.教师需要在创设情境、新知引入;新知学习、探索理论;习题学习、完善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的提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