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杨 松 胡 磊/文
满足人民美好航空出行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民航践行“人民航空为人民”初心和理念最直接的体现。当前,我国已经建成单一航空运输强国,正迈入建设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新阶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世纪疫情冲击等挑战,机场、航空公司等市场主体经济收入低、生存压力大,只有进一步提升航空市场吸引力,才能支撑市场的活跃度;同时,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也需要民航在安全、服务、效率等方面不断提升竞争力。本文基于民航市场面临的挑战和需求分析,立足供给侧、瞄准需求端,对民航市场主体和管理机构提出深化民航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交通运输业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展现了韧性较强的特点,实现了较快恢复,但疫情对航空运输的影响是持续的、深远的。一是运输保障流程改变,客、货运输均增加了防疫消杀要求,防疫物资投入、保障员工日常核酸检查和隔离管控等增加了运营成本,对保障效率也有一定影响;二是航空业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主战场,国际疫情防控形势不稳定,新冠病毒变异株持续影响,国际运输市场恢复增长受阻;国内疫情多点散发,运输恢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三是旅客出行习惯改变,疫情形势成为影响出行的第一因素,疫情防控政策和病毒感染风险的困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客出行的意愿,需求端信心不足,将阻碍市场恢复发展。
据国际能源协会(IEA)统计,2019年我国排放二氧化碳102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7.9%。其中,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9.7%,民航业碳排放规模为全国总量的1%左右,占交通运输业的10%;民航业中,主要有两大板块,飞机航油燃烧占80%,地面保障配套占20%。“双碳目标”承诺下,低碳运行将成为主流趋势,要求民航必须绿色低碳发展,对运行效率、燃油改良或代替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急迫的要求。将导致机场、航空公司成本增加,也会增加其试错成本。
高铁与民航是特点最为相似的运输方式,既拥有单线联系、快速运输的共同特点,也有停靠站(场)距离、运输距离、运输体量、运营成本等差别。近年,高铁速度不断提升,原有民航与高铁的市场分工平衡有可能被打破重塑,800~1000公里距离运输的竞争区间有可能提高;同时,在高铁网络不断完善的内陆地区,高铁对航线替代性增强,倒逼民航降低运输价格,优化航线网络,进一步推动高铁、民航重新调整分工定位。
综上所述,民航需在危机中寻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挑战中觅机遇,面对伴疫情影响、双碳目标、高铁冲击等挑战,民航要紧抓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充分挖掘市场潜力,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进航空人口规模不断提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民航核心竞争力。
安全是旅客选择交通出行方式的首要影响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民航安全运行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安全发展品质赢得了公众的高度认可。正因如此,我国民航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降低市场信心。如今年“321”东航坠机事故、西藏航空航班偏出跑道起火等安全事件发生后,给航空市场的恢复带来了新的阻碍。因此,安全发展是民航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
据统计,我国航空人口3.8亿,仍有10亿人未乘坐过飞机。相比于铁路、公路等其他公共运输方式,群众选择民航程度仍然较低,主要原因是航空出行成本较高,一是机票价格相对高。《2021Cirium中国旅行者报告-调研报告》(见图1)发现“2069名受访者中,选择航空公司的重要因素是安全记录(68%)和价格(67%)”。根据民航局和国家统计局数据,从价格上看,2019年国内机票市场平均票价813元、国际市场平均票价1909元,国内国际往返机票占同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6.2%和14.4%;从结构上看,超过40%的居民每月可支配收入不能承担国内往返机票成本,仅有不超过20%的居民每月可支配收入能买得起一张国际往返机票,即机票价格仍是群众是否选择民航出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我国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二是机场商业供给有偏差。针对大型机场商业的调研发现,多数机场正在推进或者基本实现同城同质同价,但存在供给偏差,机场商业提供的商品,多数属于中高端产品,很多商品不是普通群众日常消费所能接受的价格,自带饼干、泡面、面包、水果等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旅客对机场商业望而却步。数据来源:《2021Cirium中国旅行者报告-调研报告》
图1:旅客选择航空公司因素
便捷性方面,影响旅客出行体验的主要原因是进离机场、地面保障时间长、航班波不密;一是进离机场便捷度。目前,我国很多民航机场与市区的距离较远,一般为20~30km,近两年新建投用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与市中心距离均超过50km。按照一般城市地铁设计的运行速度40~60km/h计算,在不考虑换乘的情况下,结合很多大型机场截载时间多数航线超过40分钟,航空出行平均需提前约2小时出门,时间成本高;同时,长距离、多换乘也增加了旅客出行成本。二是地面保障效率。主要表现在截载时间上,当前全国前十大机场多数航线截载时间为45分钟,少部分航线截载时间为30分钟左右,旅客地面保障时间过长,体验度降低。三是航班密度,多数航空旅客可选择性较少,航班时刻选择的被动性依旧明显,航空市场供给还需进一步增强。
航空服务挖潜不足,旅客需求与民航业供给匹配不够,旅客选择自由度不高。一是市场细分程度低。航空运输上,有低成本航空和全服务航空,在实际运行中,特别是在繁忙机场,两者票价差距很小,低成本航空没有明显优势;机场服务上,民航产品组合向下延伸、挖掘市场需求不足,多数服务呈现中高端特征。二是对旅客需求把握度不够。航司和机场直接面对旅客群体时,除高端旅客、特殊旅客提供定制化附加服务外,其余标准化服务对大部分旅客;三是旅客对服务的选择权较少。大多数旅客航空出行均是接受标准化服务并在机票中承担成本,例如飞机餐饮、报纸、毛毯等,旅客对民航服务的选择权有待进一步拓展,同时也阻碍了航空公司定制化服务的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安全性、价格、便捷性、服务是影响民航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安全性是基于旅客的信任度基础,价格是基于旅客的经济购买能力,便捷性是基于旅客出行的基本体验,服务则是基于旅客对附加服务的追求。
一是聚焦航空运输本质。航空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评价指标应为“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成本将合适的货品或者旅客送达合适的地点”,高质量、低成本满足市场对运输基本需求是前提。因此,航空公司应将其主要精力放在运输本质属性提升上,如安全出行、飞行时间优化、飞机提速、资源配置效率、运营成本控制、降低碳排放等。增长模式由单纯机队规模增长转变为生产效益提升,以低成本高效率运行进一步降低旅客出行成本,将发展成果施惠于民。
二是准确把握旅客需求。审视民航服务供给是否为旅客真实需求,即供给和需求相匹配,精准供给提升满意度和收获感。建议给旅客更多选择服务的权力,如将非必需服务单独剥离,如航食、饮品、毛毯等,可参照高铁等运营模式,旅客以单独付费的方式实现选择服务。
三是加强航空市场细分。民航应满足各种消费水平人民群众的民航,市场细分是提升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建议将旅客细分为高端出行旅客、商务旅客、经济型旅客、价格敏感型旅客等,针对不同类型的旅客定制不同服务内容的服务。
一是聚焦机场保障本质。机场直接面对三类客户群体,即旅客、航空公司及驻场保障单位(航油、机务、航食等)、机场监管单位,而航空运输活动的中心则是旅客。机场保障活动的基本追求应是“保障旅客安全、准时、便捷登机,准时起飞,顺利完成过站”。机场应聚焦提升旅客过站效率,寻求保障效率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如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开通到北京两个枢纽机场干线快线,日均超过40班次,其中川航实现了截载时间由45分钟缩短到30分钟,节约旅客时间成本,推动实现“随来随走”;同时推出了“重庆飞·黔江快线”支线快线产品,日均3班,并实现了重庆江北国际机场30分钟截载、黔江机场15分钟截载,并计划以此为样本推广,加快构建“干支通、全网联、体验好”的发展局面。
二是准确把握旅客地面保障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客需求、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对成本、服务水平、舒适度等需求程度不同。根据前文的分析,成本是大部分人选择民航出行的关键因素。建议优化航站楼布局,提升地面保障运行效率,减少旅客在安检等保障流程上的时间成本。同时,基于市场细分,针对不同旅客提供低、中、高消费水平的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如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A航站楼内餐饮主要为中高端,人均消费大部分为50元以上(根据网络订餐app统计分析),而楼前的综合交通枢纽“GTC餐厅”,为旅客和驻场员工提供平价餐饮服务(人均约20元),满足了不同类型旅客的多样化需求。航站楼还布置了重庆区县文旅体验店,既满足地方文旅宣传、给普通旅客文旅服务,又接待重要招商客户、打造靓丽窗口(见图2)。
图2: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区县文旅体验店
三是加强机场保障市场细分。保障航空公司方面,区分全服务航司和低成本航司,在保障流程上实现差异化。旅客保障方面,针对经济型旅客和价格敏感型旅客提供普惠服务,针对高端型和商务型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一是规范市场化运营机制。放开民航运营收费标准,机场和航空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在政府指导价基础上开展价格协商,既满足航空公司控制运营成本要求,又促进机场为航司提供定制化服务。划分强制性服务(如安检)和非强制性服务(如机上餐食、报纸等),公开服务名目,满足旅客消费知情权,在订购机票时,给旅客“按单点菜”的权利,在强制性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增值服务。一方面,旅客权利获得保障;另一方面,市场化程度增加,促进民航服务品质提升。
二是出台民航发展指导意见和支持政策。一方面,多样化、多层次发展民航服务,鼓励开展市场细分、服务分类,多样化满足各类人群出行需求;另一方面,出台支持政策,以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方式,资金补贴民航市场主体疫情防控成本,避免市场主体将成本再次转嫁旅客。
一是差异化制定服务标准。聚焦民航交通属性,对市场进行细分,对高端出行旅客、商务旅客、经济型旅客、价格敏感型旅客等不同类型旅客制定差异化服务标准,各有侧重,满足各类旅客的出行需求。二是推动空乘等职业准入标准市场化。特别是服务板块,调整空乘、地服人员选拔标准,建议民航院校对空乘等职业选拔以技能专业化、服务意识强为主要标准,降低其他素质评选比重,弥补市场需求。同时鼓励航空公司、机场选用从业经历丰富、综合能力强的人员开展专业真情服务。
局方以及航空公司、空管等市场主体形成更强合力,一是统筹提升航空运行安全裕度,完善管理规章标准,推动科技赋能,强化责任落实,培育安全文化,切实保障运行安全。二是统筹安全宣传,结合民航安全保障举措、基础设施升级、科技赋能等措施,强化民航安全宣传,提升市场信心。
作为交通服务业,民航本质功能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航空出行需求。只有以旅客美好航空出行需求为导向,聚焦民航供给侧改革,精准施策、稳中求进,才能不断提升民航市场的吸引力、持续增强民航市场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