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念下的新民居

2022-08-01 03:02胡海波龙雄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2年13期
关键词:邻里关系民居共生

胡海波,龙雄

(1.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29;2.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长沙410128)

1 引言

近几年,国家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取得显著成效,青山绿水逐渐恢复。城市不断扩张,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剧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渴望,同时交通和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在此背景下,之前因读书或进城务工经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选择了回乡建房,开始新一轮的民居建设。新民居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由此显现了许多问题。将共生设计理念融入新居民建设,寻求一种新民居建设的方式回归农村,是传承乡村文化根源,天人合人民居更新的重要实践。

2 共生理念

共生在自然界中是指两种密切接触的不同类型的生物之间形成的一种互利关系,如果分开,两方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或一颓不振,或死亡。共生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同样存在,表现在家庭内部关系、邻里关系、大的社会环境乃至人类与自然关系上,一旦参与该关系的一方失衡,便会对该关系造成破坏,民居建筑对该关系的体现以及维持起到关键作用。

3 共生理念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体现

3.1 家庭内部关系

中国传统民居所体现的是一种大家庭式的布局,房屋的功能布置十分讲究,家中的长者的房间位置最佳,其他依次排下,这种“等级”并非反映地位的高低,而是一种家族关系的巩固,房间只有位置的优劣之分,其他功能无异,且位置欠佳的房间也会在建筑上得到一定的补偿,以此均衡,民居建筑由此成了稳固家庭内部关系的纽带。

3.2 邻里关系

中国传统民居对于邻里关系的巩固也起到关键作用,传统民居的建造少有封闭的高墙,且往往会有一部分公共的空间,这部分空间可以供邻里通行或休息。以祁阳龙溪李家大院为例,门前有一条风雨廊,上有屋顶,村民可从中路过,而不淋雨。风雨廊也是村民休息交流的场所,更有利于邻里关系的培养(见图1)。

图1 李家大院的村民在风雨廊中休息交流

3.3 社会环境

中国传统民居在大的环境内也讲究布局,在历史悠久的村落尤其明显,建筑植根于当地的文化,如浙江的乌镇,肇庆的八卦村。这些大的布局讲究形式,民居是组成该机体的单元,不会有民居过于突兀。每座民居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公共空间,组合起来便是一个大的可活动的公共空间,空间中的人自然地沟通交流。民居建筑会顺应这种秩序,例如,曾国藩故居,建筑体量虽大,但建筑不高,并不显得张扬。这样的建筑有利于整个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3.4 人类与自然关系

中国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传承至今,影响深远,传统民居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念,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民居建造的高度不会太高,往往依山就势,建造的材料大都就地取材,既节约了成本,又使建筑能够扎根在环境中。如傣族竹楼,客家族的土楼。

4 当前社会语境下民居现状及分析

4.1 当前社会语境下民居现状

当前新民居建设的现状堪忧,由于缺乏观念的引导,许多民居建筑已经成了没有灵魂的盒子。经过长期的观察及工作实践的总结,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设计观念

民居的建造缺乏设计观念,认为民居不需要设计,或者无法理解到设计的价值。由此大多数民居并没有经过专门设计,而是由当地的建筑工人依据经验建造或购买廉价的图纸方案。

2)认为是反映身份地位的符号

认为民居是反映身份地位的符号,且形成了攀比之势。民居往往越建越高,装饰愈加华丽,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但往往忽视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空间的舒适性,实用性,造成大量浪费。

3)脱离文化根源

民居脱离文化根源,为了追求身份象征,而去建“洋房别墅”,或者是完全不合于当地文化的建筑,使得民居建筑在大的环境中显得十分突兀。由于建筑没有了文化的根源,也造成了“万村一面”的状况。

4)高围墙,缺少对外公共空间

多数民居建筑高围墙,没有对外的公共空间,成了自我封闭的空间,减少了与外部沟通的机会。

4.2 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伴随乡村振兴的步伐,乡村条件大大改善,大批城市人口回到农村居住,在农村兴起了房屋新建或改建的浪潮。这股浪潮把上述问题进一步放大,究其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们自身观念认知不足,另一方面是某些设计公司为了迎合商业模式而进行“快餐式”的设计和“批发式”的设计。

这些原因导致大部分民居与环境格格不入,对当地文化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民居攀比之风也使得邻里关系淡化,社会环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纯朴和充满人情的氛围。许多民居将外界隔绝而把自身孤立,让人无法接近,产生距离感。任何建筑,只有当它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并和周围的建筑共同组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时,才能充分地显示它的价值和表现力。如果脱离了环境,群体而孤立地存在,即便本身尽善尽美,也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失去烘托而大为减色。[1]这些问题已十分严峻,若不尽快得到解决,势必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不利。

5 共生理念在新民居中的体现方式

新民居应植根于当地的文化土壤,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着重打造外部的公共空间,以此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部分体量大的民居还可带有一些社会福利空间,如图书室,使社会关系更加融洽。建筑内部也应反复斟酌空间布局,让空间利用率最大化。同时设计考虑更需考虑到房屋未来的使用,让房屋的实用性更高。

新民居需要将共生理念融入设计之中,拉近人与人之间,人与文化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

6 共生理念在新民居设计中的实践应用——宝庆新民居

6.1 项目简介

该项目为湖南省新邵县戴氏祖屋重建计划,基地群山环绕,是一个三面被山包围的坡地,总用地面积约2000m2(见图2)。整体规划布局重点考虑利用原有地形高差让建筑融入自然。借鉴当地传统民居的模式,五兄弟、五栋房子、八户人家通过中轴线对称,充满仪式感的连廊串通,将场地内家族与个体、公共与私人、各自独立又密不可分的关系厘清。每户用地十分紧张,且考虑一楼必须带有卫生间的老人房,同时考虑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背靠背的兄弟房屋通过屋顶的错位,让北边住户通过楼梯间的天窗实现来自南北向的通风和采光,整体布局鸟瞰(见图3)。

图2 规划总平面图

图3 鸟瞰图

建筑外墙材料主要采用青灰砖和仿夯土肌理漆,局部木构,呼应当地传统建筑形式,同时考虑未来可以拓展为民宿、乡村图书馆等功能。民居建筑的个性来自不同地域的气候环境,人文地理等多样性,民居保留和传承当地的传统并融入自然环境,建筑才会真实而有温度。作为一个家族精神的承载地,重建祖屋也体现业主“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态度。

5 栋房子对称式分布,最后一栋中间为堂屋,堂屋右边是公共的大厨房和餐厅,方便家族的聚餐。中轴线的风雨连廊增加了室外活动的空间,为交流和休憩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场所。房子西侧的院门与道路平接,方便老人轮椅以及车辆的进出。

堂屋是整个家族精神聚集的场所,满足乡村红白喜事和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楼上房间有效利用建筑的坡顶,既增加了室内空间的高度,又传承了湘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形式。

6.2 共生理念的体现

从建筑的布局,五栋房子延中轴线对称分布,建有一座堂屋,以此巩固家族关系。兄弟的背靠背的房屋由于北侧采光不如南侧,所以将北侧屋顶错位,增加一个露台,补偿采光不足的缺陷,均衡南北房屋。同时做了一些社会福利空间的探索,具备乡村图书馆的功能。

室外用风雨廊做了大量的公共活动空间,营造了乡村活动聚集的场所,引导居住者走出房间,到室外沟通和活动,巩固了家人之间的关系。

建筑外墙采用青灰砖,夯土肌理漆和局部的木结构使建筑和周围环境协调,同时建筑的外形也遵循当地的传统民居的形式,使建筑扎根在自然和文化之中。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民居共生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邻里关系”
兵器 多元共生
邻里关系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