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蕴
书名: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传播载体研究
作者:谭琪红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定价:39.00元
随着“红色文化热”的兴起,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红色文化的传播不仅需要具有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传播内容,也需要灵活多样、简捷且符合大众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传播载体。红色文化传播载体是红色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传播渠道,能够实现红色文化意义的共通与交流,在实现红色文化大众化、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借鉴历史经验,利用地区实际情境,灵活有效地利用各类传播载体,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创新,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由谭琪红所著的《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传播载体研究》一书,立足于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实际需求,在剖析中央苏区文化传播载体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央苏区文化的生成、发展、繁荣轨迹和民众动员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系统总结,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提供了历史参照。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生成和发展的物质遗产以及凝结其中的精神、制度和文化产品。“传播载体”是指在社会信息的传递过程中,能传递信息或承载符号,且传播主客体可以借此达到信息共享或反馈的实体物质或某一具体活动形式。在苏维埃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宣传自身的执政理念和马克思主义并使当地民众内化于心和自觉地外化于革命实践,积极借助能为传播主体所掌握和能被民众所认知、所感受、所接纳、所竭力践行的符号实体和活动形式,来传播红色文化和进行政治动员。这些多元化“红色文化传播载体”的运用将中央苏区中众多不同的意志划整归一,用以指导民众实现既定组织目标,加强了党和下层民众的紧密联结。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常用的红色文化传播载体主要是图文、语言、活动。图文载体具有静态、直观、简易的传播特点,在民众的认知、情感的催化以及行为的实践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语言载体具有即时、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发挥着沟通、调适、慰籍、激励、凝聚的功效。活动载体具有典型示范、群众参与的特点,能够实现氛围营造和压力传导的作用,为苏区革命带来了活力、张力和动力。这些多元传播载体的综合运用为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软实力奠定了扎实传播基础,在革命斗争中提振士气、在思想层面兴利除弊、在宣传斗争中瓦解敌军,在基层生活中提供文化娱乐。
。在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已然成为当前的重要舆论工作之一。中央苏区的红色文化传播载体虽然并不能完全契合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但仍有着诸多实践启示。一是载体手段多样化。运用图文载体进行静态传播,运用语言载体进行生动形象地传播,运用运动活动、竞赛比赛、晚会集会、诉苦审判进行综合传播。二是载体运用大众化。采用漫画、标语画、墙报等形式以适应民众的认知水平,采用花鼓戏、晚会、山歌等形式提高民众的参与热情。三是载体创新动态化。从现实条件出发,根据中央苏区的经济社会条件,善于运用孔明灯、识字牌、路条等物质载体,并对传统山歌、戏剧、舞蹈的改进创新,借用“旧”的艺术形式表达“新”的思想意义等。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传播载体的多类型、全方位、高强度运行状态,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传播的一个缩影,其革命话语转型的历史路径蕴涵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精神动力、制度设计和物质遗迹,这种卓有成效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可跨越“新媒体时代”,为增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辐射力提供经验借鉴。为此,当下在进行红色文化传播实践时传播载体的系统化运用、灵活搭配以及动态创新都需要得到重点关注,并与民众的媒介接触习惯相结合从而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大众化与时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