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西双版纳报 马芸 冯宁娟
“有生之年能看到大桥建成,是我最开心的事。以后,出村进镇再也不用多绕行几公里,也不用划船出行了。”走上“感恩桥”,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龙利村民小组70 多岁的村民玉叫感慨万千。
自2020 年11 月8 日建成“感恩桥”后,龙利村告别了世世代代被打洛江阻断交通的历史,为200 多位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
近年来,龙利村民小组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目标,全面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增强村民守土固边热情,激发沿边发展活力,让村民过上了“边境稳、日子美”的好生活。
龙利村民小组是一个抵边傣族村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7 公里,全村59 户村民的住宅、水田、林地均在国境线附近,被称为“极边第一寨”。
村党支部结合沿边实际,深入开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带群建作用。在村民中多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国门、国民、国土、国防意识不断增强。面对严峻复杂的境外疫情形势,村党支部整合各方力量,健全党政军警民管边控边、护边稳边机制,常态化联合开展“守村护寨走边关、军民同踏巡边路”活动。几任村民小组长相继扛起界务员的职责,常年巡查边境一线;4 任界务员、7 名党员、15 名护村队员和59 户村民,用心守护边境线。村寨就是堡垒,村民就是哨兵,实现国门到村寨、边境到家门的闭环管理,形成了守土稳边、强边固防的强大合力,确保了边境安宁稳定。
走进龙利村民小组,青山环绕,鸟语花香。房前屋后,沟渠井然,引来的山泉水潺潺流淌,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一栋栋色彩艳丽的傣族干栏式建筑整齐排列,房檐挂满花盆,墙面贴满独具风情的竹编和彩绘;蓝天白云下,电线“蜘蛛网”消失了,天空格外清爽,美丽宜居的边境小康村犹如一颗亮丽珍珠。
2021 年,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中,村党支部和村干部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村民小组长岩应班带头拆除围墙和彩钢瓦,带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全村人居环境大变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要起好带头作用,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边民守边固边和建设家园的信心和决心。”岩应班说。
村党支部结合村内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无集体经济的实际,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蓄积龙利村民小组发展后劲的途径之一。积极向上级争取支持,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固边兴边,整合易地搬迁、边境小康村、强边固防“四位一体”等项目资金,先后投入5000 余万元,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实现了水电路网全通,建成了便于村民出行的“感恩桥”,完善了党群活动室、篮球场、公厕等配套设施,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村民安居守边条件得到改善,服务发展和保障守边能力全面提升。
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持续开展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家园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树立了边境小康村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的大国窗口形象。“现在的龙利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我们感到十分幸福和自豪。”村民岩碗高兴地说道。
产业兴则边民富,边民富则边防固。7 月,正是火龙果成熟季。龙利村成片的火龙果地一派丰收景象,一个个玫红色的火龙果垂挂枝头,硕大的果实在绿色枝条的衬托下格外耀眼。村民有的在果园忙着采摘成熟的火龙果,有的正在分装上车,脸上溢满了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橡胶价格持续低迷,影响了村民收入。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领村民拓展致富路?村党支部多方考察研究,最后选定种植火龙果。“一开始,由于没有经验,村民不敢种,我们党员干部就带头种植。经过一年的示范引领,收到较好效益,吸引大家跟着种植。”说起发展火龙果的经历,党支部书记玉儿囡打开了话匣子,她自己种植了10 多亩火龙果,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
党员干部切实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群众积极探索产业发展,培育形成了“橡胶+水果种植+粮食蔬菜+庭院经济”的特色产业结构,打造出“林中有橡胶、田里有作物、院内有瓜果”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全村种植橡胶700 余亩、火龙果100 余亩、菠萝蜜20余亩,户均经济作物达到15 亩。龙利村民小组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以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边境乡村振兴之路。
龙利这个边境小康村正在党支部带领下,产业发展越来越强,致富路越走越宽,村民钱袋越来越鼓,和谐生活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