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锐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教育系统不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职业教育积极配合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开创国际教育新模式,以国内化,区域化为前提和基础,融入国际化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观念,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依据国际公认的课程标准,依托“鲁班工坊”办学模式,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通用型技能人才,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新路径。
天津市职业院校属于国家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借鉴孔子学院办学经验,率先实施了职业教育国际化知名品牌——“鲁班工坊”,依据2016年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提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的战略部署,通过制度创新、路径创新、教学创新、源动力创新,先后在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创建了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鲁班工坊”,实现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2018年,习总书记强调了在非洲建立10个鲁班工坊,标志着鲁班工坊的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试验完善走向成熟推广。
目前职业教育国际化进入深度融合为主的创新发展阶段。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用“不拒细流,方为江海”强调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中国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力。在世界经济高度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教育国际化必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选项之一。《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提出,鼓励中国优质职业教育“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培养当地急需的“一带一路”建设者,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顶层设计者,引领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和全面的深化改革。
面向2035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提升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计划的提出,使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同时也促使对国际化人才需求量的激增,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以“双高”计划为抓手,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模式,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建设一批鲁班工坊和区域性国际职教中心,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迈向国际化,为职业教育“走出去”打下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说认为,在技术发展、制度改革中会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1],而改革创新则是其中的核心要旨。“路径依赖”的本质与物理“惯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断增加的边际收益会进一步完善路径的支持体系而自我强化,当强化程度超过“临界容量”时“锁定”,在没有系统外结构性冲击力的作用下,很难转换至另一路径。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多重失衡。
矛盾一:时间序列上的失衡
“一带一路”倡议为职业教育打开了发展空间,也要求职业教育为其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国际化不是空穴来风,是建立在我国职业教育取得成就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存在对职业教育基础性依赖,职业教育要实现从初始的单向“请进来”到现实的国际化“走出去”,宏观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必须创新发展。然而,由于对已有制度体系的过度依赖,职业院校创新意愿不强、发展动力不足、实践能力不够等等,导致国际化进程缓慢,未能跟上快速发展的步伐,存在时间序列上的失衡。
矛盾二: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失衡
习总书记强调,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有新视角、新眼光、新站位,能够从国际视野出发,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战略价值,这样才能主动创新,让教育和国家发展同步,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成就斐然,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各行各业,业已形成基于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然而,在全球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高标准的“国际型”人才,供需错配,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失衡严重。
矛盾三:制度标准与国际化之间失衡
制度作为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规则体系,约束主体过分追求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行为[2],制度因应历史发展变革的诉求而完善更新得以存续。当前,国内职业教育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缺乏规范的标准制度,教育体系有待完善,这些问题对于高质量人才培养造成了一定困扰,同时还缺乏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3],尚未形成国际化创新发展之合力,降低了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建设之间的耦合度,存在制度标准与国际化之间的失衡。因此,需要探索破解多重失衡之策。
将职业教育纳入“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基于路径依赖理论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影响因素:规模效应滞留、协调效应掣肘、适应性预期制约、报酬递增牵制等等。
因素一:规模效应滞留
在一定规模经济体内,一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其运行初始成本常常具有边际递减的特征,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改革开放带动了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已经跃居国际第一位,各类职业院校已经超过13300多所,为各行业输送职业人才超过2亿人次”[4]。职业教育已经形成典型的规模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职业院校国际化创新意愿,部分地消解创新动力。加之,“一带一路”下大规模的国际化变革,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缺少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只能边行边试,摸着石头过河,必然增大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这些都会对国际化产生不利影响。
因素二:协调效应掣肘
职业教育制度作为整个社会制度网络的一个节点,必定受到社会宏观制度环境的嵌入性影响。基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得益于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与国家宏观制度体系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耦合效应。加之,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形成成熟的配套制度。高等职业教育要与国际规则接轨,这些正式制度和非正式规则层层叠加协调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相容性网络系统,虽然对职业教育基础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增大了国际化突破制度网络制约的成本和创新难度,掣肘了国际化发展。
因素三:适应性预期制约
进入新时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备受重视,凸显其时代价值。职业教育不断地发展完善,增强了的权威性,带来良好的发展预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适应性预期的向好,放大了优势,遮蔽了缺陷,一旦形成共识,必将形成“惯性”,产生一定的改革阻力。加之,国际化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风险,与国外行业、企业、学校之间如何协作、风险如何分担、利益怎样分配等问题错综复杂,矛盾层层叠加,风险隐患增多,“规避风险”降低成本的本能将会制约职业院校国际化。
因素四:报酬递增牵制
所谓的学习效应,指的是行为主体依靠不断学习各种制度规则,以此来完善制度的过程[5]。通过学习可以保障制度有效实施,组织获利机会也大幅增加。学校注重产教融合,建立起全新的师带徒制度,和各大企业广泛合作,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成长,应用型人才为现代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职业教育积累了较多的制度红利,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报酬递增,会产生一定的创新惰性。加之“一带一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不但要了解沿线国情民情,还要进行装备配置采购、管理体系修订、运行机制完善、师资重新培训。不管物质投入,还是制度建设,都要投入巨大的创设成本,牵制了国际化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主体已然形成了对已有制度体系的路径依赖,需要探究突破之法。
职业教育从无到有,经历了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天津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示范区,与国际职业教育无缝接轨,从而构建起教育质量提升的新支点。天津市职业院校进行了大量国际化创新,在海外已建成8所“鲁班工坊”,以中国教学模式、教学标准、教学装备、教学资源开展境外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破解了路径依赖和多重失衡,创立了中国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品牌。
策略一 制度创新:完善国际化全方位支持体系
在国际化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也要“走出去”,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大环境,这也是职业院校参与国际竞争、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国际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单纯依靠职业院校的力量难以有效突破业已存在的路径依赖。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加入国际竞争,使得“一带一路”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选择上趋于多元化,在范围和途径上有了更大的空间,因此,国际化需要顶层设计。天津市借鉴孔子学院的成功经验,从“鲁班工坊”的服务定位、建设原则、配套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突破既有的适应性预期,促进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鲁班工坊”是天津首创的境外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模式[6],以中国杰出发明家鲁班为形象依托,结合国家职业教育要求,依托“工程实践创新项目”(简称EPIP)促进教育改革深入推进[7]。天津市政府将“鲁班工坊”列入教育发展的重点工程,将其建设目标定位于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国技术输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探索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促进天津市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
天津市教委履行政府主管职责,以良好的发展预期引导天津职业院校开展国际化,并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推进,制订了鲁班工坊的建设原则“平等合作、因地制宜、优质优先、产教融合、强能重技”[8],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平等合作原则给予合作各方的独立性和平等性,有利于提高多方积极性。因地制宜原则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宏观制度环境和微观政策相对接,与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耦合。在“鲁班工坊”的初创时期,优先选择具有良好对外交流基础的职业院校的优质专业,以及行业的优势技术先行先试,既要保证输出技术和装备的先进性,更要强化人才技能,实现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从而实现产教融合。
2016年,天津针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指导意见,倡导职业院校对外发展,在海外市场扎根立足,在友好国家建设“鲁班工坊”。2017年7月,会议通过国办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依托教育示范区优势,支持天津把“鲁班工坊”打造成对外交流的中国知名品牌。2018年3月,出台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推进我市职业院校在海外设立“鲁班工坊”试点方案的通知》,推动职业院校“走出去”,到2020年在海外完成建设10个“鲁班工坊”的目标任务。
策略二 路径创新:多元协同加快鲁班工坊建设
职业教育国际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关联性,需要畅通渠道,促进双边或多边对话,加大与国内外相关方的协商。把握好行业面向性、区域融合性、产业支撑性、服务特殊性,将参与主体的办学思路、利益诉求整合到“鲁班工坊”建设进程中,形成新的协调效应。多元协同,创新“鲁班工坊”建设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天津已在国外建成8所鲁班工坊,见表1。
表1 天津市“鲁班工坊”建设概况
“学校+学校”模式。职业院校依托自身良好的对外双向交流合作基础,遵从合作办学的“五项原则”,通过广泛调研,遴选国外优质院校,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保障“鲁班工坊”顺利运转。天津与泰国合作,采用这种模式首创第一所“鲁班工坊”,促进了泰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树立了样板标杆。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印尼波诺罗戈市第二职业学校也依照该模式共同创建“鲁班工坊”,配合中国高铁走出去,服务中泰铁路建设,印尼教育行政部门及合作学校以此为荣。
“学校+企业”模式。依托我国优势产业,借助知名企业品牌的海外影响力,选择承揽海外大型工程的企业,或产品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大的企业作为合作办学伙伴,借用国外职业院校或机构的资源创建“鲁班工坊”,采取中国教育模式和技术标准,培养高素质本土化应用人才,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由此,天津轻工和天津机电两所院校与国家五家龙头企业联合,完成了印度“鲁班工坊”建设,地点在金奈理工学院。
“学校+资质”模式。天津市第二商业学校的中餐烹饪艺术专业的教学标准,经过英国相关考评机构的审核,通过教学质量认证测评,获得中餐烹调师培训证书。在英国奇切斯特学院开设了中餐烹饪艺术三级学历课程(即将申请二级和四级),学员毕业证书上印刷显著的“鲁班”标志,天津食品集团的优质产品也随之进入英国市场。这为职业院校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X”证书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学校+政府”模式。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联合TEVTA在巴基斯坦建立“鲁班工坊”位于旁遮普省,当前已经和八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旁遮普省是“超级大省”,中国承建、援建巴基斯坦的项目大多位于该省,人才的需求量较大。TEVTA下辖有401所职业学院,“鲁班工坊”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努力构建“2+2+2 中高本”学历教育融通体系,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
“政府+政府”模式。目前中国与全球29个国际组织和125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推动全球可持续增长。职业院校依据政府间的战略合作框架创建“鲁班工坊”。双方签订“澜湄合作”协议,并在柬埔寨开设柬埔寨,通过EPIP模式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注重人才创新,得到柬埔寨各方的高度赞同。
策略三 教学创新:破解人才供给与需求之矛盾
职业教育从培养“技能型”人才到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惯例,掌握行业规则的更高标准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EPIP模式以工程实践为基础,为项目创新为核心导向,改变了以往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弊端,打造提质增效的新支点,形成新的学习效应,提升职业院校的国际化水平。
“鲁班工坊”为东道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师资支持,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创新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天津依托自身职业教育优势,相继与多个国家合作建立“鲁班工坊”,这不仅仅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更是国家化人才培养、国际资源整合应用的成功典范。“鲁班工坊”深受国家教育部门认可,并荣获国家级教育成果特等奖。其教学过程遵循工程项目实践的规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依托项目工程促进人才实践,围绕工程质量要求,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建立其三层递进实践体系,提升课程内涵,引领学生从学徒成长为技术员,再从技术员到专业工程师,提高人才专业化程度[9]。实施EPIP教学的泰国“鲁班工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产生了示范效应,吸引多个东盟国家的职业院校前来学习交流。
“EPIP”面向未来,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教材、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改革等手段,形成全新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结构,从而实现教育功能的创新[10],如图1,其贯穿管理能力、实践能力、成本意识、质量意识、时间意识等工程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EPIP教学模式以职业技术需求为先导,建立起教育创新阶梯,鼓励学生循序渐进,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不但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强化,同时也注重“软实力”培养, 符合产业对人才的要求。EPIP模式倡导学习与实践并重,依托工程项目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这就使课内外资源协同联动,为“一带一路”提供高技术、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图1 EPIP的系统、结构、要素、功能关系
策略四 源动力创新:以实战检验质量和传播价值
天津是国家级职业竞赛主场,同时也是对接国际职业技能竞赛的窗口,以竞赛引领职业教育改革,提升我国职业院校的国际竞争能力。天津市职业院校自主设计的自动化项目世界挑战赛,吸引西班牙、德国、越南、新加坡、非洲联队等国家正式参赛,推动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国赛采用行业最新技术装备,采纳中国标杆企业的岗位操作规范、生产工艺标准、产品评价标准等作为依规,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了院校与企业合作,为职业教育“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
策略五 传播模式创新: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传播路径的创新与提升
在网络媒介的传播下,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革新与改变。利用当下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将新的知识进行传输,并布置相应的任务。而结合网络传播多点传输的特点,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畅所欲言,教师则可以更好的关注到每一名同学,并实时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同时,借助于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更好的打磨教师的教学模式,让他们更好的对于课程进行创新与理解,打破固有的模式,推陈出新。
此外,在网络平台影响下,中国本土学生、外国学生能够更加顺畅的交流,打破线下交流的思维局限,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沟通与反馈,也便于学生塑造人格,树立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结语:本研究认为应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体系,鼓励支持职业院校“走出去”;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以特色鲜明、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专业,创建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鲁班工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引导下,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相继开展,为职业教育品牌化、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职业院校“走出去”提供了一种范本,实现了国际产能深度合作,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同时也肩负起职业教育应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