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敏
5年时间,长安汽车已经证明自己是一个经验丰富、分配体力合理的跑手。
夏至后的重庆很热,悦来大道的重庆国际会展中心“更热”。按照惯例,车企都是憋着去北京车展、上海车展放大招的,而长安汽车在本届重庆车展的表现,简直可以用“霸场”来形容。
本次重庆车展,长安汽车新能源精锐尽出,长安深蓝SL03、长安UNI-K iDD、长安UNI-V iDD、长安欧尚Z6 iDD、Lumin、阿维塔11等车型悉数亮相。
究其原因,从长安汽车的口号就可见一斑:“急速进化 满电出发”。很明显,本届重庆车展,已经成为长安汽车展示新能源战略阶段性成就的舞台。
这也体现了长安汽车加速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实力,满电出发,开启企业进阶的全新征程。
在四五年前,外界还看不到汽车行业尤其是国企转型的前景,全系电动化,更像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彼时,长安汽车宣布开启第三次创业,发布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和瞄准智能化研发的“北斗天枢”计划,航道已然清晰。
当时舆论很清楚,摆在长安汽车面前的艰难险阻,实现跨越难度重重。产品线漫长、职工众多,看上去很难进行彻底的改变。但是5年后的事实,让人慨叹长安人的血性、斗性和韧性。
在产品转型、战略转型的背后,是思维的转型、组织架构的转型。长安汽车走了漫长而崎岖的路,才能以这种焕然一新的面目,来接受检视与挑战。
5年来,长安汽车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地推进中长期规划。作为长安汽车战略践行者,长安汽车总裁王俊有着与企业一致的务实特质,将看似宏大的战略落地为“确定性的未来”。
在全体长安人的共同努力下,长安汽车第三次创业行至中流,成效明显。产品创新、客户满意度都达到历史最佳状态,自主经营的效益也处于历史最佳。其中,结构性变化最大,主品牌规模和盈利,都超过70%。
2021年,长安汽车实现营业收入1051.42亿元,同比增长24.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52亿元,同比增长6.87%。
今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5.76亿元,同比增长7.96%;净利润为45.36亿元,同比增长431.45%;扣非净利润为22.7亿元,同比增长215.24%。
得益于盈利可持续性不断得到验证,长安汽车越发被资本市场青睐。精明的券商们不但看好长安汽车在全新产品周期下的盈利预期,更看好高质量发展叠加电动化转型带来估值的重塑。
在接受《汽车人》采访时,王俊对长安汽车如今兵强马壮、转型成功的现状,没有谈及太多。他更加关注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及长安汽车过去的发展脉络。后者给前者提供了坐标参考,前者则为后者指明了方向。
汽车业百年变局下,战略方向实际上从未清楚地显示在任何地方,需要掌舵者与经营者参悟、领会甚至猜测。事实证明,长安汽车的管理层目光穿透了时间的迷雾,看到并有力把握了这一段时间汽车行业的历史走向。
看得准、看得远,行得坚决果断,不断复盘、保持谨慎和谦抑。长安汽车具备胜利者应有的特征。
王俊对当前国内汽车行业形势洞若观火:“我们过去一直在讲汽车如何发展,这100年来,我们(中国品牌)最大的机会来了。”
2017年底,长安汽车提出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将文化、效率、软件能力打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事实证明,长安汽车的市场敏感性和对趋势的把握以及战略落地的节奏,都是对路的。
熟悉王俊的人都知道,这位甚少在媒体面前露面的低调总裁,喜欢“以小见大”。他说团队里有年轻同事提到,自己之前干了三四年,一点成就感都没有,突然就感觉,这几年应该是迄今为止最有意思的几年。
一般人都将其理解为“团队士气高涨”,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王俊其实另有深意,他实际上讲的是“隧道视野效应”。即如果一个企业,一个人身处“隧道”,如果只能看到身前身后一点狭窄的视野,就会很有挫折感和恐惧感,只有拥有远见和洞察力,才能看到隧道尽头的微光,看到出路。
《汽车人》理解,“隧道”即长安汽车战略转型、技术升级、自我革新的痛苦过程。而“身前身后”不过代表现实利益,“微光”不管多么遥远和微弱,也象征未来。明智的企业,可以放弃眼前利益,去博取更好的未来。
第三次创业前两年时间里,长安汽车淘汰20多款低竞争力产品,缩减早期投入的140万辆整车和126万台发动机产能,转型的决心与代价不是一般的大。
在电气化转型之路上,长安汽车有自己的思路。王俊认为,发展汽车产业就像跑一场马拉松,重点是配速,也即保持自己的节奏。既不要被甩下脱圈,也不要急于占位。如果基础薄弱,就算勉强推出了产品,“三电”和软件整合实力不过关,也跑不远。
长安汽车将精力放在核心技术储备上。
通过“香格里拉”计划,长安汽车在新能源平台架构方面持续完善,目前已形成集成多元形态、多元能源、多元场景的MPA、EPA、CHN三大平台架构,加速了长安汽车新能源产品的推陈出新。
“北斗天枢”计划的顺利推进,则助推长安汽车发力“软件定义汽车”时代。长安汽车已掌握视觉感知、多模融合等200余项核心技术,2020年后新上市车型实现100%联网,产品智能化水平实现全球领先。
5年时间,长安汽车已经证明自己是一个经验丰富、分配体力(资源)合理的跑手。产品线井喷,只是表象。“三电”能力、供应链能力,长安汽车对新能源全价值链一并抓的结果,就形成了研发、生产能力的兑现。
长安汽车在核心技术积累与品牌力蓄力方面达到新阶段。而从当下市场看,经过多年市场培育,中高端新能源市场已经发育成长。以“最长安”的状态站在了满电出发的新起点,长安汽车大举进入新赛道,可谓正当其时。
新赛道意味着新的竞争规则。从传统汽车时代到智能化时代,科技进步不再是以线性的方式发展,而是以指数方式发展。
王俊回忆起30年前自己刚参加工作、做汽车的时候,那会儿长安汽车引进奥拓15万辆项目,打算同时引进小型增压发动机工厂,热效率35%。
外方说你们中国用这么先进的发动机,没必要。
2020年南京发动机工厂投产,批量热效率不过38%(目前40%已研制成功,还未量产)。从35%到38%,干了30年。如果不换道超车,干到热效率40%的发动机量产,需要多少年?
这一点,王俊和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都表达过类似看法。燃油车领域,中国品牌想追上别人领先的优势,难度很大。现在这一轮市场上中国品牌的逆转,是在新赛道上实现的。
在访谈中,王俊暗示长安将集中优势资源,沿着重点方向发展,而非面面俱到。
在王俊看来,软件是长安汽车未来发力方向。“之前效率是我们的核心,2020年提出‘面向智能化’之后,软件是核心”。
王俊认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供应链是核心要素变化。现在供应链的问题,是没有解耦。原因在于,过去几年供给端能力成长很快,形成了供过于求的状态。
过去十多年形成的传统汽车供应链是软硬一体,但是新要素(智能化和数据流)上车之后,原有供应链分工就变了。
传统和新要素周期有天然冲突。从理论上看,新技术的应用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样就变成了强耦合,相关方用自己的差异化和新技术强耦合的方式形成壁垒。再加上彼此迭代的周期不一样,就很难解耦。
所以,未来供应链可能要发生重大变化,搞硬件的专门搞硬件,也有专门的软件供应商,即两者解耦。
而当前全绑定的方式,可能迭代周期比不上新模式。芯片和软件现在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车企必须适应新形势。
王俊还顺势提出,智能化不仅意味着汽车产品智能化,其实还包括智能制造和智能管理。即便单是智能化产品力,也有三个问题要解决:一是智能交互;二是智能驾驶;三是大数据。
企业增长的驱动引擎变了之后,数据要素就变成生产资源融入到整车产品中,否则智能化就是没有粮食的。
长安汽车面向软件的转型,将是未来的重点。王俊说,为消费者创造新价值、超额价值,希望就在软件上。
以用户为导向,赋能产品价值,长安汽车目前有三条路:一是燃油车,发动机仍然要提高效率,混动的产品力仍受到市场追捧;二是燃油机的电驱化;三是纯电和未来新能源市场,可能是氢能、太阳能。
长安汽车在深蓝SL03车型上,就部署了氢动力版本。从行业发展看,当下,锂电池是现实路线,很稳定,投入工程优化是合算的。而氢能的机会还不稳定,基于技术与成本,还有一定的风险,长安汽车在投入上已经有所考虑。
在智能化方面,王俊认为,智能驾驶更是一种能力,而不能作为一种简单的功能和配置。之前的汽车产品解决了能源应用和移动的问题,不需要“脑子”,但是现在一定需要。
长安汽车在智能化领域要合纵连横,广泛引进外脑,并挖掘内部潜力。“北斗天枢计划”就是用社会化分工,与华为等战略合作伙伴携手,弥补短板。
但是,长安汽车一定坚持自主开发的“总布置”模式。开发就从“总布置”开始,智能化开发的启示,没有经验,后来逐渐习惯于互联网思路,去做学科之间横向的跨越和融合。
王俊自信地称:“我们天然有学习的过程。我们对车的理解,上了新台阶,对人在车内的行为理解,也超过IT、ICT出身的制造商。所以,关键在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长项。”
王俊告诉《汽车人》:“叶沛总(长安汽车副总裁)现在指挥了数字化转型的部门,建立了数字研究所,旨在打通智能化链路,而不光是产品。”
伴随着长安汽车产品阵营中数字化产品越来越多,在车辆全生命周期持续提供智慧体验和数字服务,已经成为可能。在数字营销前台导入下,数字中台正在构建。长安汽车已经在梳理手头资源,构筑数字化供应链、智慧工厂和敏捷交付的全数字链。
对于当前智能制造的水平,王俊认为,长安汽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他说,目前长安智能制造基本是断点式的(即未全面智能化,只是单点智能),未来要建设灯塔工厂,就是大家常说的所谓“黑灯工厂”。他透露称,这样全面智能化的工厂,长安汽车将在2024年建成。
为了实现生产智能化,组织架构必须改革。王俊介绍称,长安汽车现在已经很“扁平”了:小总部,事业群,平台化。他举例称:“原来一个厂长管四大工艺,大概二三十万产能,现在两江工厂一百万产能,一个厂长带一个班子就搞定了,靠的是数据驱动,即所谓的智能化管理。”
长安汽车现在旗下有五大品牌,王俊认为,标准化为多品牌提供了可能性。长安汽车将每年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这一比例坚持了多年,这些研发投入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据统计,长安汽车已经突破智能低碳核心技术58项,并且行业首发量产APA6.0远程智能泊车、三离合集成等5项领先技术。
刚刚诞生的长安深蓝品牌,就是先有产品,后有品牌及其LOGO。EPA1全电动平台不但提供了纯电版、增程版、氢燃料三种动力,还搭载了智能整车域控制器“长安智慧芯”,以及应用高通8155芯片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同时搭载27个传感器,支持L3级自动驾驶功能。
尽管自动驾驶现在L1、L2、L3分级有标准,但真正内容还没有出来。长安汽车要做的是,先具备能力,特别是智能化的“自学习能力”。
王俊还制造了一点悬念,他说:“长安智能不是单指‘智能的车’,我们肯定会让各位看到未来基于智能化的车,是个什么样的状况,我们也会发布我们一段时间的成果。”
去年“元宇宙”的概念风行一时。王俊认为,汽车也可能成为“元宇宙”。即智能化场景服务上车,乘客可以沉浸在“元宇宙”当中,下车回到现实。车既是物理移动的必需品,也是连接另一个宇宙的载体。
为了这个可能,长安汽车在智能化和软件核心能力建设上,要上一个新台阶。当前,在组织架构、人才储备、研发规划、供应链整合方面,长安汽车正在探索“未来模式”。王俊更希望从长线时间轴和人类生活进步的高度,不断洞察新需求,发展新能力,赢得新细分市场。
今年1-5月,长安汽车销量约91.83万辆,自主品牌销量约74.09万辆,自主乘用车销量约51.09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约6.67万辆,同比增长140.92%。伴随着供应链危机缓解与产品竞争力凸显,6月份,长安汽车销量有望继续创新高。
单月销量说明不了什么。中国品牌实力与跨国企业实力之间的消长,其实已经发生。“不管是新能源还是智能化,在新的道路上千万别骄傲。”王俊说,态度一如既往的理性、谦虚。
中国汽车品牌的逆转还将继续,能否超越跨国品牌,取决于中国汽车人的进取心和不断否定自己、革新自身观念的进程是否彻底。
不过,王俊对未来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表示乐观:“在百年机遇面前,长安汽车不仅要把控好前行节奏,还要穿透未来,加速‘向世界级品牌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