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胜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少将
当前世界变局加速演进,虽然国际安全形势仍然保持着总体稳定态势,但是内部张力持续增加,不稳定不确定性风险上升,国际安全治理存在诸多缺失,国际安全秩序受到考验和冲击。美国强化霸权护持,在努力维系原有同盟体系的同时,仍在搭建新的安全架构,导致大国竞争继续升温,也使国际合作空间进一步收紧。地缘博弈在一些地区引发紧张和冲突,潜藏着失去控制的危险,并蕴含着新的分化组合。中国的快速发展本身就构成世界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在中国历史传承中寻找基本逻辑和内在动力,更要放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和筹划。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工作,就是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实现国家生存和发展需求,在世界变局中赢得战略机遇,为在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世界变局大势已成,其内涵深刻影响广泛,在本质上属于体系之变、性质之变和结构之变,是十分重大的世界历史进程。在世界变局中,一方面,资本扩张、霸权主导、地缘竞争、零和博弈等旧有逻辑仍然在发挥着作用,但已受到更多约束;另一方面,一些原本不那么显著或被忽视的要素也不断充实进来,其影响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跨国性和全球性问题凸显、非国家角色增多及其对国内政治和国际事务的渗透、信息化智能化带来的权力关系改变等。上述诸多逻辑和因素综合作用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推动着国际体系变迁和国际关系的复杂化发展。
面临日益复杂多样的利益需求和安全威胁,战略筹划越来越需要对众多问题和领域进行系统评估,统筹兼顾,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战略主动,实现战略目标。现阶段中国尤其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诸多重大关系,准确把握国家的利益边界,防止把需求无限放大。统筹兼顾也并不意味着平均分配力量,现实中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不能偏离战略重心,尤其在必要时应充分动员并集中使用力量维护受到严重威胁的核心利益。在维护国家安全的过程中,哪些矛盾该淡化,哪些矛盾需搁置,哪些矛盾要突出,其中蕴藏着极大的战略智慧。
一个时期以来,总有一些人认为,中国过去曾拥有的几十年的机遇期已经成为历史,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大调整将使中国失去原有的发展条件。殊不知,世界变局中权力结构及其惯性束缚都会出现松弛,中国可以借助的力量不是减少了,而是明显增多了,发挥作用的条件也将更为充分。与以往相比,战略机遇的内涵和外延已发展变化,表现出更明显的多面性、转换性和可塑性。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进入变革和重塑期,为中国因势利导谋求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提升影响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如果应对出现严重失误,就可能在变局中错失机遇,发展势头遭受重大挫折。国际关系复杂化发展,一方面,在总体上有利于维持世界局势的总体平稳,也有利于牵制强权政治的极端发展,促进大国可预期发展;而另一方面,在世界变局中,实力提升也容易引起惯性反制,处置不当反而可能导致矛盾聚集。霸权护持和金融资本扩张的贪婪本性不可能自动消解,越是在遇到困难时其反噬能力越不可低估。对此需要积极化解和有效应对,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需要防止出现不顾国情战略冒进的严重错误。变化的世界既为中国提供更广阔的战略空间和回旋余地,但无疑也对我国的战略筹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世界变局中不能迷失发展方向,机遇不会自动出现,须创造条件推进中国与外部世界更加积极地战略互动,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发展,力所能及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同时还要注重创新国家发展模式、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筑牢基础,进而由内及外,为减少全球治理赤字提供新的动力,推进国际合作,包括运用利益增量建设性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以此对冲和化解来自美国对华强加竞争带来的紧张和压力,牵引大国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
尽管全球化出现反复乃至局部倒退,加强全球治理和区域整合仍将是各国共同面临的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世界政治需要在探索中创新发展,权力扩散及其国际关系民主化应成为历史发展的方向。像过去那样只有少数国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情况越来越难以为继,而霸权主导也将被证明只属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特殊现象。新兴国家要真正发展起来,必须寻求超越传统权力政治的新的途径和模式,进而实现世界政治的发展。前有英国后有美国,这两个国家曾经积累了空前巨大的权力优势,先后成为世界的霸主,并持续两百多年。然而历史已经回不到过去,国际联系的不断强化和全球性挑战日渐凸显需要更加广泛的国际协调和合作,个别国家或国家集团要想垄断资源和利益将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霸权兴替已经成为过时的失效了的原则,无论谋求维持原有霸权优势还是争当新的霸主地位都已经不合时宜,任何国家试图凌驾于他国之上将越来越不受欢迎,更经受不了历史的检验。在国际体系深度变迁中,尽管不确定性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着超出想象的诸多重大风险,然而也必须看到,世界范围对和平与发展的需求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显著而迫切,国际安全在遭遇重大挑战的同时也开启了新的合作空间。在世界变局中,战略选择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变得更为显著。
在世界变局中,我国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有利的基本态势有望持续保持,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能力也将持续增强,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国家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作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安全风险明显增多。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范能力,着力化解重大风险,同时也必须做好未来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有办法应对“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具体办法;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仗。有效的战略筹划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理清安全风险的基本线索,对可能出现的威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其生聚和扩散。要努力控制安全过程,不能简单以降低目标来规避风险,应寻求目标与手段的动态平衡,避免因过度投入而力不从心,顾此失彼;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突破,改善安全态势。
坚持底线思维,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防范和慑止美国或美国主导的同盟集团挑起严重冲突甚至全面对抗。由于美国将中国定位为主要战略对手、强化对华战略竞争,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紧张阶段,其显著特征就是两国关系中竞争性复杂性明显增强,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治家赋予传统的“崛起国与霸权国”冲突的历史与战略内涵。关于中美关系的可能走向,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在于中美这两个非常有特点的大国由于在国际体系中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结构性矛盾的发展变化。中美两个国家都是大国,谁都不可能被主导;两个国家又太特殊,谁都不可能被改变;两国也都具有较为突出的发展韧性,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历史上,美国在和主要对手的较量中还没有失过手,而中国在战略思想方面更是独领风骚。这些特点都很明显,并伴随两国关系发展到今天,其中霸权国家美国的战略焦虑越来越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之间的紧张就不可避免,结构性矛盾在较长时期仍将处在上升通道。
然而,尽管结构性矛盾上升,但前述提到的几个特点或者条件也从反向对这一矛盾起到约束作用。由于中美两国都太大,谁都不能被主导,那只好就不去主导;中美两国都太特殊,谁都不能被改变,那最后就只能不去改变,加上两国具有的战略韧性,至少在未来较长时期里仍将都是大国关系中的最重要力量。结果就是,中美都需要面对现实:不论美国力量有多么强大,但运用起来也有限度;也不管中国有多么宏大的雄心,也必然要经过岁月的砥砺。即使中美关系步入建交以来的最低谷,在某些领域甚至接近冷战,但还存在较大可能实现总体上的可控。
虽然未来中美之间发生严重冲突和对抗的危险存在,但远不是不可避免,更不能将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归于必然要出现的“大国政治的悲剧”。客观判断,在中短期里难和险还很可能向中国汇集;然而在中长期,世界变局带来的时与势则在中国一边。中美两国之间了解底线和承认底线,是避免严重冲突和增进战略互信的基础性工作。从根本上讲,美国遏制不住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也不会挑战美国的霸权。无论主观上愿意与否,中美都将是必须打交道的两个大国,这就要求彼此尊重各自的差异性,努力做到互不挑战对方的核心利益关切,进而积累和增进互信,有效破解大国“安全困境”。何况维护大国战略稳定的基础依然存在,双方手中都持有必要的战略能力来维护自身利益和保持大国关系的基本稳定。只要这一框架没有发生根本性动摇,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必要的协调与合作。而加强中美战略沟通进而强化中美战略协调机制,是增进战略互信的重要途径。
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整个世界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未来走向起着某种引导作用。但是,中美关系远不是世界变局的全部内容,中美关系的未来既取决于美国的战略选择,更取决于中国的战略选择,但无疑也要接受历史的检验。中国致力于民族复兴,利益实现依赖于自身进步和合作共赢,在根本上并不是也没有挑战美国利益。而在今天国家之间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交织的背景下,非合作即对抗的零和博弈已经捉襟见肘,过度强调本国优先既贻害世界也会伤及自身;竞争不掩合作、合作中充满竞争,这样的复合关系将在世界政治中更多地表现出来。不管一个国家实力多么强大,也必须在世界变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中美之间不能一味地强调矛盾和冲突,还必须谋求协调和合作,并以协调合作来约束矛盾冲突。这也构成政策选择不可逾越的限制条件。而只要中国保持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势头,美国亚洲政策的重心只能放在中国,而不是在其他方面。纷乱的世界更迫切需要构建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当然,更广泛的大国协调不可能简单到来,过程中甚至可能还会出现波折乃至冲突,但即使是中美关系也并非只有竞争和对抗的独木桥,其未来发展不能归于某种宿命。
战略选择必须考虑国家安全的现实关切及其实现的客观条件。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所以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种战略上的清醒和自觉,来源于对演变中的全球政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致力于实现开放条件下的国家安全,积极推动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的良性互动。在国内安全上,突出表现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完善国家治理,谋求社会稳定,努力打造平安中国;而在国际安全上,则突出表现在开展广泛的国际和地区合作、寻求更具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事务,以共同利益为牵引强化共识破解安全难题。
国际上尤其在美国总有一种传统的现实主义观点,认为新兴大国实力的不断增长必然导致与原有霸权国家的冲突和碰撞。实际上,中国发展的目标是要做更好的自己,谋求民族复兴,并不是超越美国或向哪一个国家提出挑战。中国坚定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这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要求,实际上也适应世界局势发展变化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只有不断推进和平发展合作,世界才有更好的未来。积极防御与我国传统和合战略文化一脉相承,但其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并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坚持积极防御,既是中国的政治优势,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和体现。从长远看,坚持积极防御,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维护国家利益的正义性与合法性。军事力量的运用必然服从于特定的约束条件,并要为和平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当然,积极防御并不意味着一味退缩,对于必须维护的核心关切,既要敢于斗争也要敢于胜利,只有做到义利并举奖惩有别,才能承担起大国的历史责任,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更积极作用。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发表主旨演讲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突出强调:为了促进世界安危与共,“我们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全球安全倡议为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改革、破解国际安全困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理念指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绝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也真正实现了战略创新。中国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虽然与开放政策紧密相关,但更多表现为社会活力的迸发和自身进步,体现在国家治理模式和维护安全模式的不断完善和自主创新,绝非属于排他性的扩张。实际上,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进入可预期的良性互动的长期进程,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将会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感受到中国是维护国际安全和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地区和世界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不仅要在实践方面妥善处理好面临的各种安全挑战,而且要在理论观念方面为世界作出具有引领性的贡献。
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尤其要把重点放在周边。中国周边国家众多且国情多样,每个国家的利益诉求也存在差异,有一些矛盾多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无疑加大了中国经略周边的难度,但这也构成发展对外关系和推进安全架构得天独厚的战略资源和地缘优势。而与地区国家日益紧密积极的互动关系,必将发展成为中国参与构建地区安全架构有利而持久的地缘依托。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地区经济融合进程和安全上的对话沟通,有前瞻性地设计未来地区安全合作框架,努力成为推动亚太安全架构变革的践行者和合作伙伴。
国际关系是一个共同进化的过程,越是在全球化遭遇阻碍的时候,越是要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把暂时的困难当作战略调整的契机,推动中国与世界进行更为积极的战略互动。世界局势中不确定性越是增加,国家之间越是要保持沟通与协调,其中大国关系保持基本战略稳定显得尤其重要,用简单粗暴的不顾及他人的限制措施无助于解决重大战略问题,甚至只能强化不信任感,严重恶化国际环境,反过来也会危及自身利益。面对难以逆转的世界范围的“权势扩散”,大国更充分更有效的协调已变得必不可少,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国际安全局势只能变得更加危险,最终甚至可能失去控制。怎样理解和把握这其中蕴含的世界局势的发展走向及其对大国关系的约束,并能将其有效转化为中国对外关系的有力措施和政策杠杆,以构筑国家安全的牢固依托,并可有力制衡来自美国对华政策变化带来的紧张和冲击,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强化系统思维思考国家长治久安之路,是对今天战略思考的客观要求。为此必须极大拓展战略视野,这是由安全形态发展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安全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要求。而国际安全局势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冲突,亟须完善和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多边制度体系予以化解。面对变化中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具有足够的资源能够决定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国际关系民主化应该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国际社会需要努力构建开放包容的多元治理模式,以应对日益复杂多样的安全威胁。国际制度建设需要适应新的要求,而要解决国际治理供应不足或存在缺失的问题,国际社会必须凝聚共识并努力找到可行的办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拥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未来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必将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