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超越:美军在朝鲜战场使用的两种狙击步枪(下)

2022-07-29 09:03Walker
轻兵器 2022年7期
关键词:瞄准镜狙击步枪兵工厂

□Walker

《狙击手》电影海报

砺剑二十载的伽兰德步枪

上期介绍了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的M1903斯普林菲尔德栓动步枪,本期继续为您展现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改装狙击型的发展历程——

模仿是为了超越。就在M1903斯普林菲尔德栓动步枪进入现役,替换过时的克拉格步枪之际,美国军方也紧跟欧洲的脚步,加入到研发半自动步枪的激烈竞争中。栓动步枪的一大特征就是在射击后必须手动完成退壳、上膛、闭锁的动作,能否利用火药燃气的动能自动完成退壳和装弹动作,从而提高步枪的射速呢?这成为步枪技术发展的方向。其实在20世纪初叶,自动装弹原理已经在机枪和手枪上得到应用,但是在步枪上却面临重重阻力。

包括保罗·毛瑟、冯·曼利夏在内的欧洲枪械设计师已经为设计自动装弹步枪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制造了诸多试验性原型枪进行测试,但多数不是过于沉重笨拙,就是非常精密复杂。在上述早期原型枪中,实现自动装填的动力要么来自枪管的后坐力,要么在枪管上钻孔,将火药燃气导出并推动活塞驱动枪机运动,即管退式原理和导气式原理,这两种方式都有一个缺点,就是会增加额外的结构零件,使得已经很重的军用步枪变得更加笨拙。

为了控制质量,许多设计者将目光放在枪管本身,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思路,因为短而薄的枪管不仅会因为过度振动而严重影响射击精度,而且极易过热,这对于追求高射速的自动装填步枪而言是致命的。管退式结构的难点在于克服枪管运动对射击精度的影响,而导气式结构的难点是必须解决气路通畅的问题。

法国在一战时期装备的RSC M1917半自动步枪,战后即停产,现在已经非常罕见

一战时期开赴欧洲战场作战的美国远征军

美国军方早在1900年就宣布了开发半自动步枪的计划,当时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尚未问世,颇为超前。然而,上帝不会特别眷顾美国佬,他们也遇到了与欧洲同行相同的难题。在一战中,美国大兵们扛着M1903斯普林菲尔德和M1917美国恩菲尔德(由英国授权在美国生产的恩菲尔德步枪)等栓动步枪赴欧洲参战,到战争结束时,美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上举足轻重的力量,此时,美军对于半自动步枪的渴望愈加强烈了。

回顾历史,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存在保守与进步的对立。当时在美国国内对于研发半自动步枪存在争议,反对者认为M1903步枪的射速已经够快,更快的射速并不必要,还会增加弹药消耗,而支持者坚信“射击的准确性而不是快速性,才是自动步枪的主要优势”,因为士兵不必拉动枪机上弹,在射击过程中能始终瞄准目标。

1 9 4 1 年9 月,正在车间工作的约翰·伽兰德

在半自动猎枪已在民间流行而转轮手枪日益让位于自动手枪的大背景下,美国军方开发新枪的意愿坚定,陆军部向全国征集新枪设计的通告如下:“步枪必须是自动装弹型,适合使用.25~.30之间口径的枪弹,具有良好的军事特性,最好能发射美国M1906 .30口径的枪弹。它的结构必须简单、坚固,而且易于制造。当发放到普通士兵手中时,它应该不需要增加过多的维护。”上述要求清晰地说明了军方对于新型步枪的需求,以及枪械设计师们所面临的矛盾和困难。

1919年,加拿大裔美国人约翰·C.伽兰德入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当时他已经31岁。作为枪械设计师,伽兰德在1918年向美国标准局提交了一份新颖的底火驱动轻机枪的设计方案,并被要求制作原型枪,这一设计最终成为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的基础。

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伽兰德开始设计一种半自动步枪。当发现底火驱动机制并不合适之后,他转向更加传统的导气式自动系统。此时,与伽兰德同台竞技的还有著名设计师约翰·佩德森,他更加推崇.276(7mm)口径枪弹。这一段时间内,佩德森的设计更有希望获得军方的青睐,但到1932年,尽管新枪测试委员会建议采纳.276口径枪弹,时任陆军参谋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表示不赞同任何枪弹口径的改变,部分原因在于库存了大量.30枪弹。1932年2月25日,军方命令立即停止.276口径步枪及枪弹的研发,将所有资源都用于测试和改进伽兰德.30口径原型步枪的不足之处,此时距离伽兰德开始设计工作已经过去13年。

佩德森.276口径拨动式延迟后坐半自动步枪专利说明图

瑞典陆军博物馆收藏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

经过不断地测试改进,伽兰德的T1E2原型枪于1933年8月3日被定型成为M1步枪。1934年5月,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制造了75支M1原型枪交付部队试用,其中50支交给步兵,25支交给骑兵,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直到1936年1月9日该枪才最终标准化。1937年7月21日,第一种生产型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成功地进行了试射、功能测试和精度测试。从伽兰德在1918年向标准局提交最初设计起始,M1的诞生差不多用了20年时间,伽兰德也已年近五旬。

生逢其时的经典

在M1伽兰德步枪出现的20世纪30年代后期,欧亚大陆战云密布,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纳粹德国也在积极备战,M1步枪可谓生逢其时。美国历史学家亚历山大·罗斯在其著作《美国步枪:传记》中写道:“在人们的记忆中,美国第一次在步枪发展方面实际领先于传统竞争对手;英国、法国和德国在1939年都在使用1914年用过的步枪参战……M1伽兰德步枪出现的时机再好不过了。”

不过,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早期的M1伽兰德步枪采用一种安装在枪口的集气装置,当弹头飞出枪口时,火药燃气冲入集气装置推动活塞和杠杆实现自动装弹。在M1步枪列装服役后,这种装置开始暴露出诸多问题,包括容易松动,清洁保养维护困难,以及很难安装刺刀等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伽兰德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工程部重新设计了在枪管钻孔的导气结构,于1939年初进行测试。改进后的设计需要24英寸(610mm)长的枪管,而装有集气装置的M1步枪枪管长度是22英寸(559mm)。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从1940年6月开始生产改进后的M1伽兰德步枪。

大部分之前生产的M1步枪都被召回修改,与上一代M1903栓动步枪在生产早期所出现的问题非常类似,也预示着未来M16步枪将要面临的遭遇。由于大多数初期型步枪被返厂改造,如今存世的集气装置M1步枪变得极为罕见,成为武器收藏市场上的珍宝。

M 1 步枪早期的集气装置设计(上)和改进后的导气系统(下)

伽兰德正在展示自己的M1半自动步枪

伽兰德的两项专利说明图,左图为集气装置设计结构,右图为改进后的导气系统

M1伽兰德步枪的照门经历了很多次改进

M1步枪不仅在设计上遇到问题,在大规模量产上也同样遭遇阻力。在被军方正式采用后,陆军军械部制定了大规模生产计划,然而这需要重建生产线,涉及的工程量之大,需要采购的机器设备之多,对于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而言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特别是该厂从1903年开始就没有用新工具生产过新型步枪,“兵工厂的工人们认为M1步枪不可能成功进行大规模生产,因为自动装置过于复杂,无法大量制造。”

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的主要零部件图

但是,伽兰德精湛的专业技能发挥了作用,他坚信自己的步枪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因为这原本就是他的设计出发点之一。为了证明这一点,伽兰德继续设计并制造了生产M1所需的大部分专用工具,完成了生产线的建立,使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和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在二战期间成功地生产了超过400万支M1步枪。

工人们正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的104号车间组装M1伽兰德步枪

到1941年底,美军已经全面换装M1伽兰德步枪,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大规模装备半自动步枪的军队。M1步枪的设计着眼于便于组装和拆解,利于战场维护保养,士兵可以在几秒内不借助工具进行拆解。M1步枪创造性地使用8发双排漏夹供弹,保证半自动射击的持续火力,而当时大多数栓动步枪仍使用5发弹夹配合内置弹仓供弹,在弹夹容弹量和射速上都明显逊色于M1步枪。后来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M1步枪称为“大八粒”或“八粒快”就源于此。

在训练有素的士兵手中,M1步枪在300m以内能达到40~50发/分的射速,而且能保证相当的精确度。受目视能力的限制,在战场上超过500m的目标对于普通步枪手而言就变得很难命中,一般认为M1步枪的最大有效射程为450m,实际上在超出这一距离外其精度依然良好。

空仓挂机状态的M1伽兰德步枪及其8发漏夹

1945年1月26日,小乔治·巴顿写给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的感谢信

M1步枪有一个非常出名的特点,在打出最后一发弹后,空弹夹会与弹壳一起被弹出,枪机被锁止,弹仓敞开,呈空仓挂机状态,提醒射手重新装弹。在空弹夹弹出时会发出“叮”的声响,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称,德军和日军士兵会利用这个特点判断美军士兵的换弹时机,伺机发起攻击。其实这个传言并不可靠,因为在声音嘈杂的战场上,即使距离很近也很难听到这个声音,而且就算听到也难以利用,除非对面只有一个美军士兵。

早期制造的漏夹由于加工不够精细,枪弹在漏夹中排列不齐,装弹后容易发生卡壳,因此士兵们养成了装弹前在钢盔或硬物上磕一下漏夹的习惯。后来加工问题解决了,但这个习惯性动作却保留下来,成为M1步枪的另一特色。

与我们今天想象的不同,M1这款经典名枪在1938~1940年间遭到诸多质疑、批评甚至谩骂,其中《美国步枪手》杂志刊发的一封读者来信极具代表性:“……以我25年的军火经验、两年的狙击手经历和一些战斗经验,再加上作为士兵和军官的大量观察和训练,我预言,除非这种步枪在(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被改变,否则任何装备它的部队在面对任何拥有普通栓动步枪,训练有素且意志坚定的敌人时,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会被打败……”

然而,M1伽兰德步枪在二战中成为美国大兵手中的忠实武器,跟随他们转战欧洲和太平洋战场,准确、稳定、坚固而可靠,赢得了高度声誉。它在战场上的成功令批评者们沉默,并使他们当初的言论显得非常愚蠢。伽兰德自己说:“我想,它是一把相当不错的枪。”而使用者的评价比谦逊的设计者要高得多。1945年1月26日,时任美国陆军第3集团军司令的小乔治·史密斯·巴顿在致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的一封感谢信中写道:“在我看来,M1步枪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战斗工具。”四十年前的模仿,终于变成了此刻的超越。

在这张战地照片中,可以看到一名美国士兵(左)正在使用M1伽兰德步枪射击,最后一个空弹壳和空漏夹被同时弹出

当然,不存在完美无瑕的武器,M1步枪也有缺点,最常被提及的就是质量较大,全枪质量约4.37kg,而M1903步枪仅3.9kg。此外,在换漏夹时容易被猛然弹回的枪机夹伤拇指,甚至在美军中出现了“伽兰德拇指”的俚语,这个问题只能通过熟练使用加以克服。

1958年3月26日,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被M14自动步枪取代,而后者是在M1基础上发展而成,具备连发和射击模式选择功能。截至此时,M1步枪已经生产了超过540万支,正如M1903步枪一样,时至今日仍然能在世界各地的战场和射击场上看到它的身影。

M1伽兰德步枪狙击型

由于M1步枪的供弹结构设计,将瞄准镜安装在机匣顶部改为狙击步枪的常规方法并不适用,因此M1步枪的狙击型直到很晚才出现。美国军方经过研究测试后得出结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将瞄准镜安装在机匣左侧,这样步枪的正常功能不会受到影响,但需要在枪托上加装一个皮革颊垫,以正确定位射手的脸部,配合这种偏置的瞄准镜,这种方式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按照这个结论,两种M1伽兰德狙击步枪的原型设计最终被选中,主要区别在于瞄准镜底座和支架的配置以及安装位置不同。第一种原型设计被命名为M1E7,在机匣左侧钻孔用于安装支架。镜座和支架均由著名的民品厂商格里芬-豪公司开发,并在1944年7月27日被正式采纳为M1C狙击步枪。另一种原型设计是M1E8,在枪身后部设有一个固定底座,可以快速拆卸瞄准镜。它的底座和支架都是由伽兰德本人亲自设计,被采纳为M1D狙击步枪。

1962年,伽兰德(右)正在查看M1步枪的后继产品M14步枪

M1D伽兰德狙击步枪瞄准镜安装底座,瞄准镜为M84式

M1C伽兰德狙击步枪瞄准镜安装底座,瞄准镜为M82式

虽然两种M1狙击步枪均被军方采用,但由于某些原因陆军军械部决定量产M1C。到二战结束时,M1C只生产了7971支,绝大部分都没来得及投入战场。在之后的朝鲜战场上,M1C得到广泛使用,成为美国陆军班组精确射手的标准武器。在朝鲜战争期间,M1C的产量为4796支。但在使用中发现,M1C通过在机匣上打孔的方式安装支架,对于射击精度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后来开始转产M1D,在朝鲜战争期间,M1D的产量为21380支,远高于M1C,但由于生产时间太晚,很少有M1D能真正用于作战。

M1C和M1D所使用的瞄准镜都是莱曼-阿拉斯加瞄准镜,放大倍率2.2倍,军用编号M81/82/84,M81采用十字分划,M82采用锥形柱状分划,而M84使用水平交叉线分划。

美国海军陆战队再次为M1C选择了不同的瞄准镜,他们认为来自斯蒂斯小熊的4倍瞄准镜是最好的选择,其军用编号为4XD,由此而产生的狙击步枪被赋予“USMC 1952狙击步枪”的名称,也被简称为MC52,但同样因生产时间太晚而未在朝鲜战场上使用。

M1C狙击步枪还包含一系列配件,如固定在刺刀支架上的M2锥形枪口消焰器、T37棱形枪口消焰器等,它们是为了在低光照条件下防止射手被枪口闪光暂时致盲而设计的,但实际作用有限,且影响射击准确性,因此经常被狙击手自行拆掉。

M1C不是最好的狙击步枪,却是美国第一种大量生产的半自动狙击步枪。当今,保持二战配置的原版M1C狙击步枪非常罕见,已经成为武器收藏市场上的抢手货。

结束语

通过对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的两种狙击步枪及其背后发展、改装历史的考察,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武器技术大发展时代的激烈竞争。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20世纪上半叶美军在步枪发展上的持久努力和不断开拓,反映了美军对前沿技术的不懈追求,也正是通过不断积累和持续创新,才能让美国军队走在军事技术的时代最前端。(全文完)

1950年8月,朝鲜战场。美国第24步兵师第34步兵团的一等兵威尔弗雷德·E.斯托手持M1C狙击步枪,为沿山脊线前进的部队提供警戒

猜你喜欢
瞄准镜狙击步枪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假如没有瞄准镜
机械图鉴——TAC-50狙击步枪
未来兵工厂
枪械图鉴——VKS狙击步枪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俄罗斯推出首款重机枪用红点瞄准镜
红点瞄准镜PK全总瞄准镜
脉冲星迹XP38热成像瞄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