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肇奇,陈永良,周亮
(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 410007)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房屋建设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自建住宅大批量产出,但在外部文化侵蚀与缺乏内部建设指导的情况下,乡村民居尽管在外部造型上有所差异,但其内部设计逻辑却几乎雷同,大批的农村住宅已经丧失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色且不能展现各地的文化民俗风情。因此,本文对新式民居建设模式进行探讨,期望推动设计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精致美观、经济适用、功能完善的农村住宅及民宿设计方案,供村民选用,逐步实行农村住宅建设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提高村庄规划建设水平,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习惯称为“民居”。民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生产活动最多的场所。中国的民居建筑,经历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是一代代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从空间上来看,民居包括具有可识别性地方性特色的乡村自建住宅、商贾深宅大院及名人故居等;从时间上来看,民居不是指历史上特定时期的某种特定建筑,而是不断跟随时代发展的、具有不同文化内涵与不同物质形态的住宅,它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1]。同时,民居是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的具现载体,是文化风俗的现实表达。
民居形式众多,大体上可将民居分为4 类:一类是院落式民居,院落式民居是我国目前存量最大的民居;第二类是楼式民居;第三类是穴居式民居;第四类是其他具有地方特色但分布范围较小的民居。
湖南民居根植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大多由前后两幢一明两暗三开间的房屋组成,中为内院,可植花木。房屋内部空间开阔宽敞,顶层通常设有阁楼。从造型上看,建筑造型比例均衡,尺度适宜。从材质上看多为青瓦粉墙,墙内设有风火墙,如图1 所示的谭嗣同故居。湖南民居多数为院落式民居,少数为具有湖湘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属于楼式民居。
图1 湖南浏阳谭嗣同故居
1986 年至1991 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4 套21 枚民居邮票(见图2),邮票集中展现了中国21 个省(市)的民居样貌。建筑风格各异,建筑材料千差万别,反映了当时各个省(市)的民居建筑特色,如图3 所示的湖南民居。邮票上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就是一道道不同风俗民情的人文景观,也是华夏儿女五千年以来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2]。
图2 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21 枚民居邮票
图3 民居邮票上的湖南民居
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气候条件的多样性,以及湖湘文化的影响等多种因素,湖南地区的民居形态也产生了差异,如图4 聚落中形态各异的民居。从平面上看大致可分为3 种:三连间、堂厢式、天井式[3]。
图4 典型湖南民居聚落
三连间即最常见的基础平面类型,其主要平面布置形式为“一明两暗”,即中间天井,前后房屋的形式,三连间也是最多被现代乡村住宅所采用的形式。常见的衍生改造方式主要通过增改开间与进深的数量,来形成多个组合的围合空间,如左右两侧增设仓库等附属用房等。
堂厢式主要由堂屋与厢房组成,根据厢房的数量不同,其平面组合形式也有所差异,常见的有直角形“一正一厢”式与凹形“一正两厢”式。
天井式也是常见的民居类型,其基础类型是三合型与四合型天井。主要的衍生发展形式与三连间类似,通过横向开间扩大和竖向的进深拓展,以此变化出五开间甚至七开间的大屋,进深上发展可深达五进[4]。
从结构上来看,传统乡村住宅以砖木和砖混结构为主,大体可分为干栏式和穿斗抬梁式。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由于年代观念的差异,民居建筑经历从旧到新的替代过程,现存民居由于建造时的建造技术与建筑材料的限制,已经无法抵抗整体老化的趋势。同时,大多数居民并没有因此对那些富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民居的保护与传承产生重要意识。
乡村自建民居所采用建筑材料多从当地获取,如图5 所示的立面石材,具有地域性特色,但具体的建造形式与标准缺少指导,因此,在经济与美观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图5 民居马头墙
项目试图以一种适宜的在地化策略重构湖南乡村的民居文化,在符合现代村民使用习惯的前提下,试图仍然延续传统民居所保留下来的屋顶建造逻辑与空间构成,以期重塑湖南省农村住宅风貌(项目建筑鸟瞰图见图6)。
图6 鸟瞰图
建筑经济技术指标:用地面积169m2,总建筑面积240m2,容积率1.42,建筑高度9.1m,绿地率10%,户型4 房3 厅1厨4 卫(未来可额外增建2 房),停车位1 辆,建筑层数2 层,建筑密度84.6%,建筑造价800 元/m2(建筑总平面见图7)。
图7 总平面图
项目以民居邮票中的传统湖湘民居印象作为设计源头,以“湘居”作为核心建筑理念,建筑中轴对称,天井组合,构成严整的纵深布局。墙体以薄砖斗砌或大砖眠砌,大面积清水青砖墙面,冠以白色檐带和人字形山墙或高大的封火山墙。外部立面店突出马头山墙,内部庭院以走马楼、过亭采光通风(建筑立面逻辑及内部空间展示见图8)。
图8 设计理念
建筑平面由前后两排3 间房组成,屋体的构架采用“三间四架”“五柱八棋”的形式。立面设计具有造型均衡简洁,色调素净明雅的特点。典型的单位布局大门临街,进入大门第一进正中是堂屋,堂屋左侧为卧室(为老人住房),右侧为架空车库(同时作为预留空间)。天井是全家活动中心,两侧是次入口与厨房/食堂。第二进中央设有主楼梯直通二楼,左侧正房是客房。右侧空间隐蔽处作为圈舍,方便家禽养殖。二楼空间作为晚辈卧室,分别设置卧室与客厅合一的套间与独立的儿童卧室一间(建筑平面布置见图9 和图10)。
图9 一层平面布置图
图10 二层平面布置图
建筑材质采用异质同纹的手法,即建筑材料上采用简洁清爽的新型材料,并通过模拟传统民居的砖砌纹理来再现传统民居的立面肌理,唤醒人们对传统民居的印象,以此引起人们的认同感,如图11 所示。
图11 砌砖肌理
本方案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灵活组织建筑内部空间,建筑平面除了满足现有需求,还在露台位置留有一跨可自由定义的无属性空间,为后续的建筑更新与扩建预留了空间。
方案从经济上追求低建造成本,低建造技术需求,空间上追求高效的建筑内部环境,利用天井空间的烟囱效应和架空的通风屋脊,组织通畅的内部风环境与光环境,同时,预留空间的外墙使建筑形成了双层皮肤的复合立面(建筑立面造型见图12 和图13)。
图12 日景透视图
图13 夜景透视图
屋顶采用小青瓦或沥青瓦与木质成品屋架的组合,下部主体则采用砖混与竹篱围墙的结合,充分发挥本地材料运输便捷、价格低廉的优势(绿建设计见图14)。
图14 绿色建筑设计
在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传统民居的丢失,一栋栋院落、一口口天井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与此同时,人们仿佛也失去了某种不可名状的情感。回到传统民居,什么是传统?为何要回归传统?如何回归传统?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局限于民居建筑,而存在于所有类型的建筑设计之中。自刀耕火种以来,我们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也曾在建筑学领域有辉煌的过去。自19 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理论与技术,中国的建筑师也在“师夷长技”,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不仅仅是用自然物质搭建起来的某种空间,它同样承载着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内涵。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需要一个背景。如果不能找到体现其生活方式的历史遗迹作为载体,历史就无从说起。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数千年文化洗礼,其发展传承至今,必然有其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的优点。加强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建造设计特点研究与文化特色发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结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现代民居建筑的发展模式,对于未来生态环保住宅的建设发展具有借鉴、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