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强,邵妙婷,曹玲,潘鹏程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由于患者上颌骨高度不足,种植体不能有效埋入,需要增加上颌骨高度而进行的一种手术。传统上颌窦外侧壁开窗术创伤较大,患者术后反应大,肿痛明显,严重影响术后效果[1]。经牙槽嵴顶的冲顶提升法提升上颌窦底,简化了传统开窗手术的过程,是临床最常用、最经济,同时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此方法提升范围有限,需要手术医生具有较好的工作经验及敏锐的手感。因此,手术后的疗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对于骨高度小于5 mm 的患者应慎重使用此方法[2-3]。上颌窦内提升工具盒(CAS-KIT)工具提升法也是常用的上颌窦底提升术方法之一,可以快速安全的提升上颌窦膜高度[4]。目前关于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和CAS-KIT 工具提升法的文献报道较多,本研究探讨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与CAS-KIT 工具提升法用于上颌窦底提升术对手术时间及种植体留存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更多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浙江省金华口腔医院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种植的97例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上颌窦底提升术手术指征[5];(2)上颌后牙区缺失时间超过3个月;(3)锥形束CT显示上颌窦底距种植位点牙槽嵴顶高度3 ~10mm。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的上颌窦病变;(2)上颌窦底有明显的分隔;(3)存在全身系统性疾病;(4)存在其他手术禁忌证,如邻牙根尖周病变、急性牙周炎等;(5)对本研究用药禁忌;(6)临床资料不完整。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 组(47例)和B组(5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评估患者的全身健康情况,检查患者上后牙缺失情况后拍摄上颌牙槽嵴的CBCT 影像,评估上颌牙槽嵴及上颌窦状况,测量剩余牙槽嵴高度和骨高度。
1.2.2 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A组) 患者常规消毒铺巾,术区行口腔局部麻醉,嵴顶偏腭切口,常规备洞、冲顶,鼓气法检查是否穿孔。若有穿孔表现,提升幅度<2 mm,植体长度8 mm(即原始骨高度最小6mm),则填塞少量明胶海绵,植入种植体;若存在穿孔表现,且原始骨高度不足5mm,则放弃种植。无穿孔表现者,上颌窦底提升幅度>3mm,均植入Bio-Oss骨颗粒或Bio-Collagen骨胶原(Geistlich,瑞士),同期植入种植体。植入扭力≥25 N · cm 者采用非潜入式缝合,<25N·cm 者采用潜入式缝合。提升幅度<3 mm,可以选择植入或不植入Bio-Oss 骨颗粒。
1.2.3 CAS-KIT工具提升法(B组) 患者常规消毒铺巾,术区行口腔局部麻醉,嵴顶偏腭切口,翻瓣,选择CAS-KIT工具盒(韩国Osstem公司)中特殊钻头在止停器控制下逐级备洞到上颌窦底,专用工具加压注水2 次,0.3 ml/次,以剥离上颌窦黏膜,鼓气法检查是否穿孔。若有穿孔表现,提升幅度<2 mm,选择植入8mm植体(即原始骨高度最小为6mm),填塞少量明胶海绵,植入种植体;若穿孔且原始骨高度<5 mm,则放弃植入。无穿孔表现者根据植体直径备洞至终末钻,预计提升幅度>3 mm 者,逐步填塞Bio-Oss骨颗粒(Geistlich,瑞士),提升至合适高度,同期植入种植体。植入扭力≥25N·cm者,采用非潜入式缝合,<25 N·cm 者采用潜入式缝合。提升幅度<3 mm,可以选择植入或不植入骨颗粒。
1.2.4 术后处理 术后两组均口服头孢拉定胶囊(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23020938,0.5g/次,每6小时1次,3 次/d)和醋酸地塞米松片(重庆科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0020446,0.75 mg/次,2 次/d),持续用药3 d。同时使用呋麻滴鼻液(无锡济民可信山禾药业,国药准字H32026507,1 ~3 滴/次,3 次/d),持续滴鼻用药3 d;复方氯己定漱口液(锦州本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218,10 ml/次,3 ~4 次/d,)漱口,连续使用7 d。术后3 ~4个月对潜入式缝合患者进行二次手术。所有患者在术后4 ~6个月进行上部取模和修复。同时在术后即刻及术后12个月时,拍摄CBCT观察患者骨高度情况。
1.3 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6];(2)植骨及种植体数量;(3)缝合方式;(4)术前及术后12个月骨高度及骨高度提升高度;(5)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3、6、12个月复查)种植体留存率;(6)并发症(术中穿孔、术后上颌窦炎及耳石症)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VAS 评分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VAS 评分高于B 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VAS 评分比较
2.2 两组种植系统、种植体数量及愈合方式比较 A组28例植骨(植入38 枚种植体),19例不植骨(植入26 枚种植体),共植入64 枚种植体;B组31例植骨(植入42 枚种植体),19例不植骨(植入27 枚种植体),共植入69 枚种植体。两组植骨及种植体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60、0.031,均P >0.05)。A 组31例(65.96%)潜入式缝合,其余为非潜入式缝合方式;B组28例(52.54%)潜入式缝合患者,其余为非潜入式缝合;两组缝合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008,P >0.05)。
2.3 两组术前及术后骨高度及上颌窦底提升高度比较 两组术前骨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术后骨高度低于B 组,术后较术前的提升高度也低于B 组(均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及术后骨高度及上颌窦底提升高度比较 mm
2.4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种植体留存率比较 A 组术后12个月内种植体留存率为96.87%,B 组为95.6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2例种植体失败都是由于创口开裂造成。B组3例种植体失败,其中2例由于局部感染导致,1例由于骨结合失败导致。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种植体留存率比较 枚(%)
2.5 两组并发症比较 A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94%,B 组为10.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22,P >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比较 枚
上颌窦是位于上颌骨体内的一个锥形空腔,对发音有重要的共鸣作用。临床上,许多患者因为上颌后牙区长期缺牙、上颌窦汽化等原因导致牙槽骨萎缩明显,剩余牙槽骨的骨量高度不足,无法植入常规长度的种植体[7]。上颌窦底提升术是将与后牙种植区相邻的上颌窦底上抬,以增加局部垂直骨高度使其满足种植体植入需求,从而保证种植牙长期的稳固和咬合负重[8]。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与CAS-KIT 工具提升法是临床常见的提升上颌窦底的方法,既往研究多报道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或CAS-KIT工具提升法的临床应用,对于两者的对比分析报道较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术后VAS 评分高于CAS-KIT 工具提升法,与蒋波等[9]报道的结果相似,这提示两种方法用于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手术操作时间相当,而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术后患者疼痛更明显。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在手术过程中需使用锤子敲击上颌窦底骨板,使其断裂,因此患者术后仍有较明显的疼痛感。本研究结果显示,CAS-KIT 工具提升法术后骨高度及提升高度均高于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与王仁飞等[10]报道基本一致。CAS-KIT 工具提升法应用于上颌窦底提升术对患者骨高度的改善效果更佳,这是因为CAS 钻可以获得较好的植入扭力、初期稳定性及植入手感等,同时能促进锥形骨和骨输入通道的形成,对提升骨高度效果更好。但基于本研究病例数相对较少,后期仍需采用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2个月内种植体留存率均接近100%,与李锦宇等[11]的研究报道相似,提示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与CASKIT工具提升法应用于上颌窦底提升术均有较高的种植体留存率。同时对于种植早期失败的种植体进行原因分析,发现A 组2例种植体失败都是由于创口开裂造成,B 组3例种植体失败中2例由于局部感染导致,1例由于骨结合失败导致,后期需进一步采用大样本研究深入分析可能造成种植体失败的原因。
既往研究报道,在上颌窦底提升术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术中穿孔及上颌窦膜炎等[12-13]。由于上颌黏膜较薄,因此发炎、穿孔发生率较高,而在种植体植入后,患者可出现局部感染,若发生以上并发症需立即拔出种植体,待伤口消炎、愈合后方可再次植入植体。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席云昊等[14]报道结论相似,提示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与CAS-KIT工具提升法应用于上颌窦底提升术均有一定的并发症。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与CAS-KIT工具提升法应用于上颌窦底提升术需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准确测量骨高度;(2)扩孔深度合适,保护上颌窦黏膜;(3)部分上颌窦内与骨分隔者易造成黏膜撕裂;(4)对老年骨质疏松伴有上颌窦骨高度不足患者,应结合术前的CBCT,和增加术中的级差备洞,提高种植扭力,改善种植体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