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思 姚梦楠
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上,坐落着一家常年免费开放的杭州殿堂壁画艺术馆。馆长张炜,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殿堂壁画的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从事殿堂壁画研究创作近20年。他的壁画作品《中国梦》《长征》等,先后亮相浙江省非遗成果展、博览会、G20 峰会,多次荣获全国及省、市各项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银奖和特等奖。
而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杭州市、余杭区人大代表。
从“大师”到“代表”,他把对艺术创作精益求精的“匠心”倾注于履职之路,为百姓鼓与呼。履职十余载,他共提出议案建议40 余件,参加各类代表活动230 余次。
余杭的殿堂壁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自南宋以来,便在余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张炜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民间画匠。他从小耳濡目染,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促使他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
“中华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给了我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张炜的作品,造型夸张、颜色明亮、立体感极强,又蕴含着无限的想象力和中华文化的韵味,受到颇多青睐。而这背后,是他积年累月的沉淀。
勤学技艺、融入思想、创新表达,他一步一脚印实现了从“技”到“艺”的提升。
完成一件壁画作品,要经过画稿、线稿、拓稿、泥塑、塑造、翻制石膏模、刮灰、打磨、刮底色、绘制、宝石镶嵌/沥粉贴金、装裱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很长时间。他乐此不疲,常常在工作室一泡就是一天。他坚信,好作品来源于生活,需要精心打磨。
“我曾为了一幅壁画作品,去了十次九寨沟。”张炜回忆,在创作《中国记忆——白蛇传》时,总是想起九寨沟变化的光影,“为了能让这些光影更加真实、生动地呈现在壁画上,我就一次又一次前往九寨沟,实地观察寻找想要表达的东西,直到创作完成。”
而这一份“匠心”,也让张炜在代表履职之路上,走得踏实,收获好评。
在他看来,提出议案建议是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途径。怎样提好建议?
“写建议和创作异曲同工,都应当扎根生活。只有深入群众,实地走访摸清情况,了解他们的难点痛点,才能提出真正反映群众心声的建议。”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有一年,为了写一份关于推进杭州人文地铁的建议,他特意去北京、上海等地体验。回到杭州,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站点他都下来仔细观察,细细研究。在杭州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他提出了《关于打造人文地铁,融入本土元素,彰显魅力杭州的建议》。
有人曾问张炜,写一份建议要多久。他说,就像画一幅壁画一样,有时候看似一气呵成,但之前的积累却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年底写的建议可能年初就开始收集材料,时时刻刻留意思考,真正写成可能只是几小时。有时候,发现新问题,可能又会提出一份新的建议,一步一步完善。
如,2013年,他提出《关于“重拳出击”严惩工程超载车辆整治力度的建议》;经深入调研后,又于2015年提出《关于建立工程超载车辆整治长效监管机制的建议》,均被有关部门采纳并较好地得到落实。
杭州市、余杭区人大代表 张 炜
2022年3月,张炜当选杭州市人大代表,这也是他第三次当选。
当了这么多年代表,有什么变化吗?他笑笑说:“有很多改变,但想想其实也没有变。”
改变的,是履职方式和履职能力。
正如壁画创作需要与时俱进一样,这些年,张炜关注的领域更多了,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医疗教育,老百姓关注什么就调查什么,走街串巷时,听到百姓反映,总是会停下来多问几句。
今年3月底召开的杭州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提出《关于全面加强“西湖益联保”监管,真正把“西湖益联保”打造成“民心工程”的建议》,建议加强西湖益联保项目运营监管和针对性宣传,鼓励有关保险机构,逐步取消适应症限制、扩大疾病种类,提高赔付比例、降低起付线标准,使西湖益联保真正成为杭州的一项普惠制民心工程。
“我在走访群众时了解到,西湖益联保实施以来,参保人数众多。如何更好地保障患者利益,如何监管,如何提高广大市民对西湖益联保的实际认知度,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张炜说。
也有不变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
他写建议,依然要准备很久、思考很久,“就像写论文,必须要有足够的论据才能论证自己的观点。”为此,他还经常会去请教各个领域的专家,不懂的问题,总是要弄懂为止。
还有不变的,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初心”。
他提出要加快培育本土非遗项目传承人才,建立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奖励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名人名家馆等建议,为打造“文化余杭”作出贡献。
他领衔提出《关于设立“良渚文化日”或“良渚文明日”的议案》,推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确定每年的7月6日为杭州良渚日,进一步擦亮良渚文化这张世界级文化“金名片”。
他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人大代表,有责任保护传统文化、守望精神家园,也有责任宣传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知道中华的文化,在精神层面富足,“以思想引领文化,以文化带动群众,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使本土文化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