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国

2022-07-27 22:58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2年6期
关键词:院士

6月6日,第24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在法国尼斯盛大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获得布洛克金奖,以表彰他为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发展作出的里程碑式的贡献,成为首位获得此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作为最高学术成就奖,布洛克金奖强调了科学上的“里程碑式”意义。李德仁说,这个奖是对中国科学家自立自强、坚持追求卓越的肯定。

在浙江大学125周年校庆来临之际,杰出校友段永平及其家族向母校捐赠1.7亿元人民币,专项支持紫金港校区西区公共教学楼宇的建设。此前,段永平已多次向母校捐赠。据介绍,2006年9月,段永平与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共同向浙江大学捐赠4000万美元。2006年,其设立“永平贷学金”,截至目前,永平贷学金已批准1166人次,超过1.16亿元的申请。永平奖学金则已累计奖励750名优秀学子。

日前,2022年“慕再杯”精算数学竞赛落下帷幕,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理经济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耿欢,从全球140多所高校的1000余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这项全球顶级精算赛事第一名。她认为,数学是一门有难度的学科,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本科期间的学习,可能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偏重于计算,更多的是侧重于证明,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多看书、多思考。而这些,都没有捷径可走。”

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5月27日消息,2022年5月,英国皇家科学院(The Royal Society)公布了新增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福入选本届英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此次新增名单包括51名院士、10名外籍院士和1名名誉院士,以表彰他们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高福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跨种传播机制与免疫学领域研究,针对病原跨种传播机制,特别是在病原与宿主界面的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免疫细胞与感染细胞(靶细胞)的相互识别机制研究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和创新性工作。在此之前,高福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和德国、巴西等国家科学院院士。

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机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博士后韩金池发明了一种非常酷炫的新型多功能声学薄膜。

韩金池用一个巧妙的“三明治”设计,解决了薄膜悬空振动发声的问题。他设计了一些悬空的微结构——许多像泡泡一样的小圆顶,它们可以自由振动,并代替薄膜的整体振动来产生声音。“我们的核心思想是以实用化为导向,目的并不是要在性能上创纪录,所以亮点并不在材料本身。”韩金池表示。

一则“90后高职毕业女生在清华大学任老师”的话题近日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毕业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邢小颖,在2014年凭借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任实践课老师。8年来,她带过的学生超过1.5万名,连续7年获得训练中心实践教学一等奖。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邢小颖说:“不论起点高低,努力就能带来希望,进步的意义更胜于成功。”

国际学术期刊《生态和演化前沿》近日发表中国、瑞典、英国三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该论文第一作者为盖志琨。

盖志琨介绍,中耳是人类拥有灵敏听觉的秘诀所在,目前已有充分的胚胎和化石证据证明,人类中耳是从鱼类的喷水孔演化而来。但喷水孔又从何而来,这一问题曾困扰学术界上百年。最新发现解释了为何人类耳朵和口腔是相通的,连接它们的正是4亿多年前,鱼类喷水孔经过口腔通向鳃的呼吸通道。

从23岁到29岁,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赵志磊几乎整个人都醉心于研究咬人的蚊子。蚊子不仅烦人,而且非常危险——它们可以高效地在人间传播致命病毒。在阅读文献时,赵志磊看到一组数字:据世卫组织统计,每年约有72万人死于疟疾、登革热等蚊媒疾病。他心想:“如果我能弄清楚这些蚊子是如何准确区分人和动物的,那就有可能开发出高效的捕蚊驱蚊方法,从而减少蚊子给人带来的危害。”

终于在2022年5月,30岁的赵志磊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阐述蚊子在寻找宿主(人类)时的大脑活动。这项研究,科学地回答了“蚊子为什么专咬我”这个让许多人挠破头的疑问。如今,赵志磊已赴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质子治疗装置完成第一注册单元临床试验

6月3日,我国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完成第一注册单元两个治疗室总计47名受试者的全部治疗。这意味着,该装置完成了为期半年的第一注册单元临床试验。

据悉,47名受试者的年龄从32岁到80岁,其中不乏复发、危及器官包绕等治疗难度较大的肿瘤患者,部分受试者目前已经完成3个月的访视。初步检查结果显示,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的治疗效果良好。

目前,此装置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质子治疗同步加速器、扫描治疗头、180度旋转束治疗系统的旋转机架等均为国内首次研发的质子治疗用设备,整体功能和性能与国外同类先进装置相当,关键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

我国攻克无核荔枝 种植难题

在食品种类异常丰富的今天,无核荔枝因果色鲜艳、晶莹脆爽、甘甜少渣,但种植难度极大、产量少,也“享有”了和古代普通荔枝同等的稀有地位:一箱无核荔枝只有24对、48颗,市场价却高达550元,每年供不应求。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植所荔枝龙眼研究团队,成功破解了这一高档水果成花难、采前裂果落果严重等种植难题,研发的无核荔枝催花和采前防裂防落技术,经田间应用示范,裂果率低于3.9%,落果率仅为4.6%,商品果率高达86.1%。

该技术难题的攻克,为海南无核荔枝种植面积的扩增和现有无核荔枝园的经济效益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流程机器人自动化“孕育”克隆猪

记者5月31日从南开大学获悉,南开大学教授赵新科研团队联合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针对人工克隆技术存在的相关问题,对自动化操作克隆技术进行了研究,在2022年3月31日,由一头普通的“代孕”母猪怀孕110天,诞下了7头克隆纯种小长白猪。这是世界首次自动化操作完成克隆全流程获得的克隆动物。

“自动化操作克隆技术利用显微视觉,建立最大厘米级、最小亚微米级分辨率的全局视野,提高操作效率,从而实现了克隆操作批量化。”赵新介绍。采用自动化操作克隆技术,可将克隆成功的囊胚率,从人工操作的10%提高到自动化操作的27.5%,囊胚率提升2.75倍。

我国实现常压下二氧化碳制备长链烯烃

二氧化碳加氢制备化学品,是一种温室气体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团队开发出一种铜-碳化铁界面型催化剂,实现了常压条件下用二氧化碳加氢高选择性制备长链烯烃,为开发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提供新方案。日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这项成果。

新型隐形眼镜可辅助治疗青光眼

据英国《卫报》5月17日报道,中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能无线感知眼压并能按需递送青光眼药物的隐形眼镜。这就是由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发的一种无需电池的无线隐形眼镜,该双层镜片可动态监测眼压并按需释放药物,以实现青光眼的治疗。这种柔性隐形眼镜无需电池,设计紧凑,或成为很有前景的青光眼治疗系统。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控制眼压是目前公认的控制青光眼疾病进展的有效措施。该团队在这种隐形眼镜的镜片上涂有抗青光眼药物溴莫尼丁,双层镜片夹层中有一层超薄的空气膜,可以超灵敏地检测到眼压的波动电容。该隐形眼镜的药物输送模块采用高效的无线电能传输电路,能通过离子导入触发抗青光眼药物进入眼房水部位。研究团队已在离体猪眼球和活体兔子中测试了这款隐形眼镜,还表示可以在镜片中添加抗生素,使佩戴者更不容易受到细菌感染。

可穿戴型热疗技术治疗肿瘤

与传统肿瘤治疗方法相比,热疗具有安全、无创、温和、副作用小等特点。可穿戴型热疗技术能够在不干扰日常活动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肿瘤治疗,极具临床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近日,兰州大学柔性电子科研团队兰伟联合多个科研团队在可穿戴型柔性透明热疗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上。

通过建立荷瘤小鼠皮下肿瘤模型进行热疗实验,结果表明热疗片对皮下肿瘤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项工作为关节疾病、皮下肿瘤等疾病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无创、温和的物理治疗方案,可应用于骨关节炎、颈椎病、慢性眼表炎症和各类浅表肿瘤。

可动态蠕动前行的高精度智能线虫诞生

5月31日,2022智源大会开幕式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了天演团队最新科研成果高精度“智能线虫”天宝1.0。这是目前生物精度最高的仿真秀丽线虫。高精度秀丽线虫模型已突破了神经系统与肌肉动力学结合的关键技术,有望推动生物神经元精细模拟进入新领域。

碳家族再添新成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健团队创制了一种新型碳同素异形体单晶——单层聚合用碳60。这种新型碳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良好的热力学稳定性,并具有适度的禁带宽度,为碳材料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该工作成果于6月16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布。“此项研究最大的突破在于,以碳簇代替碳原子构筑碳材料。”郑健介绍,此前构筑二维材料的最小单元是单个原子,而碳簇由多个碳原子构成,例如碳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球状结构。团队认为,以碳簇构建二维材料有望获得更加新奇的性能。团队通过5年潜心研究,最终成功制备了单层二维聚合碳60单晶,由碳60在平面上通过C-C键相互共价键合形成规则的拓扑结构。

猜你喜欢
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赵其国院士
吴孟超越院士简介
授人以渔的“农民院士”
授人以渔的“农民院士”