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浏果,秦 波,刘增强,乔皓然,杨雪晴
(北京国贸东孚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一定规模的粮食储备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由于粮食生产和消费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对称性,加之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影响和制约,粮食储备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蓄水池”,在平抑市场价格波动、确保人民群众的粮食消费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面对国际粮食市场波动时,充足的粮食储备更是在稳定国内粮价、防范国际粮食危机冲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经验证明,粮食储备不仅关系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更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仓储设施是粮食储备的载体,是维持粮食储备运转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粮食仓储设施结构性缺口仍然存在,部分地区区域性布局不平衡不充分,粮食仓储设施的合理规模测算和优化布局,对于各地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储备运营成本、充分发挥仓储设施功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以小农为主,长期以来从事粮食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政府掌握粮食储备的规模较大,政府储备在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农民利益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基本形成了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与调节周转储备相结合、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相结合[1]、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有利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粮食供给体系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加剧,特别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将大力发展内循环,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三大能力建设,粮食储备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保障应急需求,即保证人口的口粮安全。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粮食供应的安全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一旦发生粮食供应短缺,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粮食安全必须首先解决应急状态下的口粮安全,解决的重要和必要途径就是建立适度的地方粮食储备[2]。虽然粮食储备越多对于应急来说越安全,但粮食储备的成本大,在保障应急需求的同时要考虑各地的财政承受能力,因此应急状态下粮食储备的需求是各地合理仓储设施规模测算的重点因素之一。
粮食是最基础性的产业,也是其他产业的发展源,粮食不仅为居民生存提供必需的食品,也为其他经济的发展提供原材料,从而保障相关产业的发展。未来市场机制将在粮食产业经济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粮食价格的变化,不但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也会影响相关产业发展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如果政府不能掌握一定数量的粮食,就无力调控市场,因此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适度规模的粮食储备,作为政府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物质手段。目前粮食市场的特点是,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性收购掌握粮源,形成了政府调控政策主导市场粮价基本走向的格局;另一方面粮食行业集中化趋势明显,大型粮食集团正利用资金、品牌、管理,以及物流体系与营销网络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控制力与影响力。政府粮食调控能力和方式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粮食储备过多,会占用资金和资源,造成浪费,也无法正确反映市场供求;粮食储备过少,又不能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需要在宏观调控储备需求和调控速度、成本等因素中取得平衡,建立适度规模的调控储备也是各地合理仓储设施规模测算的重点因素之一。
只有提高广大农民的收益水平,才能实现富民目标,为了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有必要进行一定的粮食储备,防止粮价大幅下跌。一方面需要有相应的粮食储备,以便在推陈储新的动态过程中,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解除种粮农民的后顾之忧,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另一方面市场调控主要目标是防止粮价过度上涨影响物价稳定和居民消费,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保护农民收益的储备应以能够保障农民基本收益为目标,应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为农民提供多种服务,降低农民种粮成本、提高种粮质量、拓宽农民销售渠道等来增加农民收益,不应过度增加粮食储备。因此满足农民基本卖粮需求是各地合理仓储设施规模测算的第三个重点因素。
粮食储备的作用是为保证人的粮食消费需要,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的粮食需求[3],本质都是为了保证粮食安全,特别是随着今后土地流转、城镇化发展,商品粮用粮人口将较大幅度增加,有效保障人口口粮需求将是粮食储备的主要作用。地方粮食储备规模,目前最常用的测算方法就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中“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4],核定和充实地方储备粮规模”进行测算。本文以某省为例,提出余粮法和需求法两个储备规模测算方案。
从长远看,有余粮才有储备,对于粮食产区来说,一省的余粮量决定了储备多少粮、外运多少粮,按全省余粮测算的地方储备量应该按各市人口进行分配,这样产粮多的地区不必负担过多的粮食储备任务,产粮少的地区也可以平衡人口储备需求。具体以某省为例,根据该省粮食产量历史数据和历年人口测算的消费量,得到历年余粮量数据,采用傅立叶分析,得到余粮加权平均波动周期为11年,如图1~2所示,因此“十四五”期间恰好在一个波动周期内,余粮量预测为600万t,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调控需求,余粮分为两个部分,包括地方储备和向外省提供的粮食(包括中央储备),将总余粮按1∶1的比例进行分配,得到该省地方储备规模的测算结果为300万t。
图1 某省1989—2020年粮食产量、消费量和余粮量Fig.1 Grain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surplus grain in a Province from 1989 to 2020
图2 某省1989—2020年粮食余粮量波动周期Fig.2 The fluctuation cycle of grain surplus in a Province from 1989 to 2020
该方法以消费需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销区粮食储备的主要影响因素后进行调整得到粮食储备规模。具体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粮食生产的发展和增减幅度、地区粮食消费趋势、自然灾害的影响、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来确定适中的储备规模,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取得“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的平衡。以某市为例,综合考虑该市距离产区近的特点,在宏观调控储备需求和调控速度等因素中取得平衡,选取了粮食自给率、常住人口数量、城镇化率、口粮消费量、经济水平、距最近产区平均距离、辐射范围、加工规模等影响因素,对与该城市规模相近的四个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加权打分法,根据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确定加权系数,然后与评价分数相乘,对该市粮食消费量进行调整,得到该市粮食储备规模为67万t,如表1所示。
表1 某市地方粮食储备规模预测Table 1 Prediction of the scale of local grain reserves
粮食仓储设施规模主要是通过测算收纳、储备、中转不同环节的仓容需求量,根据不同环节的特点,找出各环节的主要决定因素,收纳主要由商品量决定,储备主要由储备规模决定,中转主要由物流量决定,并通过系数分析建立公式,得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合理规模。
一年所有收购主体总的收购量主要取决于当年的商品量,而收购环节需要的仓容量又取决于收获次数。收纳库依南、北方收获次数不同而分为两类。一类是北方库,例如东北[5],年收获一次,农民交售的粮食集中在11月下旬,至来年3月,考虑烘干后才能入库,其陆续入库时间大约会延续三、四个月,现取三个月,按消费需求同时发生和全年出库的原则得到北方收纳库粮食年度的运行模式(图3)。入库结束时的高峰粮食存量dmax和出、入库粮食全量Q的关系:
图3 北方收纳库运行图Fig.3 Operation diagram of northern storage warehouse
dmax=Q-Q×3÷12=0.75Q 。
第二类是南方收纳库。以长江流域为例,每年有两次入库:一次是夏粮(主要是早稻),从7月15日可延续至9月底(75日);另一次是秋粮(晚稻),从10月20日延至来年2月底(130日),由此运行图呈现起伏,且会有两次存量峰值,设若每次入库量相同(图4)。两个存量峰值,d′max和d′max,分别为:
图4 南方收纳库运行图Fig.4 Operation diagram of southern storage warehouse
d ′max =Q÷2-75Q÷365=0.295Q
d ′max =Q-(75+20+130)Q÷365=0.384Q
d ′max>d ′max
根据上述分析,以商品量为基础,并用以收获次数测算的峰值系数进行调整,得到收购仓容需求。
储备环节不受现实因素的影响,取决于粮食储备的计划,以上述合理粮食储备规模测算为基础,考虑储备仓周转需求,以1.3的系数进行调整测算。中转环节所需仓容主要受跨省进出量的影响,而跨省进出量主要是加工企业的外省原料需求量、贸易企业的流出量以及物流企业的流入流出量。根据上述分析最终得到
合理仓储设施规模=收纳环节入仓量+
储备环节入仓量+中转环节入仓量
综合建设投资、运营成本、管理成本、种植分布、收购半径等多因素分析,建立以总集并成本和建仓投资为主要因子的储备仓经济模型,即以储备功能为主的储备仓在某个规模下效益是最高的,规模不宜过小,也不宜过大(图5)。
图5 储备仓经济规模线形拟合图Fig.5 The linear fitting diagram of the economic scale of the reserve warehouse
模型:综合粮库投资、运营成本、收入等多因素建模
R=-21.67-0.96A+0.048B
其中A为总集并成本,B为建仓投资,
A=仓容×(区域面积÷产量)×吨公里运费+省内集并成本+省外集并成本
将某个县(市、区)的数据代入模型,即可得到该县的储备仓经济模型。本模型只针对储备功能的库点,如有兼有中转或贸易功能的库点可在储备经济规模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扩展仓容。表2是某市储备仓经济规模的测算,可以看出,3万t规模的经济效益最好,大于或小于3万t,利润下降。
表2 以某市为例的储备仓经济规模测算Table 2 Calculation of the economic scale of storage warehouses taking a city as an example
本文提出余粮法和需求法两个粮食储备规模测算方案,通过收购、储备、中转不同环节仓储设施功能和规模影响因素测算仓储设施的合理规模,并提出了布局优化的参考模型。对于补齐“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仓储设施缺口,解决区域性布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形成我国粮食仓储设施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仓储设施功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建议各地在仓储设施的规划建设中,统筹仓储设施不同功能,合理确定粮食仓储设施的建设规模,避免重复建设,降低运营成本,并参考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测算的储备仓经济规模,进行仓储设施的淘汰、撤并、整合和新建,达到优化布局的目的。同时注重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域粮食产业发展、跨区域粮食物流通道、区域的应急保供实际情况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