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深圳市龙岗区麓城外国语小学 邬丽萍 李思琪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人才保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将STEM 教育纳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把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视为撬动科教强国杠杆的重点。因此,探索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STEM 课程协同教学模式成为我国实施STEM 教育的重要途径。深圳市龙岗区麓城外国语小学先行先试,依托粤港澳大湾区STEM 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行区的发展优势,联合6 所深港澳地区中小学,针对现今STEM 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深港澳区域优势与学科特点,经过深化研究总结提炼出深港澳中小学STEM 课程建设协同教学模式。
表2 学生STEM 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深港澳中小学STEM 课程建设协同教学模式通过“跨区域、跨学校、跨年级、跨学科”的STEM 课程体系建构,鼓励老师、学生、学校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方式,实现“共师、共生、共享、共发展”。力求通过变革教学方法、信息内容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和学生评价方法等,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内容组织与引导下,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对所学知识加以意义建构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适应网络信息时代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深港澳中小学STEM 课程建设协同教学模式依照项目化学习的六个流程,即情景化导入现实世界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选题与小组分工、协作设计项目方案、探究改进项目方案、实施项目方案与作品制作、作品交流展示与评价迭代实现案例的提炼和开发开展协同教学。按照实际情况,在选题形式和设计、改进与实施项目方案四个主要环节,呈现了多种协同教学组织机制,如表1 所示。
表1 多种基于的深港澳STEM 协同教学组织机制
在对参与本次协同教学模式研究的7 所深港澳中小学校回收235份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后得出,α 信度分析结果为0.979,信度较高。根据量表结果,可以发现学生的跨学科素养、信息素养和融合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学生通过手机终端或者PC 端参与学习,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与创新能力。
在跨学科素养方面,学生表现均值均能超过了6 或接近6 的水平(满分7),表明学生在科学(S)、技术(T)、工程(E)、数学(M)四个素养中,其学习兴趣(E)、学习动力(D)、学习影响(F)、学习积极性(M)学习效能(P)都得到提升,且与标准值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
在信息素养方面,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表3),学生在四个学科素养因素方面具有正相关性,尤其是其他三个学科与技术、工程素养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学生通过本系列STEAM 课程的学习,以相关学科的知识入手,带动了其技术素养和工程素养的提高,从侧面得到其信息素养得到提高的结果。
表3 因素相关性分析
在融合创新能力方面,通过融合性STEAM 学科的课程实践,各主题STEM 参与学生产出了较多了学生作品,丰富了其主题学习经验,与之相关的跨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从侧面印证了学生的融合创新能力的提高,表现在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等方面。
通过参与深港澳中小学STEM协同课程开发,来自深港澳不同中小学的教师进行了跨学科合作交流,通过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跨年级形式共同开展课程研发,探究新的教学模式。老师们在校际、学科间的互动活动中发挥各自特长,分享各自专业领域知识,同时借助本次协同教学寻找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本次课程还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老师进行定期总结与反思,并且通过网络平台等形式及时进行交流分享,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难题。通过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缩小不同区域教师之间的专业差距,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