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薇,李甜
(1.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沙 410000;2.长沙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410007)
寿星街48 号位于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二期,距离营盘路大约100m 的距离。1949 年时,一名修鞋匠以60 光洋的价格购买了位于寿星街上的一块地皮,随后,他请了名木匠和自己一同建造了一栋两层的住宅。70 年的光阴过去,这栋小屋已经历了三代人的时光更迭,周围的道路越来越宽,住宅与城市的高度不断刷新,它建成至今都没有经历过大修和改造,成了这座城市珍贵的见证者。2019 年,开福区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工作希望对其进行改造,项目团队遵循历史建筑改善措施和开福区有机更新工作推行的五性原则(生活宜居性、历史原真性、文化地域性、风貌完整性、街区活力性)开展工作。把宜居性放在首位,处理好“里子”与“面子”的关系,满足居住安全性和提升舒适性的前提下,守住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底线,实现对历史建筑的有机更新及活态遗产生命力的延续。
寿星街48 号始建于40 年代,为一座典型的“上宅下店”两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占地面积25.3 m2,建筑面积约50.1 m2。其两榀木屋架为近代长沙及其周边地区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极具特色的屋架形式(见图1 和图2),这种屋架融合了中西屋架的构造特点,具备了经济、实用、牢固、易建造的优势。在材料与工艺上,也体现了传统的建造技术。主体结构为木结构,屋架形式为木屋架,连接技术为卯榫体系。围护结构上,一层的南面,东面为青砖墙,一层的北面及二层外墙为竹编泥墙,二层的南面有部分杉树皮外墙。门窗均为木门窗刷深红色漆(见图3)。
图1 长沙建筑老照片
图2 屋架体系模型图
图3 传统材料与工艺图
房屋目前由一对退休职工使用居住。一层有3 个出入口,平面布局上由3 间房组成,由外至内分别是商业、起居室及楼梯,在楼梯下方末间狭小的空间作为厨房,常年积累的油渍使墙体和楼面严重发黑;二层除了楼梯交通空间,两间房屋均为卧室,屋内没有配套的厕所(见图4)。
图4 原始平面图
房屋的木屋架结构基本完好,南侧檐柱柱根轻微腐烂,干缩开裂明显。楼栿及檩条挠度极大,一楼吊顶完全变形,往下凸出,夏天屋内极度闷热,且存在安全隐患。屋面与二楼外墙常年未修缮,外墙覆盖树皮剥落,出现多处破损,导致漏雨等问题。一层砖墙基本完好,二层竹编泥墙老化严重,门窗不同程度变形和破损,特别是西边的门窗受损较为严重。
经过与住户充分沟通和方案的调整,最终确定了保留建筑体量、工艺、材料等传统形式和做法,在满足居住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以切实为住户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充分考虑通风、采光、隔音、保温等宜居性问题。
户主为3 位60 ~70 岁的老人,行动不太方便。布局上除了完善厨房、厕所的功能,特地设计了三折的钢楼梯增加上下楼的舒适性和稳定性,一层将原有的两间房打通为一间,增加空间的通风采光性能,二层在增加了厕所的基础上,划分为独立的两间卧室,可满足3 ~4 人的居住要求(见图5)。利用空调外机罩的设计,增设晾晒空间。
图5 修缮后的平面图
因为原有的楼袱变形加上建筑吊顶,一楼的室内高度仅2.2m,本次改造方案通过在原木梁上增加一根木梁,再放置楼袱,提升一楼的净高。一层建筑的北外墙因为紧贴北侧相邻建筑,所以并没有砌筑砖墙,而架设叠梁后,会加大原有木梁荷载,因此,采用传统“打牮”工艺给予北侧木梁支撑(见图6)。但是在后期施工过程中,拆除围护体系之后,发现与北侧相邻的两榀木屋架,使得两座建筑的内墙之间形成了20 cm 左右的空隙。该空隙成为藏污纳垢和老鼠活动的场所。因此,原先准备采用增加木柱承重的方式改为一层砌筑墙体。
图6 北墙采用传统的“打牮”工艺支撑
在“最小干预”的修缮原则下,选择尺寸稍大的杉木材对失去承重能力的糟朽或断裂木构件进行替换,包括建筑中的横向构件、楼桴和檩条。特别是临街面向西侧的檐柱,由于西晒和雨淋影响,干缩开裂严重,需马上进行替换。新木构件与原屋架之间仍以榫卯相接,并适当采用钢箍或码钉对节点进行加固。原屋架柱子直接落地受到潮气侵蚀,也是造成柱根部分糟朽的主要原因,因此,修缮过程中加设柱础。
围护结构主要是在尊重原有的传统工艺上进行改良以满足宜居性的要求。原有一层砖墙部分,继续采用砖墙工艺,仅在一层的北侧部分增设砖墙,解决屋架之间的空隙问题并且辅助木屋架承重,另外还能部分解决与相邻建筑的噪声问题。二层延续原有的竹编泥墙做法,在传统草筋灰里加入少许素水泥以增加墙体的强度。
内墙在龙骨空隙处增设了现代木构房屋所常采用的离心玻璃棉。这种材料具有防火性能好、热导率低、环保性能好、容量小、吸声性好、憎水性好等特点,增强了房屋的防火、保温、隔声性能。内墙壁采用了樟子松免漆扣板,安装方便、硬度高,另外与老木构件既协调又可识别,老建筑的价值得到尊重和维护。
屋面在更换檩条后,采用了满铺望板,望板上又做防水层,最后按照“压二露三”,即要求瓦面上下搭接2/3 的方式铺设机制小青瓦。后屋檐与其他建筑搭界,选择较大的不锈钢天沟小心安装,确保雨水不落入他人房屋中。为了增强房屋的通风采光性能,在屋面的东面增设天窗(见图7)。
图7 屋顶改造
充分尊重户主意见,施工前与住户充分沟通,图纸签字确认方可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要求住户主动参与整个营造过程,并对木构民居的日常维护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接受世界建筑的专访时,表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来说,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如何把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遗产,完整真实地传给子孙后代才是目的”。[1]这句话,有着关乎文化遗产保护的两个重要概念,一是真实,即原真性地保护,所以在对传统建筑改造的过程中,会对建筑的原有建造技术进行勘测,并对形成的问题进行谨慎分析,采用最小干预的原则,守住文化遗产的保护底线;而第二个概念是传承,如何让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不是仅靠历史记载、仿古设计和少数的专家,最根本的是要改变这座房子的使用者与房子之间的关系,让居住者居住得舒适,有尊严并且能够自发地进行保护更新,所以本案例的更新方式都尽量采用“低技”,让普通居民也能容易习得,让保护融入日常的生活中。
寿星街48 号从1949 年建造至今,刚好伴随着祖国走过了70 年,它凝聚了1949—2019 年不同时代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同时也映射了人们对于宜居城市、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设计院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践行者,增进民生福祉的探索者,设计团队牢记民生需求,学习传统工艺,创新建造技术,让这座70 岁的房屋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